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

2015-05-21 06:35刘庭华彭玉龙
军事历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敌后八路军战场

□ 徐 焰 刘庭华 彭玉龙

一、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徐焰,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焰】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近些年,国内纪念抗战时出现了一种令人沉思的现象,即有些人极力拔高国民党抗战时的头面人物,并贬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其目的就是要美化当年被推翻的反动势力,以此否定中国革命的合理。这种舆论攻势虽说是“蚍蜉撼树谈何易”,但在信息纷杂的多元化社会中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因而必须理直气壮地如实说明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业绩。回顾当年中国人民进行十四年抗战(其中包括八年全面抗战)的历史,称“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恰如其分的。

(一)中共最早呼吁抗战,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开始的时间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坚持了十四年,1937年以后又由局部抗战发展到全面抗战,国内参加抗战的各党派、各支军队和广大民众都做出了贡献。不过仔细而论,当日军侵占东北而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时,中国共产党在沈阳沦陷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党派中最早发出武装抗日的宣言。1932年1月,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又正式声明对日本宣战,还宣布愿意同一切抗日的军队停止战斗,一致对外,并且同冯玉祥领导的察绥抗日同盟军、福建人民政府都建立过合作关系,这对促成全国抗日高潮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东北掀起了一年多的义勇军运动,不久却相继遭受失败。究其原因,除日军装备占优势,并施以分化、收买等狡诈手段外,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缺乏强有力政治领导。南京政府没有派一兵一卒支援,还于1933年5月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承诺取缔关内的抗日运动,不支持东北的“反满抗日”,这对东北民众抗日在心理上也是一个很大打击。中共满洲省委虽然力量很弱小,当时仍组织干部到乡村建立武装。旧式武装被历史所淘汰后,只有具备了先进阶级领导、有高度政治觉悟和严密组织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才坚持了长年的武装斗争。1936年1月,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改名为东北抗日联军,并先后建立了11个军,所属人员于1937年最多约4万余人。东北抗日联军虽然在40年代初遭受严重挫折,余下的主力撤到苏联,却始终没有停止在东北土地上的战斗。他们在东北大地坚持的十几年战斗,对关内抗战和苏联对日战备起到重要战略配合作用。

日军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险。自1935年夏共产国际七大确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后,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即决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此时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市委的动员下,北平上万名大中学生迎着警察的高压水龙,身上结着冰仍呼喊团结抗日的口号,标志着全国知识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内战不能再打,抗战势在必行。1936年春,中共决定将“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解决了同国民党再次合作的一个障碍,中共中央的代表不仅同南京政府开始了秘密谈判,而且与西北的张学良、杨虎城达成了秘密协定,还同四川的刘湘、山西的阎锡山等实力派形成了合作抗日的共识。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1936年12月,在北平经历过“一二·九”游行的学生在西安前往蒋介石驻地请愿,却遭卫队镇压,张学良流着眼泪终于下了“兵谏”决心。此时国民党的多数官员和中央军的绝大多数官兵,也不愿再调兵往西北打内战而要求到东部御外敌。连当初与蒋介石联手“清共”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也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是自杀政策”,主张从“攘外中求安内”。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终于使国共双方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试想,若无中共方面这些努力,南京政府还在“先安内再攘外”,内战不息,哪里会有全民族共同抗战?又何谈抗战胜利?

(二)在抗战中起到“先锋队”“壮气军”作用。全面抗战开始时,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军队只有5万多人(八路军4.5万,新四军1万),武器只有少量枪支,几乎没有火炮,此后又一直得不到外援,要靠战场缴获来获取装备。在只有“小米加步枪”的简陋条件下,八路军、新四军没有本钱打大规模正规战,除了“百团大战”这样少有的集中作战外,正确的指导方针便是发动群众打分散的游击战。毛泽东在八路军出师之初便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主要起“先锋队”“壮气军”作用。

全面抗战之初,国民党政权拥有200多万正规军(其中三分之一为中央军),还有差不多相同数量的非正规军。经过一年多的战略退却,国民党虽丧失半壁江山,但毕竟是全国性政权,并得到过20亿美元的外援包括大量武器,理所当然地担负起正面战场的作战。

在全国抗日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物质条件最困难。1937年秋天,八路军进入抗日前线的部队有3.2万人(因陕甘宁边区还留下少量留守部队),只有1万多只步枪,每枪平均只有30发子弹。在首战平型关战役告捷后,毛泽东特别强调,八路军的“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于是,八路军用一部分兵力以游击袭扰的方式配合国民党军防御,主力分兵在日军后方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例如在晋东北冀西方向,在聂荣臻指挥下八路军2000人大胆深入敌后,迅速收复数十个县城,并建立了华北第一块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几个月队伍就扩大到4万人。八路军的其他部队也分别挺进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在日军后方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由红军南方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新四军也于1938年春挺进长江下游南北两岸,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并建立起苏南、淮南和苏皖根据地。这样,日军侵占的人口达2亿的广大沦陷区,有1亿人口的地区被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为根据地,侵华日军就此陷入正面战场的僵持作战和后方“治安战”这种两线作战之中。

当年国民党当局污蔑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游而不击”和“坐大”,此说违背了战争的基本规则,即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存自己。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开创根据地,日军感到后方受威胁,长期以在关内的约半数兵力进行“治安战”,并毒辣地实行“铁壁合围、纵横扫荡”等战术和“三光政策”。敌后解放区通过粉碎一次次“扫荡”,形成发展——缩小——再壮大的局面。侵华日军总头目、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对八路军的评价是:“作战勇敢,内部团结,只是武器装备太差”。上世纪90年代我在日本查过旧陆海军档案和战史丛书,里面有众多“治安战”的记载和对中共游击战无奈的感叹。事实证明,八路军、新四军只有“抗”方能“大”,光“坐”岂能变“大”?

近些年,一些人对正面战场上的22次会战津津乐道,对共产党的游击战则持轻视态度。若逐个分析一下,正面战场那些消极防御的会战多数不都是败仗吗?八路军、新四军在最艰苦的时期军民一体打游击,华北敌后200余县提出的任务是一个县一天打死一个鬼子,每月便能毙日军6000人。对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持久战的方针,习惯于正规战的许多人曾不理解,但这却能在抗战中积小胜为大胜,将日军拖得疲惫不堪。后来游击战又在全球范围的民族运动和小国抗击超级大国时显示了巨大威力,如今世界军界也公认这一战略战术的高超。

解放区战场越战越强,最后发展到100万军队和1亿人口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虽然国民党政权不承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事实上却不得不同中共始终维持着抗战大局,形成了对侵华日军的前后夹击。若没有共产党领导解放区这一支撑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逆流就会更加泛滥,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就很难继续坚持下去。

(三)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相结合,抗战迎来历史大进步。毛泽东在抗战初期便强调:“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要实现驱逐日寇和建立新中国的双重政治目的,因而必须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相结合。近些年来国内的抗战宣传,往往只片面地谈民族斗争而忽略了当时争取民主的斗争,这是造成如今社会上许多人对抗战史认识混乱的重要根源。

中国共产党号召和领导广大军民抗战,当然首先要抗击日本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野蛮侵略。同时人们也要认清,日军企图以蛇吞象侵占中国,正是利用了中国黑暗腐朽的反动势力,即一方面利诱了伪满、汪伪政权的大批汉奸充当帮凶,另一方面也利用了国民党当局的腐朽无能。中国人民需要打败侵略者以维持民族共同利益,同时又要进行民主革命改变国内的黑暗统治。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实行只靠军队的片面抗战,根本原因是不能也不敢发动人民。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能实行全面抗战,实行了军民团结一致,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才形成了陷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局面。

八路军、新四军能在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没有什么秘诀,正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唱的那样:“他坚持抗战八年整,他改善了人民生活”。军队要得到人民拥护,不是靠取之于民,关键在于造福于民。共产党的军队能得到人民拥护,不仅是群众纪律好,“哪家住八路,灶里有柴烧,缸满院扫净”,更重要的是能解决中国农民祖祖辈辈最期盼的土地问题。

当年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能发展壮大,靠的是“打土豪,分田地”。1937年国共停止内战,为团结国内各阶层包括开明士绅一同抗日,共产党宣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然而要在农村发动占人口90%的农民群众又离不开土地问题。为此,共产党人援引了孙中山提出、国民党却不能实行的政策——减租减息。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根据地的前提,便是发动农民向地主要求实行“二五减租”,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如同晋察冀边区领导人彭真所说,减租减息实际是变相的土改。

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变精神,千百万群众通过得到物质利益才衷心地拥护共产党,根据地内才像当时人们所唱的那样——“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打鬼子打汉奸,咱们要一条心哟,才能够得胜利哟!”得人心者得天下,打击侵略者时也要给群众以实际利益,这就是抗战时敌后根据地能开辟和坚持的根本原因。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八年全面抗战中能坚持下来,正面战场广大官兵也曾对日寇浴血奋战。不过国民党政权在抗战中拒绝进行社会改革,后期作战表现也日益消极,尤其让人叹息的是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春至1945年初仍出现豫、湘、桂大溃败,这在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中是极为反常的现象,恰恰反映了国民党当局官兵脱离和军民对立的根本弊病,也从反面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要将民族、民主两个革命并举的重要性。

历史证明,进步的中国人浴血抗日不仅是为了不做“亡国奴”,还要打碎国内的旧制度,按当年解释就是要使“胜利果实属于人民”,不能在战后恢复中国旧政权的黑暗统治。当年中国进行的抗日战争,主要是以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支最大的政治力量共同进行的,战争的进程和胜利本来为两党的发展都提供了机会,只是国民党因其自身腐朽失去了人心也失去了机会。

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战争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解除了民族存亡的危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时的发展又为战后的民族复兴创造了基本前提。对抗日战争的这一结局,毛泽东早有准确地预测。在全面抗战爆发前一年的1936年6月,他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对未来的形势预测说:“抗日战争可能打十年,而在抗战结束以后,中国的革命力量人数会更多,装备会更好,而且更有经验,更得人心,从而作为主要力量出现于亚洲东部。”果然,抗战结束四年后中华大地上便出现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巨变,当年中国人民的这种政治选择也是对抗战史的最好诠释。

二、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

刘庭华,军事科学院原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配合,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乃至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战争奇观。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所创造的,负有独特的作战使命。敌后战场由抗战初期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到战略相持阶段的1940年下半年起挑起中国抗日的重担,成为与日军作战的生力军,上升为主战场,对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历史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战略夹击的战略格局,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正面对抗是战争中常见的最普遍的战争形态,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态势是日军处于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抗战开始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由于敌强我弱,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由于敌小我大,就决定了日军在中国占据的地域越大,其兵力就越不足,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城镇。这样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了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与国民党军队严重脱离群众不一样的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血肉联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革命精神,有进行游击战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丰富经验。敌后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进行封锁。所以,共产党领导的经过10年土地革命战争锻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必然能够成为抗战的火种和骨干力量,动员和组织起浩浩荡荡的人民抗日武装,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与正面战场相配合的广阔的敌后战场。因此,中共中央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及时而果断地提出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军事战略上必须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的转变,决定坚决实行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和在敌后独立自主发动游击战争的方针,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创造抗日根据地,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的战略任务。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毛泽东曾说过:“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这期间,日军进攻的重点是国民党军队,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先后进行了淞沪、忻口、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战略性会战,对于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的战略图谋,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同时,它也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前提条件。

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正面战场溃败之时,却迅速挺进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变日军的后方为前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这种挺进是在敌人战略进攻阶段上我方的反进攻。就是说,当敌人向我进攻,而国民党军队大批退却的时候,八路军和新四军则以无比英勇的姿态向敌后方反攻,取得不断胜利,牵制敌人,建立战略根据地,创造了解放区,并在精神上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自1937年9月平型关初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对日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日军6万余人。1938年敌后战场抗击日军兵力40万人,占全部侵华日军的58.8%。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苏南、淮南、豫皖苏边等大小24块抗日根据地,与正面战场在战略上对日军形成夹击之势,从而使日军占领的地区只限于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上,兵力愈加分散,迫使日军停止了战略进攻,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提前到来。

(二)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1940年下半年起,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上升为主战场。1941年至1943年,蒋介石先后发动两次大规模反共高潮,尤以“皖南事变”为甚,中国抗日阵线出现严重分裂、妥协、倒退的危险倾向;侵华日军也转移其主要兵力来“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从此,中国抗日战争的重担几乎完全落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上了,特别是在华北敌后战场。

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以正太路为重点,对华北所有日军占据的铁路、公路及其沿线两侧进行猛烈破击,攻克日军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470公里、公路1500公里,毙伤俘日伪军4万余人。此役给了日军以沉重打击,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持久抗战的信心。自武汉失守至1940年底,敌后解放区军民共毙伤俘日伪军近40万人,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建立与扩大了拥有l亿人口的较大抗日根据地,主力军发展到50余万人。因此,引起了侵华日军的重视。1940年10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笠原幸雄在一次谈话中认定:“华北治安的症结就是中共”。

1941年至1942年,日军更加强调集中力量打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使用其侵华兵力70%左右约40余万人(不含东北),对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实施“扫荡”“清乡”,企图消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两年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进行了数千人兵力的“扫荡”共1322次,1万人至7万人兵力的“扫荡”27次,敌后抗日根据地遭受严重摧残。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采取“敌进我进”,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武装群众化的作战方针和精兵简政、发展生产、减租减息等十大政策,对日军实行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的斗争,与日伪军作战4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7万余人,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消耗和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上美英军队的对日作战。到1943年冬美英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转入战略反攻时,敌后解放区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58%的兵力,约35万人。朱德说:“如果没有解放区战场,又如果没有解放区战场这种与敌相持的斗争,如果解放区战场不能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下来,那么敌人就会长驱向西南、西北进攻,而国民党的反人民的政治机构及其军队,则必然招架不住,那就不会有什么相持阶段,抗日战争的局面早已是不堪设想的了。”

(三)敌后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反攻的战略出发地和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由于解放区军民长期的浴血奋战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建设,为大反攻准备了相当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敌后解放区战场处于打击日寇第一线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沦陷区的大中城市、铁路、公路交通线均在敌后战场的包围和控制之下。从1943年秋起,敌后解放区战场转入恢复再发展,并向日军占领的城镇和交通线展开在时间上先后不一,地域上此起彼伏,规模上由局部攻势向全面反攻过渡,作战形式融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于一体,这一犬牙交错独具中国特色的战略反攻形态,迫使侵华日军无法再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往太平洋战场上,从而支援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战略反攻。对这一点,连当时日本华北方面军也不得不承认,中共军队“为了策应盟国方面的攻势,在军事、政治、思想各方面,再次开始积极的行动,并得到多数民众的同情,从而迅速扩大了势力”,“目前共军乘中国派遗军方面的力量薄弱,活动渐趋激烈”,中共势力是“华北治安最大之癌”,并叫嚣“剿灭中共势力是为了适应大东亚决战的要求,乃是当前急务”。

1945年,敌后解放区战场不断扩大对日军攻势作战的规模,同时以一部主力向河南、湘粤赣边、苏浙皖边进军,开辟新区。经过1945年的春季、夏季大规模攻势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共收复县城70余座,歼灭日伪军40余万人,基本上扫清了敌后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把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上。此时,侵华日军69%和伪军95%的兵力,仍为敌后解放区战场所抗击,而国民党正面战场所担负的不过是日军31%和伪军5%的兵力而已。这正如日本历史学家们所指出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部队以及它所领导的民兵游击队,已经代替国民党军而成长为抗战的主力了。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军几乎退出了抗日阵线而主要从事反共,同时还相继出现了投降者。因此,日军的作战完全以消灭解放区和‘扫荡’共产党军为目标了”。

由于敌后解放区军民积极对日作战,至1945年春夏,根据地发展到19块,人口有9550余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发展到91万余人,民兵发展到220余万人,为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创造了坚实的条件。杜鲁门在回忆录中曾写道:“中国抗战后期,蒋介石的权力仅限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连‘中央政府’(即指国民党政府)的影子也没有。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夺过去”。

在全国抗战8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敌后解放区人民对日伪军作战共125165次,毙伤俘日伪军1714117人(其中歼日军527,422人),缴获长短枪682831枝,轻重机枪11万多挺、各种火炮1852门,收复国土104.8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55亿。同时,敌后解放区军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区平民伤亡890余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共伤亡584267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与时同时,我军在八年抗战中也获得了巨大发展,正规军由出师抗日时的4.6万多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318294人,民兵达2687698人,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敌后战场能够开辟、坚持和发展壮大,成为独当一面的抗日战场,主要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实行了一条全面全民族的即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及其作战原则,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组织各种群众抗日团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抗战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这些因素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敌后战场的抗战,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侵略史上谱写了最壮烈的篇章。

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赢得人民赢得发展

彭玉龙,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室研究员

【彭玉龙】抗日战争不仅是争取独立与解放的民族战争,而且是追求民主与进步的深刻社会变革,考验着所有的党派、团体和政治力量。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代表的人民解放事业,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

(一)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赢得民心进而赢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七大”所概括的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实际上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赢得民心进而赢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近代以来,中国始终面临着两个相互联系的时代课题:一是争取民族独立自由;二是实现国家民主富强。在抗日战争的时代条件下,前者演变为要不要抗日、怎样抗日的问题,后者演变为要不要建立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的问题。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党虽然宣布“抗战与建国”并行,但实际上却是借抗战之名,行政治上继续专制独裁、经济上加强垄断统治之实,与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背道而驰。

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抗日战争只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阶段,进行抗日战争,不仅要驱逐日本侵略者,而且要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因而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与民主的协调统一,努力把改革国内政治、推动社会进步与坚持抗战紧密结合起来,在要不要建设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的问题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理论上,为了向全党、全国人民说明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前途的全部见解与主张,毛泽东于1939年10月至1940年1月,相继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的目标。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民众积极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在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争取实行民主宪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斗争过程中,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团结战斗,患难与共,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结成了强大的民主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决定性力量。

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把一个落后的地区,建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当时全国民主和进步的象征,为全国人民所向往。毛泽东在谈到它在全国的意义和作用时说:它“做出了一个榜样给全国人民看,使他们懂得这种制度是最于抗日救国有利的,是抗日救国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把民主革命的要求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付诸实施,实行着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政策,诸如建设“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进行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改革,推广民主的科学的文化教育等。这些政策契合了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的中国国情和民众要求。各抗日根据地成为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社会“新区”,呈现出一幅迥然不同于国民党统治区的崭新景象。1940年,民主人士李公朴带领“抗战建国教学团”参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兴奋地说:边区“象征着中华民族解放的胜利,象征着新中国灿烂的前景”,“因为边区的各党、各派、各阶层、各抗日人士精诚团结,力求进步,所以在今天形成为一个新中国的雏形。”

(二)深入动员和依靠人民大众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一条单纯政府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不愿意发动和武装民众,因此,动员民众投身抗战,便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严肃而紧迫的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为发动民众参加抗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八路军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伊始,就不失时机地分兵发动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各项政策,号召并组织各阶层人民起来抗日,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说服群众及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八路军所到之处,严格遵守纪律,与群众打成一片,“使群众感觉为和蔼可亲的自己兄弟”,同时在战斗中力争多打胜仗,“向人民显示我们是能够打败日本人的”,从而提高了群众对八路军的信心,将其看成是“人民的军队”,八路军走到哪里,群众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被发动和组织起来。史沫特莱当时看到:在“八路军敢于深入的地区,到处都有群众组织,他们组织了农民、学生、商人、妇女和儿童的抗日团体,而且正在引导年轻人参加游击队,年纪较大的人加入自卫队。”在华中敌后,新四军也“用铁的事实,从各方面说服了淳朴的农民,使得沉寂很久的苏北农村,开始传遍了不愿意做亡国奴的呼声,广大的农民是组织起来了,武装起来了,一队一队的游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起来。”

为了实行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对各阶级、各民族的人民群众进行了普遍的政治动员,把战争的政治目的以及达到政治目的的方针、路线、政策告诉广大军民,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发挥全民族抗战的自觉性能动性。中国共产党在广大敌后战场,实行了民主政治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等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的具体政策,给广大劳动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并且实行了精兵简政,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积极性,形成了真正的全民抗战的局面。

比起宣传式的政治动员来,改革是一项更加深刻、更加伟大的社会工程。它的实质在于,通过建立一种符合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自身利益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使农民自觉地为保卫这种社会秩序而积极战斗。很清楚,这样的改革对于夺取抗战的胜利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战前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仅仅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日寇入侵中国后,对中国人施加野蛮暴行,原有的秩序在大部分地区也遭到破坏。部分深受其害的群众在接受了民族主义的宣传后,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但也有一定数量的老百姓缺乏抗日的热情与自觉。他们痛恨日本人,但并不为旧的统治秩序被破坏而感到惋惜。能否将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动员起来投身抗战,关键就在于能否通过改革建立一种新的政治经济秩序。这是进行抗战并夺取胜利的先决条件。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除非发动农民群众的人力和物力,否则中国就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只有迅速地实行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才能得到农民的合作。”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这种改革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并加以实行。

中国共产党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现实处境出发,将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经济方面,通过减租减息、改革税收制度、废止苛捐杂税等新的改革,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政治方面采取“三三制”改革,推行民主选举制,在根据地内实行民主,让广大群众参与管理乡村的事务,又以不损害统一战线为限度。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在教育、文化等方面采取了具有改革性质的政策。这一系列改革,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动员民众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改变了广大人民群众严重的贫穷与无权的状况,使人民群众的抗战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此,具有敏锐观察力的美国驻华外交官约翰·谢伟思就曾预言:“普通人第一次被给予为之而战斗的东西。和日本人战斗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外族侵略者,而且因为他们阻碍了这场革命。人民将继续和任何限制或者剥夺他们新近得到的东西的政府战斗。正如日军不能征服这些现在富于战斗精神的人民一样,国民党军队也只能是失败,共产党有了这样广泛的基础,所以谁也难以对它进行限制……在相对短的几年时间内,共产党在中国将成为一支突出的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表现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与拥护。中国共产党人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谋民众利益而顾全大局的忘我牺牲精神,以及为实现民主、改善民生而励精图治、率先垂范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和拥护。对此,毛泽东早在1940年就高屋建瓴地预言:“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在今日谁能领导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事实上也正如中国乡村建设派领导人梁漱溟当时所评价的,“自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共提出了一系列的抗日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而“国民党方面令人失望”。

中国共产党由于始终高举争取民族解放的大旗,在最困难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坚持团结全国最大多数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而博得了人民的信任,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国民党统治区内由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组成的民主力量有很大的增强,并同共产党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同抗战初期大不相同了。

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日战争期间坚持独裁统治,在战争的中后期观战避战,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使他们同广大人民之间发生深刻的裂痕。随着抗战胜利的行将到来,他们越来越把注意力放到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力量这方面来。1945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总之,抗日战争结束时的情况是: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府企图垄断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但由于它在政治上不得人心,由于它的庞大的军队远没有全力有效地进行抗战,这个企图不可能实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经过艰苦的斗争,得到了一部分胜利果实,但还不可能使抗日战争的胜利完全成为人民的胜利。共产党和国民党已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政党。如果深入一层观察:一方正蒸蒸日上,一方已危机四伏。这是两党自身在八年全国抗战中的所作所为造成的结果。

经过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不仅有了空前的壮大,党在人民中的政治威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当时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戴维斯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曾经公正地指出: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了自私的目的而在牺牲着中国的利益”;而“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受到有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据此,他们断言,“中国之命运不属于蒋(介石)而属于他们”。“共产党人将成为最强有力的和最有建设性的统一中国的力量”。

猜你喜欢
敌后八路军战场
更 正 声 明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治癌,深入“敌后”包抄
临阳联队的敌后抗日斗争
八路军风采录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的建立及其活动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