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

2015-05-20 14:19曲佳文杨守杰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0期

曲佳文 杨守杰

摘 要:在国际经济形势疲软、国内经济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从企业发展的经济规律与会计工作本质层面有效地保障企业自身与会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研究认为,尊重经济规律与市场规律是尊重企业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的基础,通过企业会计实务工作发挥对企业交易或事项的保障、引导与监督作用,为企业发展和创新创造更优质的资源优化整合的会计工作环境。

关键词:经济实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交易实质

企业会計实务工作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有效地权衡了企业发展的经济实质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国际发展的大时代环境下,企业会计工作面临着各种显性的、隐性的甚至是赤裸裸的挑战,尤其在法律、制度与相关规则存在漏洞的前提下,企业财会部门及其工作者对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坚持与运用创新,能科学与灵活地弥补法律与其他相关规定的不足。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意义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具体体现。结合企业会计工作的其他规则,其应有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交易或事项的真实性反应。“实质重于形式”作为“我国会计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通过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来避免对交易的“严重歪曲” ,如商品售后回购的损益的真实性。二是,直观量化企业发展的质量。即通过对企业交易和事项交易过程中的收入变化、资产变化与损失变化等量化反应,把企业发展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质量、部门性质量、细节性质量与宏观性质量。三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性的会计专业性预测建议。即以真实的科学数据去反应企业发展的规律,引导企业有效地规避那些可能造成企业发展挫折的问题,指导企业科学地优化企业资源去提升经营与管理,如通过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为投资企业的共同控制提出建设性建议。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方向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企业自身与企业会计工作实务的指导原则之一,其应用的目的集中地表现在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导向。

1.推动企业按照经济规律经营管理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所强调的企业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性,就是要求企业按照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去开展经营、管理与营销工作。这种方向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规律适应性经济实质的尊重与执行。虽然在实践中两者之间并不相违背,但可以有效地避免法律等方面规定的漏洞造成的会计业务疏漏与会计造假的自欺欺人的现象。二是,经济规律创新运用。这是企业会计工作创新表现之一,是会计实务工作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典型表现为会计实务工作对企业发展效益的预设、内部控制的科学实现与对企业各种财物违规违纪现象的专业性制约。如把握好企业“固定资产的‘入账关”、防范和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提高“会计资料的质量”,为企业发展提供作为“判断和抉择的标准”可靠的决策性信息。

2.推动企业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发展创新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严谨与科学运用,会推动企业去研究、遵守与切实性的运用市场供求规律,以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和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这种方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企业经济实质去推动企业尊重市场规律。企业会计工作按照其专业性的科学方式方法,去开展相关的确认、认定、信息披露与报表工作,让企业决策层与厉害关系方(如长期股权投资方或其他股东等)能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市场活动中的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由此避免违背供求规律的盲目的固定资产投入、生产扩大、技术改进或创新滞后等现象。二是,以会计专业性预测推动企业前瞻发展。是指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工作,为企业的运营反应出其各种真实的状态及其将要呈现的趋势,或上升或下降,让企业决策层据此或作出高歌猛进的决策,或作出有效转化颓势的发展应急举措或长远决策,让企业能按照市场的规律或全新定位自己的产品,或根据市场形势对企业作出整体性的、局部性甚至细节性的发展调整,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3.推动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实质开展经济活动

企业财务部门及其会计工作者,坚持与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对企业的交易或事项产生良性的经济活动导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而积极地尊重和按照经济实质开展经济活动。尤其推动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避免短视的各种对企业有害的经济行为,例如报表造假、信息披露不当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或时机出现人员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现象等,财会部门及其相关人员立足企业会计实务职责施加力所能及的符合经济实质的监督甚至制止,为决策层或领导层冷静决策和开展经营管理行为预设科学的时间与思考空间。二是,针对曾经违背经济实质的现象做出自觉纠正或调整。当财会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把企业交易或事项中的各种经济实质运用客观与定性的数据呈现出来后,企业各种经管行为中的不足、缺点与后果也都会直接地表现出来,企业决策层或领导层会从自身的职责与企业发展前景出发,做出积极主动甚至创造性的思考,在纠正、改进与完善中提升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如完善用人制度、资金使用制度等。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路径

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与指导性的会计工作原则,在会计实务中依然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实施才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行为与积极成果。

1.会计工作保障性应用

针对企业的经济实质而言,会计工作的保障性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技能发挥的保障性应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站在秉持会计专业精神的基础上,去发挥和运用 “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把财会工作的精神实质融入到企业的经济实质中,让他们的工作始终围绕着体现企业经济实质、监管与矫正非经济实质行为,有效地避免与杜绝企业经管活动中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伤害性的各种投机甚至违规违法行为。二是,对企业经济实质行为坚持和创新的保障性应用。从财务工作的保障性出发,运用财务制度、会计法、会计技术与会计技能等,通过企业预算核算、严格执行资金使用与监督制度、有效制止财务违规行为等,引导企业把资金与其他的相关资源运用到必须的工作与项目,例如特定时期在保障企业整体运行的基础上,优先保障企业技术研发重大项目等关键工作的开展等。

2.会计工作引导性应用

企业经济实质就是引导企业按照会计规律开展企业的会计工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规律性引导。相对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实际,规范其活动的法律也是对其经济实质的反应之一,但在有些法定责任可以合法、合理规避的情况下,且能让企业获得某种非经营性的利润的同时,企业或企业领导者们会做出违反经济实质的行为来,如企业过度开展税务筹划工作等。让企业决策者或领导者按照经济规律去选择和策划各种企业行为,让企业不为短期利益与其他的小利益而偏离发展的轨道。二是,资源优化导向引导。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实务中,财会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职责与专业技术的要求出发,推动企业加强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控制基础上,積极地优化与整合各项资源,实现企业内的部门之间、人才之间、资源之间与制度之间的无缝对接,让更多的资源以最小的代价运动到其必须的位置与工作中去,如对企业技术人才跨部门的灵活调配运用等。

3.会计工作监督性应用

这是财会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职责和专业职能之一。有两种发挥作用的方式:一是,常规性的监管。即通过资金流运用、控制、投资、融资与其他会计常规工作等,对资金、物资与股份等运用进行专业监管,让相关人员都在企业的经济实质和经济规律开展自己的职责行为,如通过规范使用发票严格执行报销制度,严格执行收支分离制度等,实现了对企业整体、企业各个部门与各个相关的领域的财会性监管,引导企业按照经济实质与经济规律去开展经济行为和创新。二是,内部审计性监管。既有常规的审计,也有专项工作审计;既有问题发现性审计,也有问题整改性审计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常规、动态与专门的开展,把那些有可能造成企业经济实质偏离的现象有效地筛选,并从会计专业性方面制定应对措施,积极主动地控制非经济实质行为。如通过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可靠性”,化解由于“管理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所导致的“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目标分歧问题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相关法律内容的体现和对法律缺陷的有效补充,运用会计专业技术技能和知识引导企业尊重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与会计规律,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置放到尊重事实、挖掘事实与总结事实规律的基础上,能拨开经济竞争中各种复杂的干扰性、迷惑性甚至欺骗性的因素,让企业在真实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与披露中,去科学决策、科学组织企业发展行为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智勇,张慧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商贸,2013(5):61-62.

[2]陈涛.论会计行业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2):146-148.

[3]王荣林.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