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在全国小语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指出:“语文学习不仅要得意而且不能忘言。语文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产生语言的同化。”崔峦老师也曾告诫我们: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质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换言之,可以引申为“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才能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认真学习语文教育史,分析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总结语文教学改革中宝贵的新经验,掌握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主张和方法。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总结的肤浅教学经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主要由五个支点组成,即构建语文知识、培养语文习惯、指导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严重缺位。曹文轩教授也说“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
读着曹教授的教诲看我们的课堂:教师依然以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讲解、提问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着力点依然放在“写什么”上,全然忽视“怎么写”,即便关注了“怎么写”,也是重于感悟语言的特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修辞手法之类,而对于学习后的语言应用却等闲视之。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不低下呢?语文教学怎能不低效甚至无效呢?
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紧扣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立足“语言文字运用”
我们很多语文课事倍功半,高耗低效,主要是因为目标不明确,没有立足语言文字运用,或解析课文内容,或一味突出课文的人文性,结果使语文教学越来越空泛。公开课上很多教师总是喜欢把一、二课时中,自以为是“亮点”的环节,全部集中在一课时之内完成。教师依然以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讲解、提问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着力点依然放在“写什么”上,全然忽视“怎么写”,即便关注了“怎么写”,也是重于感悟语言的特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修辞手法之类,而把事关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置于课外而不顾,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这样的做法,忽视了语文课的本质——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一门学科的知识状况制约着这门课程的教学,倪文锦先生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中说:“知识是课程最直接的一级制约因素,抛脱了知识,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知识对语文课程的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制约着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知识教学有明确要求。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语文,言语规律,他人的言语经验和个体的言语规则。语文知识教学首先要构建一体化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整合,其次要明确每个阶段的层次目标,在此要有机地结合范文适时讲授。
二、深入解读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语言文字运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合理取舍是实现高效学习的有力保证。“向课堂要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是一句久远的教学呼唤,是一个传统的教学思想,也是高效学习的追求境界。因此,当下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以课文为例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抓住学生“真正需要学的东西”,进行整合与重构,学生才能学得高效。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本着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充分挖掘文章中最具价值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构,这样学生才能在品读中加深感悟,学到阅读方法,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学会口语和习作表达方法,通过一篇篇课文的阅读,掌握阅读及习作方法和策略,形成独立阅读及表达能力,最终实现“不教自能读书”。
三、设计教学流程,培养学习习惯,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例如:
北师大版第册的《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可以简化为以下三个板块:
1.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层层推进的气势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发现“他的什么变成了什么”写法上的奥秘,发挥想象,仿写一、两句;
3.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如《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心理学指出,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是由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个性特征。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其中包括良好的写字习惯,即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写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语文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强化训练来完成。
四、优化教学手段,指导学习方法,服务“语言文字运用”
法国思想家卢棱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我们把语文学习的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各个阶段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要有不同的内容。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借鉴名人的学习方法等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时,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学语文要“倡简、务实、求真、有度”,用最经济的办法教语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钻研教材上,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我们的多数课堂,扭曲了课堂的自然状态,语文课变得越来越繁杂,使得非语文的活动、手段淡化了语文的本质。因此我们要对现行的课堂消肿、减肥、去水、瘦身,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天然,本着服务“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品读课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迁移与运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教学,立足“语言文字运用”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对课堂教学的合理取舍是实现高效学习的有力保证。“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行文绘画如此,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唯有删繁才能从简;唯有大胆取舍,才能标新立异;唯有立足“语言文字运用”,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富有语文的本色,回归语文本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