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志虹
【摘 要】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社会环境,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既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加强课程、队伍建设,努力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也需要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支持、保证。本文将主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德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理所当然就是高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和使命,也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目标导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内外环境的巨变,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德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并未得到真正有效地落实。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许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也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出勤率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不受欢迎而又相对低效的窘境。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一)考核评估体系的错位,德育面临着“首而无位”的局面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然而,在实践中,一些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把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历提升、科研立项评奖等工作作为办学水平的硬指标,投入比较多,工作抓得扎实、深入,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软指标,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二)目的变手段,现实中呈现出“孤军奋战”的场面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决定办学方向和性质的根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必须围绕育人这一根本目标而展开、进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和导向,德育应该且必须融入、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成为一切工作的共同任务和目的。然而,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一些高校往往把人才培养理解为教学与德育两个部分,德育被当作与智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一样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实施,而不是作为统领学校智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的最终实现目的。德育便从学校工作中分割出来,独立地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如此理解、定位德育,不仅在实践中削弱了德育,降低淡化了德育的首要地位,而且改变了德育的性质,使德育由“教育目的”变成了“教育手段”,并且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实施完成,而不是渗透在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之中,成为学校所有部门和所有教职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途径
1.贴近学生,发挥主体性,取得实效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贯彻以学生为本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其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有相当的学生是为了取得学分,而很少把它作为理解人生意义、提高人生境界、增强人文素质的必修课;也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对个人的用处不大。因此,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将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是“教”的主体,其主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上;学生是“学”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上。双方的主体性都得到发挥才能使教学取得实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只有使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取得认同才能取得实效。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达到“入耳人脑人心”的效果。
2.完善沟通机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所谓“价值中立”的态度,只描述现实,不提出理论;只说明事实,不研究价值;只介绍学术,不阐明观点,并且将这种做法冠之以“客观”、“公正”、“科学”的头衔,那显然是背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宗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思想教育,那种以“知识性”、“学术性”、“客观性”等来淡化或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政治思想性的做法是错误的,因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是至关重要的。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在“教”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而忽视了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将所讲的理论与社会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将理论的讲解建立在对事实和现象的分析上, 以引导学生掌握理论、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二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形成稳定的价值理念、理论素养和思维方式,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相应地外化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上。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起着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三、结束语
总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建设,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步子快一点,力度大一点,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体现在实际效果上,千方百计地促进思政课育人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提升、思想武装提升,使同学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立志成才、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阎向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改革探讨[J].天中学刊,2015,01:154-156
[2]朱忠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3:109-110
[3]张俊,郭薇,蒋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01:155-160
[4]何其颖,石红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