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背叛炊烟》是一篇悠远灵动、情感复杂,既动人心魄又发人深思的怀乡散文。
“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结果却又陷入了更深层的痛苦的挣扎。这是一种近乎二律悖反的对比,只是,文章中的对比远远不止于这一种。
在重重大山的怀抱里,经过层层命运的驯化,代代山民生活半径不但没有拓展,反而被更严实地圈养在了有限的空间里。视线失去了飞翔的翅膀,温饱自然成了重要的追求。以炊烟为圆心,以经营炊烟为半径,“我”的祖辈父辈,生生世世,就在这样的小圈子里画圆。可想而知,这样的生态质量,付出太多,收获的却太少,所以在孩子的眼里,炊烟自然就具备了绝对的号召力和热切的诱惑力。“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炊烟释放着太多的诱惑,同样也包含了太多的痛苦,这样的对比已经很难被当下年轻的读者理解和接受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饥饿是那个年代最普遍、最常态的事情,为了躲避饥饿,莫言甚至吃过煤块;也是为了抗争饥饿,莫言选择了参军,因为当兵能填饱肚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这是文章展示的另外一对矛盾。依赖不等于满足,就像感恩不等于坚守一样。跟懵懂无知的幼年的“我”相比,父母为“我”设计的对炊烟的背叛,尤其显得高瞻远瞩和不同凡响。在同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里,父母不为所动,坚定地引导“我”在“背叛炊烟”的路上越走越远。村人的百思不解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了第三层对比。
“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盼,经过努力,终于在异乡的都市站稳了脚跟,把故乡的炊烟远远地甩到了身后。我实现了父母的夙愿,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我应该很幸福了。可是,“我”因为“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当初避之唯恐不及,而今思之心烦意乱。“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逃离和追思,情感锐利的一组对比,这是怎样的无奈和无助啊。
是的,总要常回家看看,因为心中牵挂的,除了父母,还有那些曾经的深刻的印记,包括“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但是,“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怀揣巨大希冀的归乡,与现实巨大失望的碰撞,构成了本文的第五组对比。
当然,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氤氲在炊烟里的乡愁,不会因为炊烟的不再,而没有着落,失去居所,“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难点指津
首先,看到文章的题目——“背叛炊烟”,就颇令人费解,为什么这么说?“背叛炊烟”实际上是背叛了什么?炊烟,那是天涯游子心中不变的牵挂,永远的原点,最真切的记忆,最感动的温暖。炊烟升起,那是关于家和母亲的隐喻,是关于等待和归来的期冀,是对一种生活的回望,是对一种传统的坚守。从南到北,从古至今,伴随着每一缕袅袅升腾的炊烟,都裹挟着多少复杂的情感,彼此相异,又相通相连。但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祖祖辈辈忍受着生活的艰辛,“我”所承载并须实现的生活梦想,就是逃离这一片闭塞落后的故土,去远方寻觅新的生活。故乡的生态,以“炊烟”为显著特征,背叛炊烟,实际上就是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
其次,作者说:“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我”和父母付出了哪些“成本”?联系全文,可做如下归纳:(1)“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体力的付出远大于同村人。(2)要顶住认为读书无用的同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精神上的自我支撑,尤其需要勇气和识见。(3)“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勤奋学习,勉力奋斗,矢志不渝。(4)“背叛炊烟”成功之后,身处异乡,还要忍受离乡游子对家的思念,时间越久,“成本”越高。
考点训练
1.如何理解“炊烟”的内涵?
2.“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3.本文包含了多重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概括一下。
附:参考答案
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