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5-05-21 17:42柴一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柴一明

【摘 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思想性,对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思想性,对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从培养人才的总体上考虑,从提高民族素质着眼,为促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审美教育。

小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广泛的审美题材,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广阔舞台。教师只有充分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去感受、鉴赏美,才能再现和创造美。才能使文与道、情与理都统一于情,统一于美。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获得提高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情感上得到美的陶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审美教育,我认为必须通过感受、鉴赏、创造一系列审美活动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感。

一、披文入情,感受美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它以感性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与人的生理、心理相协调,从而引起人的快适感。所以审美活动一般是对形象、形式的直接感受开始。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反应生活的。教材的内容就表现了一定的情境,要使生活对教材描绘的情境充分的感觉,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首先得创造情境,以境入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借助图画、音乐、朗读、教师的导言等等,特别是电教的形声优势创设情境,可以显示极大的优越性。除了上述手段外,在教学中,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着重采用以下两种手段:

1.吟诵。

读是有声的感染。表情朗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发出有感情的声音,把文字描写的画面再现成生活的画面,让形象直接作用于感官,从“美”中产生情,从而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达到披文入情,感受美的目的。

例如课文《鸟的天堂》那段动态描写,写得十分逼真而富有情趣。教学这段课文,我采用了三次不同形式的读,启发学生联想,带入了意境,使孩子们深深感受到南国风光的美,祖国大自然的美。首先,采用自由小声吟诵的方式,让孩子们初步鸟儿热闹场景。接着,由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把理解语言和朗读技巧的点拔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从“起初”“后来”“接着”“继续”等词语中知道由静到动的过程,通过有感情的吟诵,展示了由一只鸟动到两只、三只以至在人们眼前出现的应接不暇,众鸟齐飞的沸腾场面。最后再听配乐录音示范朗读,欣赏那山幽鸟鸣的、画眉婉转的天堂美景。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声,不断传来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再配之以有表情的范读,学生仿佛来到鸟的天堂,置身于鸟儿们幸福乐园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感知美的表象分外丰富,情不自禁地说:“这地方真美!仿佛我也变成了一只画眉鸟,自由地飞翔在鸟儿们的乐园中。”有的孩子还因自己未能亲自到鸟的天堂游览而深感遗憾。这纯真的赞叹,正是孩子们入画入境的明证。

表情朗读“感同身受”,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内心情感体验,揣摩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受到人物心灵美的感染。

2.玩味。

我们常常感到一偏艺术作品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也是阅读欣赏的最高境界。“不可言传”并不是说不清楚,而是要求自己去体验,即根据作品提供的环境,设身处地,进入环境,反复体验玩味。这对于认识事物比较肤浅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形象,引导他们词斟句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推敲,从词句的阅读中唤起大脑储存的表象,引起联想。透过字面把潜藏的意思挖掘出来,把荡游于字里行间的含义过滤出来,才能受到感染,产生美感。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碰壁”一词的内含,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先生的鼻子是不是碰扁的,为什么?学生甲答:“鲁迅先生的鼻子是碰扁的。因为四周黑洞洞的,他走路看不清,鼻子常碰在墙上,所以碰扁了。”学生乙答:“鲁迅先生的鼻子不是碰扁的。因为即使鼻梁碰端了,鼻子也不会扁。”显然,这两位同学都没有理解文中的“碰壁”的内容。在此,我引导学生联系鲁迅先生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去推敲“碰壁”的真正含义:“四周围”指的是什么?“黑洞洞”是什么意思在旧社会像鲁迅先生这样的革命进步作家会遭到反动派怎样的打击和迫害?学生豁然开朗,原来“碰壁”是鲁迅先生用开玩笑的方式,讽刺和抨击反动统治的黑暗。从中不仅领悟到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同时也联想到他与反动派斗争的勇敢精神。

味道由自己品,比别人介绍感受深刻得多,玩味的过程就是阅读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充分活动,既要比较分析,作出判断,又要归纳概括展开想象。这样,既发展了儿童的思维,又增强了语言感受力。

二、入情悟理,鉴赏美

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中去,目的不仅是让儿童凭感性直觉感知外在的一些特点,更重要的是感受、体验、领悟其中内在的意蕴。从感性上什到理性认识,让他们分辩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生限于知识经验和能力,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往往是肤浅的,模糊的。他们的情感也不稳定、丰富。因此,要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要让他们在产生情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正确的观念是比较困难的。怎样培养鉴赏能力呢?一比,美就呈现出来了,丑就暴露出来了。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要培养他们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文学作品往往反应出作者的审美观。因此凭借教材,在理解和运用教材的同时,把作者创作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审美观,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以理导行,创造美

美到处都存在,哪里有人的生活,哪里就有美。美不是自然本身带来的,也不是人凭空感觉出来的,而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本质的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在对象世界中显示出来。所以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就是通过自觉能动性,以实践为中介,从对客观世界的必然认识到自觉的能动改造,创造着日益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提高学生鉴赏美、感受美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美。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观察发现、表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逐步懂得什么是美的追求(理想),什么是美的行为(品格),什么是美的创造(事业),将来用自己美好的心灵为人类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以理导行,课内外结合,从课内走向课外,探胜寻美,思想上爆发出耀眼的光华,在笔底下才能开出艳丽的鲜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