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玲:三点导读

2015-05-21 19:42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绵长老爹韵味

美点赏析

坦荡且神秘的华北平原养育了赵新,于是赵新的内心有着浓郁的乡土情结,于是其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韵味, 小说《揭老底》也不例外。这种“乡土韵味”,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和语言的运用上。

老爹的身上散发着泥土的味道、小麦或高粱的清香,和着温暖又含蓄的父爱馨香,是一个典型的农民父亲的形象。

小说一共写了三个场景,主要是通过父子的对话来展开一幅父爱的画卷。

第一个场景:老爹叮嘱八岁的狗旦要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要安分守己;儿子信誓旦旦地保证绝不调皮捣蛋,保证考试拿第一。此刻的父亲是慈爱的。

第二个场景:老爹在树林里找到了逃学的儿子,暴跳如雷,痛打儿子一顿。此时的老爹是严厉的。

第三个场景:半个世纪以后,儿子跪在老爹跟前,抱住老爹的两只脚轮换着洗,细心地调试着水温。期间父子似乎无意中回忆起五十年前的往事。

儿子的细心呵护,父亲的满足欣慰,父子嬉笑地互相揭老底,心有灵犀的一呼一应,多少温情,都浓缩其中,这是情的深化,爱的释放。这温馨的一幕带给人无限的欢欣和慰藉。当父亲询问儿子当年“爹那两脚踹下去,你是不是疼得火烧火燎,头昏眼黑”时,儿子轻描淡写地回答:“疼是疼,只疼了那么一小会儿。”这时父亲积欠了50年的愧疚之情终于爆发:“可是爹疼了五十多年……”“一连串的泪水落下来,很响亮地掉到了脚盆里……老爹泪光闪闪,哭得像个孩子。”老爹的老泪纵横让人动容,温婉细致的父爱的光辉透过字里行间跃然纸上。这个结尾将父子情推向了极致,使小说多了一份震撼人心的力量,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意蕴,从而升华了小说的意境。

在情节推进中,老爹这个富有立体感的形象渐渐生动鲜活起来。我们对潜藏在生活背后的父子之爱的认知,是在接受了这个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之后才颔首领悟的,而我们的思绪还会在掩卷后延续。

与小说塑造的人物一样,小说的语言也是质朴、自然、清新,如风行水上。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弥散着泥土的芳香,味醇耐品,情趣盎然。

“老爹真的老了,老得弯腰驼背步履踉跄,老得白发苍苍嘴里没了牙齿。儿子的身子骨依然硬朗,硬朗得推车挑担追星赶月,浑身都是力气。”

这是小说对父子肖像的描写,语言朴素,但人物充满了画面感,达到了“白描入化,骨相俱生”的艺术效果。人物的语言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村方言。老爹在树林里找到了逃学掏鸟窝的儿子,怒不可遏地吼道:“叫你上学你不上,你还和我耍把戏,活该,摔死你!”只有坦荡的华北平原的土地上才会生长出这样原汁原味、天然本色的语言。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大概是对小说语言的“乡土韵味”的恰当的注解吧。

难点指津

本文字句简短,多独立成段,节奏明快有力,但是文中又多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使得语气舒缓,余韵悠长,二者结合,使得全文形成一种轻松和谐美妙的氛围。文字独立成段兼用反复,或显示文脉思路,清晰明了;或突出强调,增强作者情感的表达;或在视觉上醒目,格式整齐,充满语言美。

例如,“那一年,儿子八岁岁,老爹三十岁。”“若干年过去以后,儿子六十岁,老爹八十二岁。”时间流转、情节场景变换读来一目了然。

“等了一小会儿,儿子没有回来。等了一大会儿,儿子还是没有回来。”独立两段的反复,显示了老爹的等待过程焦躁漫长,本没有“一大会儿”这一说法,作者对应上文故意为之,使老爹等儿子的心焦一时增加了不少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再如,“儿子跪在老爹跟前,抱住老爹的两只脚轮换着洗,一边洗一边搓,咯吱吱,咯吱吱,声音如诗如歌,柔韧绵长,很有韵味。

“正是春天,屋里有只蟋蟀叫起来,咯吱吱,咯吱吱,声音如诗如歌,柔韧绵长,很有韵味。”

在写儿子给老爹洗脚时突然插入这一段描写蟋蟀叫声的文字,因为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使得这段环境描写并不突兀,看似闲笔,但闲笔不闲。蟋蟀叫声与洗脚声都“咯吱吱,咯吱吱,声音如诗如歌,柔韧绵长,很有韵味”,互相辉映,渲染温馨祥和、如诗如歌的气氛,烘托了老爹因为儿子的孝顺和细心的照顾而感到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考点训练

1.请试分析小说中老爹的形象。

2.“正是春天,屋里有只蟋蟀叫起来,咯吱吱,咯吱吱,声音如诗如歌,柔韧绵长,很有韵味。”这段描写是否多余?

附:参考答案

参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endprint

猜你喜欢
绵长老爹韵味
短小的诗,绵长的情
文似看山不喜平,蜿蜒绵长味无穷
诗词里的友情最是醇厚绵长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老爹风”来了
看青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