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良+黄雨蒙
金堡村是阳新县富池镇紧靠长江的一个小山村。4月的金堡村,骤雨初歇,青山环抱。走进小村,但见别墅成排,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孩子们在奔跑嬉闹,老人们三五成群,谈天说地,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喜悦。
“几年前住的都是土坯房,现在这别墅住得可舒服了。”靠近洪氏祠堂的一栋别墅前,董老太正坐着晒太阳。见我们参观她家,激动地用方言连声说道:“这啊,得感谢陈书记哟。”
从商到“官”
老人口中的“陈书记”,就是金堡村支部书记陈建新。40出头的他,称得上是村里的成功人士。20多年前,中学还没毕业,家里拿出10万元积蓄,给陈建新买了一辆东风货车跑运输。生意失败后,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改做矿石中介。几年时间,便积累了上百万元。回村里前,他在武汉、黄石就拥有好几家公司,资产过千万。钱赚多了,这位金堡村土生土长的富翁却有了不一样的选择。
2011年,村里的老支书袁子荣找到了陈建新,对他说:“我当了那么多年支书,当不动啦。村里的发展我又放心不下,你能不能回村里帮忙?”袁子荣在金堡村当了18年的书记,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还行,人心也齐,但他总寻思着,要抓住市场发展机遇,让村民的生活更富裕。陈建新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就想请这个大老板来当村支书。
陈建新考虑了很久,还是答应了下来。“我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暴发户,人要有所追求。”
就这样,2011年,陈建新回到金堡村,当上了村委会副主任,接手村里的各项工作。熟悉几个月后,在年底的换届选举中,陈建新顺利当上了村支书,从老板转身为一位“村官”。
“三统”治村
金堡村滨临长江,紧靠黄石至九江的公路,水陆交通发达,资源丰富,是一个办企业的好地方。早在1987年,村里的耕地先后被省、地、县办厂建矿全部征用,被省里定为“无地农民村”。依托这些企业,村民们过了多年的好日子。但好景不长,90年代后,国企衰落,村里的发展停了下来。
怎样才能让村子重新富起来呢?思考一段时间后,陈建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农村管理公司化”。具体来说,就是他总结的“三统”。
村里要发展,先得统一人心。上任伊始,陈建新就召开村民大会,把村里的6个小组长撤了,改为理事,每个小组推举两名最有威信的人来担任理事,组建村民理事会,重要事情提交理事会讨论决定。“以前6个小组是分开的,小组之间还会有矛盾,组长们总会守着巴掌大的地,争自己小组的利益。”陈建新说,“一组的地,二组的地,不都是村里的地吗?各个小组统一起来,人心才能聚起来,后面的事情才好办。”
2011年,远大集团征用村里1000亩山地,支付了2000多万元的补偿款。一般来说,这笔钱是要分给村民的,但陈建新却有着不一样的打算:“这些钱看起来多,但分到每个村民头上就没多少,而且花完了就花完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发展了。”于是,陈建新推行了他的“第二统”——统资源。他组织村民成立了经济合作社,全村人成为合作社成员,随后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说服村民将补偿金入股合作社,走年终分红的模式。
这种入股完全是自愿的。陈建新介绍,村民若不愿入股,也可领走自己的补偿款,但得签订书面协议。拿钱之后,村民依然可以享受村里的社会化管理。不过,以后合作社赚钱了,福利、分红等就享受不到了。
在内地,因卖地而获得大笔资金的村庄不少,但要说服、吸引村民们投资发展集体经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陈建新深知其难,因而对“统发展理念”格外上心。“对于村子的发展理念,我首先向理事会宣传,然后向村民代表会宣传,最后向各家各户宣传。只有大家理解全村的发展理念,才能支持村里的发展。”开村民大会时,村委会要求每一户居民必须有一名代表参加,陈建新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宣讲统一资源、建立合作社的发展思路,承诺保证村民的就业、住房以及分红,将村民的得与失分析得清晰明了。至今,陈建新仍然保持着每隔一段时间到各个小组宣讲村里“大政方针”的习惯。
话说开了,村民也都理解了。当时的村民大会上,几乎所有的村民全部同意用土地补偿款发展合作社,只有6组的一位洪姓村民当场提出了反对意见:“我凭什么相信你,要是你把我们的钱拿走就跑了怎么办?”但到了第二天,这位村民架不住家人的劝说,又主动找到村委会,也要求加入合作社,钱不领了。
随后,利用自己多年经营公司的经验,在征得村民同意后,陈建新将部分土地补偿款投资成立了荣华包装、远东物流2家村办独资公司,再加上村土地入股化工企业、土地租金等收入,2014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600万元,人均纯收入18000元。
共同富裕
村集体有了钱,陈建新给村民的承诺也逐一兑现。
全村40岁以上的村民,全部由村里购买了社保;40岁以下的村民,由村里帮忙安排到周边企业就业,如今几乎无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年轻人安居乐业,没有出现因失地而失业的现象。
住房方面,村里决定,将散居在山里的一家一户集中起来。他们请黄石市建筑设计院统一规划,平整土地,统一设计道路、别墅和公共设施,各家自主建房,别墅外墙和整体绿化则由村里免费修建。不愿盖别墅的村民,也可以成本价购买村里新修的还建楼,住进电梯房。到现在为止,120户还建房已售出一半,100多栋小别墅将金堡村化为高级小区,绿化、路面硬化、路灯、下水道、互联网、文化广场、卫生室、公厕、水塘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而承诺的第三步——到2016年,全村860人人均分红10000元,如今已经达成了一半。
在承诺之外,村民们还获得了不少“额外福利”。合作医疗不用村民掏腰包,由村集体出钱;考上大学的,村里还会拿出助学金,最高能到20000元,最少也有3000元。村里还颁布了两个特别的政策:一是家长必须送小孩上学读书,直至上大学。如果辍学回家,村里不给安排工作。二是奖励敬老守孝的村民,家中老人去世时达80岁以上的,村里奖励其子女5000元,90岁以上的,奖励10000元。此外,一座设施完善的老年公寓也正在筹建之中。
村里的发展红红火火,但陈建新的眼光却看得更远。“村集体的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码头物流,货物从厂房运到码头用的都是大卡车,灰尘噪音不说,还影响村民进出的交通。这并不是绿色的经济。”陈建新介绍,未来几年,村里打算投资几千万,打通一条隧道,建设一条三四公里长的皮带运输线,将矿石等货物直接传送到码头。这个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每年会有1000万以上的收益。
晚7点,天色尚早,村文化广场的音乐准时响起,一群衣着时尚的大妈大婶小媳妇,欢快地跳起了广场舞,手足之间,透着金堡人特有的优雅与自信。
当晚,我们夜宿金堡,思绪万千。清晨,几声鸟语划破了小村的宁静。推窗远眺,群山逶迤,东方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