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远
他是蜚声中外的水利学家,他是恪守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曾对三门峡、三峡等工程提出过独到见解。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他担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的往事,却至今鲜为人知。揭开尘封的档案,通过一段段往事,一个个故事,黄万里在黄河上游调查水利的往事就浮现在我们面前。
■ 为黄河规划 毅然来到甘肃
如今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黄万里和黄河的结缘,就是从甘肃开始的。如果没有他在甘肃对黄河上游的实地考察,或许就不会有后来对三门峡工程独到的见解了。
新中国成立前的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交通不便,资金缺乏,科研落后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全国知名水利学者,黄万里为何会来到甘肃?艰难岁月中,黄万里在甘肃留下了哪些故事呢?不久前,甘肃省档案馆发现了部分和黄万里有关的档案,其中有黄万里的手迹,有他签名的文件,这些珍贵的档案见证了当年的故事。甘肃省档案馆的张琼给我们详细解说了历史的细节。
黄万里是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的第三子。1927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1934年赴美留学,1935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水利工程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水利工程学博士的人。1945年,黄万里在南京出任水利部视察工程师。1947年至1949年4月出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
那么,在那些珍贵档案中黄万里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在尘封的档案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原本黄万里是不来甘肃的。1946年,国民政府水利部要在江西修建水利工程,就派他去江西视察,那时,计划让他担任江西省水利局总工程师,主持江西水利规划。
然而,1947年3月,忽然调他到甘肃参加黄河上游规划。原来,当时甘肃省政府主席换人了,新任的省政府主席向国民政府水利部请求派人支持甘肃水利,最后这个人选就落到了黄万里身上。黄万里不仅学识过人,而且人脉也相当广泛,他到甘肃后可以迅速组织一批人开展工作,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当时水利部还有一个想法,黄河上游水利规划也在进行中,黄万里到甘肃后,可以将当地水利建设和黄河上游规划兼顾起来。于是,黄万里就被任命为甘肃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
就这样,黄万里从江南来到塞北,这一待就是两年。那时,甘肃还没有水利局的建制,只有一个属于建设厅的林业公司管理水利。白手起家,一切都要自己动手。他利用自己的关系从全国各地召集了20多人,组建了甘肃省水利局和勘测总队(后来改为工程队),迅速开展工作。依据甘肃的地理水文状况,他将勘测队分区划片,驻扎在武威的专门负责凉州这一片,驻扎在张掖的负责勘测祁连山水资源,同时在全省范围内筹建水文站。黄万里非常务实,他的计划是首先修缮旧渠道,其次才是开建新工程,同时全面勘测甘肃河西走廊的水资源。
张琼说:“我曾经仔细翻阅过相关档案,其中有黄万里的任命档案,有黄万里的亲笔批文,还有当时的水利部部长薛笃弼、兰州市市长孙汝楠等人写给黄万里的信。”
这些档案材料记录了黄万里在甘肃的星星点点。当年黄万里的任命档案,是一页蓝色的油印文件,大体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给甘肃河西水利工程总队的,后半部分则是他个人登记,时间为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十日。档案的下方还有水利部的大印。
那时,甘肃的交通状况非常差,有些县甚至连公路都不通,他的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次,考察途中遭遇大雨,无奈中,他顶风冒雨而行,走了40多里路,才到目的地。要了解黄河,就必须实地考察。黄河上游峡谷众多,即便是兰州附近也是峡谷密布,许多地方人迹罕至,要调查,只能沿着河边悬崖上的羊肠小路而行,有时候一走就是一个星期。这样艰辛的勘察,为他认识黄河打下了坚实基础。
■ 民勤调查 揭开盐碱化谜底
河西走廊是黄万里调查的重点,在一封薛笃弼写给他的信中,人们能看到这一点。这封信写在水利部的专用稿纸上,一页八行,薛笃弼用小楷写的,其中谈到了两点,一点是关于山丹等地的地下水资源的利用计划,还有一点是甘肃水利调查计划。薛笃弼曾任甘肃省省长,也曾到甘肃进行过地震灾情调查,对甘肃情况比较了解,黄万里在甘肃推行水利事业,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在信中薛笃弼盼望黄万里能尽早拟定如何利用山丹地下水的计划。当时,山丹等地的地下水,水源充足,截引山丹地下水,发展农牧业,费用低,效益大,黄万里非常重视。
在黄万里的眼中,河西走廊的地下水,不仅能够用来浇灌,而且是治理当地土壤盐碱化、沙化的重要工具。这是黄万里在民勤调查时的发现。
他看到,当地人直接分流河水用来浇灌田地,这样不仅抬高了河床,而且也导致多余的地下水没有出路,只能蒸发,结果导致盐分在土壤表面沉积,形成了土壤的盐碱化。黄万里想了个简单的办法,他建议另开渠道,或者打井浇灌,把天然河道作为排水的通道。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问题,而且还保护了天然的河道。
甘肃贫穷落后,再加之当时政局不稳,水利局的工作难度非常大。最为艰难的是,当时甘肃真正懂水利的人并不多。黄万里把培养人才当作另一个工作重点。他坚持在甘肃省水利局内部,每天早上开晨会,利用半小时时间,给水利局的员工上课,还要定期进行考试。他不仅在水利局开办培训班,而且利用一切机会,传播普及各种知识。在培黎学校时,他就给学生们进行演讲。甘肃的“留美同学会”开展活动,他积极参加,还用各种办法从国外的慈善机构争取支持资金。
在一些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48年6月14日,黄万里在兰州中学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我怎样训练自己》。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就能看出,他当时对甘肃的学生们是抱着怎样的希望。
■ 铮铮铁骨 为工程兑换银元
随着国民党统治的崩溃,物价狂涨,纸币飞速贬值,前面领了款,后面就贬值了,人们对此苦不堪言。怎么办?只有另想办法!曾经和黄万里一起工作的张镇华老人,在给黄万里夫人的信中,写了这样一段故事,今天听后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出,他的良知和气节。
刚来甘肃时,黄万里不仅要负责技术,还要负责工程款项。他用各种办法四处争取资金。经水利部同意两次从银行贷款1200亿元(银元券)。用这些资金,在甘肃开展了诸多的水利建设,他先后组织修筑了永丰渠、兰丰渠、靖乐渠等渠道。1948年在河西开展的工程就有山丹夹边沟截引地下水工程、高台马尾湖蓄水工程等。
当这些工程款到账后,他又面临因纸币贬值导致许多工程难以继续进行的问题。无奈中,他让第三勘测队队长把从银行领出来的工程款,秘密换成银元。谁知,这件事却被一个参议员知道了。那个参议员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是激动,以为抓到了什么把柄。一次,在省政府会议上参议员以“水利局兑换银元是扰乱金融”为由头向他发难。黄万里当即回答,兑换银元是实,我只是为工程款不受贬值,保证按计划完工……最后,他反问这位参议员,提出这个责难究竟是真正为群众,还是为了其他?将这位参议员驳得哑口无言。
从1947年3月8日上任到1949年5月7日,黄万里在甘肃省水利局局长任上工作了两年零两个月。这两年多时光,也是国民党政府的崩溃前夕。在动荡的时局中,在极端贫困的甘肃,黄万里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造福一方民众。同时,如此困难的环境也成为他发挥才华的舞台。因而,有人说,在甘肃的日子是他一生从事水利工作的一个高峰。在甘肃,他也真正认识了黄河,形成他的治水风格,后来才有“黄河是一条好河”的惊世骇俗的观点。
他写过这样一首诗:水火刀兵满世间,谁令骑马客苏山?风沙侵地民知守,银碱银田事足患;万籁嘘声催落日,两行红柳到浅湾。济时有笔空施为,且待太平气象还。
时光远去,如今正逢太平盛世,在甘肃的水利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位求真务实的老人,以及他在甘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