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摘 要】科学的启蒙教育开始于家庭,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儿童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父母的科学启蒙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研究;农村;对策;现状;概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什么是“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比较远或者很远的城市地方打工而留在农村的孩子们。
这些留守的孩子们由父亲或者母亲中的其中一人作为监护人、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和奶奶或者爷爷在一起生活、或者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或者朋友“代管”、或者外公外婆抚育;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并且86﹪以上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在任何一个学校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教育主管部门(包括人民政府)、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家庭家长的责任;因为“留守”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思想和情绪。
何谓“心理”?
就是人的头脑反应客观现实的过程、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
何谓“心理健康”?
就是人的头脑反应客观现实的过程、思想、感情(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没有欠缺或者不完善的地方。
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主观幸福感,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行动自觉果断、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第一、因为监护的缺陷造成的心理问题
我们知道,经历长期的单亲、隔代亲或者其他监护人(甚至还有的无人监护)的陪伴,留守儿童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关心、关怀和关爱,由于生活各方面的因素造成时间紧缺,监护人不能够随时、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造成心理问题;他们(她们)的心理变得孤僻、抑郁和焦虑,接受父母双方共同教育的机会很少, 在学校里所接受的又是不能够符合每一个孩子各自接受的文化、思想和道德教育;长期的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而羡慕别的孩子,经常思念父亲或者母亲,也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心理缺陷的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嫉妒儿童”和“亲情饥渴儿童”等。
第二、因为经济的贫困造成的生活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亲或者母亲外出打工, 很多都是家庭经济困难,特别是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孩子的生活情况不是很好;基于农村农业生产方面的收入往往很低,无法能够在一起过上温饱稳定的生活, 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都是比较困难的;有时候挣不到钱、有时候挣了钱拿不到手,不能够及时补充家庭的吃、穿、住、行等生活问题,造成孩子在别人面前自卑、痛苦和失望;很多单亲依靠土地力量单薄无法种植农作物造成吃粮紧张,艰难度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的“老、弱、病、残”人员,除了看门看孩子根本无法种地自力更生,造成生活困难,留守儿童要帮助老人干这干那,更是陪着受罪。
第三、因为长期的离别造成的亲切问题
完整的家庭具有完整的爱,父亲给予物质和精神,母亲奉献生活和呵护; 家庭如同昼夜, 缺少白天或者黑夜都是不行的。 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戚血缘关系相互连接的, 除此以外的其余人的关系很难相处,“外人”除了同情以外难以得到关系和帮助,因此留守儿童在得不到家庭温暖的情况下也得不到社会和环境的关注,依靠自己在学校环境中的老师、同学的关注,这些关注、关心和关爱毕竟有限,也因此,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思想基础和学习信心大打折扣,难免出现问题造成“亲切”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首先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不论是政府机构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学校教师, 对于老师儿童的高度重视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举足轻重,在这种“外因”情况下,家庭家长留守儿童需要加强“内因”的适应能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孩子”,家庭家长应该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解决困难,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幸福童年,健康成长。
其次树立成才人生信念
很多家庭家长多么希望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 经济、环境、条件都不允许,“留守儿童”的处境无法改变,就必须通过学校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协作、家长与孩子的及时联系,减少不必要的负面后果,让留守儿童真正树立起成人成才的信念,专心学习、与同学交流、把老师当做父母或者兄姐,让环境改变人生、让人生适应环境。
再次培养优良做人意志
心理学研究表明:优良的意志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儿童在生活环境实践中、在克服生活困难中、在认识家庭具体现状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意志的培养在儿童时期非常重要,留守儿童的精神意志培养更为重要,留守儿童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参与演出、结交朋友等实践活动,发展自我,强化意志,提高思想品质,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
最后发扬生活合作精神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优秀品质,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真诚与人合作——所有这些都是从小培养的。政府、学校、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能与他人合作、适应社会环境、改变生活状况;其实,相比较来说,留守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应该比其他儿童更强,能够克服消极、焦虑、苦闷等不健康的心理干扰,很容易把自己融入学校和班级这个大家庭,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发现儿童》中所说:“孩子的心灵力量一旦苏醒,将会跟随其本身特有的法则发展,并对我们造成影响。仅仅是接触这种正常发展的人类,就能唤醒我们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