王建
【摘 要】班集体作为一个团体,每个同学之间都会产生情绪上和认知上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节奏和感情色彩及其表达方式,构成班集体的氛围。轻松、和谐、平等友好的班集体会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学习上的进取感,在这种班集体氛围中,学生感到自己在班集体中是个受老师和同学尊重与爱护的人,他就具有一种主动而活跃的学习积极性。可见,班集体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想行为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班集体的氛围主要是在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营造;班集体;良好氛围
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学生千差万别,带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再把他们都培养成学习成绩都一样好的人,而应该是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使他们成为适应各自领域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为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适合他们成长的班集体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学生们能够从班集体中体验到被人接纳和信任的安全感,体验到老师给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体验到与老师和同学的智慧、感情和生命的交流,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处,体验到个人的价值,体验到个人潜能的发挥。班集体的氛围主要是在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如何创造和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想行为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开展合作性的活动,激发学生主人翁精神
在合作性的班集体活动或学习情境中,学生喜欢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此,可以多开展讨论、墙报、演讲、班会等班集体活动,通过问题解决、创造性学习活动或疑难探讨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合作努力的机会,教师注意把原则明确,主要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边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各种思想观点不停地碰撞,让学生在共同思考、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或答案,不管正确与否,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主动思维,积极研讨。课堂提问,学生回答得好,立即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体验;学生回答得不好,也不让他们带着遗憾坐下,而是告诉他们问题出在哪,并动员其他同学帮忙。这样长期积累,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得到的不再是消极的无自尊的体验,而是支持的氛围,更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他就会对以后的学习充满自信。许多老师在学生回答后,常常忽略及时给学生积极的肯定,不仅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班集体良好氛围的形成。
二、尊重每个学生,实施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管理也应该是学生人人参与的活动。班主任制定班级奋斗目标时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班集体。而应该拟出草案,交学生充分讨论,反复修改,这样的班级目标才会成为人人关心的事情,学生才会认识到个人为实现总体目标所应承担的责任。班集体干部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形成、班风的好坏、班集体凝聚力的程度,班主任不能凭主观印象确定班级干部,而应该把选举权交给全体同学,以便公正、客观选举出学生最信服的人。在班集体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班干部可以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参与班集体管理。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人人认可,班级管理人人参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民主意识、集体生活能力和自育自律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家勒温、李皮特和怀特研究了班集体的心理社会气氛对其成员的影响问题。在这项研究中,四组被试在不同组织者指导下从事娱乐活动。结果发现,当组织者是民主型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主动精神,善于与同伴合作,活动效果很好。当组织者是放任型的,小组气氛表现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的特点,小组成员的活动行为则是消极被动的,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合作,没有责任感。当组织者是权威型的,小组气氛是紧张的,沉闷的,组织者在场时,小组成员服从于集体原则,组织者不在时,集体如一盘散沙。可见,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影响班集体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是班集体氛围的最有影响力的渲染者。教师对学生平等友好,能够调动和积极反馈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那么,学生的学习气氛将会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也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表现出偏见,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讽刺挖苦,那么这个班集体就会被紧张、压抑的风气所笼罩,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正常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善于修养自己,做好学生的爱护者、支持者和咨询者是保证良好班集体氛围的关键。在班集体中,学生难免与同学之间、教师之间发生矛盾或分歧,这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利用权威否定一方或肯定一方,这不仅使身处困境的学生产生不满、故意或躲避学习的行为,而且会消极地影响到旁观学生的学习行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使双方理解接受的基础上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许多老师在处理打架的学生时,耐心地对学生讲道理而不是训斥,就觉得这已经很高明了。其实,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那位经常冒犯别人的学生生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三、转化后进生,提倡信任鼓励
积极的个体行为,如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帮助同学、不耻下问等,常常会在等到老师的表扬鼓励和同学们的赞扬中成为榜样行为,从而构成积极性的班集体氛围的交流。其实人是一个社会的实体,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求归属于某个集体或群体,并得到集体中其他人尊重与爱护的需要。后进生的这种需求比其他学生更为强烈。如果这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觉得大家对他不公平,不了解他,看不起他,欺负他,就会促进他越来越远离班集体,这种倾向的发展,意味着他逐渐丧失激励学习的动机,脱离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他在班集体得不到尊重和爱护,就只好通过其他途径来争取,于是把自己的未来不是与学校、不是跟学习,而是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结合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对这种学生,教师要避免过多指责与惩罚,尽量发掘他们的优点,多采取赞许、表扬、信任、奖励的方法是他们感到周围人的热情关怀,感到人们不仅看到了他们的进步,而且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变得更好,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努力来改造缺点和错误,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