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祥龙 谷传华
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认知和情感性的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①Diener,E.,Suh,E.M.,Lucas,R.E., & Smith,H.L.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302.,是体现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②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2期,第27-32页。。诸多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其中,知觉压力一直备受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及人际冲突等压力性生活事件能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相反,幸福感高的大学生则报告了更少的个人和家庭压力性生活事件③Zimmer-Gembeck,M.J., & Skinner,E.A.Adolescents coping with stress: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Prevention Researcher,2008,15(4):3-7.。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并不一定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个体具有各种有利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够使他们顺利渡过困境,适应生活①Seligman,M.E.P., & 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压力的缓冲模型认为,社会或个人资源作为保护性因子会对压力的负面影响起到缓冲作用,拥有积极资源的个体无论是在低知觉压力还是高知觉压力环境下都适应良好②Laborde,S.,Brüll,A.,Weber,J., & Anders,L.S.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sports:A protective role against stress through heart rate variabi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1(1):23-27.。换句话说,在压力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心理资源可能会起到调节作用,而希望就是一种重要而积极的心理资源。
Snyder认为希望包括意愿(agency)和路径(pathway)两部分:前者是指一种指向目标的能量,后者是达到该目标的计划③Snyder,C.R.Hope theory:Rainbows in the mind.Psychological Inquiry,2002,13(4):249-275.。意愿是动机成分,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指向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高希望个体往往拥有“我不能停止不前”、“我能做到”这样的内部语言。目标行为的动机强度在个体遭遇阻力时尤为重要。当面对压力时,高希望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坚持目标行为,而低希望的个体则更有可能放弃。路径是指感知到自己产生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能力,高希望个体拥有更加积极肯定的内部路径信息,如“我会找到实现(它)的办法”。当遇到障碍时,高希望的人除了可以更有效地处理问题,还可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因此,他们的目标也更容易达到。高、低希望水平的个体在意愿和路径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应对压力性事件时的表现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希望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压力和适应不良的关系,如希望可以调节老年人压力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高希望的个体能够较少受到压力的影响,更快地从压力中恢复过来④Ong,A.D.,Edwards,L.M., & Bergeman,C..Hope as a source of resilience in later adulthood.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1(7):1263-1273.。有研究以“蚁族”群体为被试,发现了希望在知觉到的压力和心理健康(如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⑤胡金凤、郑雪、孙娜娜:《压力对“蚁族”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第3期,第313-318页。。虽然以往的研究发现希望在压力与适应不良之间起到缓冲作用,但对于希望是否可以缓冲大学生知觉压力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此同时,压力对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影响程度可能有所差异,有必要从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维度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
据此,本研究拟分别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部分、情感部分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入手,全面探讨希望在知觉压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据此,提出以下假设:H1:大学生知觉压力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H2:希望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H3:希望与知觉压力呈显著负相关;H4:希望在知觉压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武汉市两所高校450名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为88%。被试年龄范围在18-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5岁),其中男生147人,女生247人;大一53人,大二130人,大三138人,大四73人。
1.知觉压力量表
采用杨廷忠和黄汉腾2003年修订的中文版的知觉压力量表(CPSS)⑥杨廷忠、黄汉腾:《社会转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压力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第24卷第9期,第760-764页。,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由反映知觉压力的紧张感和失控感的14个条目组成。分值越高表明感知的知觉压力越大。该量表经测试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8。
2.成人特质希望量表
采用陈灿锐于2009年进行修订的成人希望特质量表(ADHS)①陈灿锐、申荷永、李淅琮:《成人素质希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1期,第24-26页。。该量表以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为构架,由12个项目构成,适合15岁以上人测验,其中8个题目分别有4个(1,4,6,8)测量途径思维,4个(2,9,10,12)测量意愿动力,另外4个关于目标的题目用来转移被试注意,此4题不记分数。采用4点计分,分值越高,表明个体的希望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7。
3.主观幸福感量表
该问卷包括两部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其中情感体验量表采用Diener(1995)曾使用的形容词评定法,用于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②Diener,E., & Fujita,F.Resources,personal strivings,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 nomothetic and idiographic approach.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5),926-935.。包括4个积极情绪形容词和4个消极情绪词,要求被试按照过去一个月内亲身的体验,对各情绪词的符合程度进行等级评定,7点计分。生活满意度量表由Diener和Emmons(1985)编制,用于评价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③Diener,E.,Emmons,R.A.,Larsen,R.J., & Griffin,S.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5,49(1):71-75.。量表包括5个项目,7点计分。以总分来表示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总分越高则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要求被试对过去一个月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做出主观评价。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
采用SPSS19.0和AMOS17.0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周浩和龙立荣介绍的程序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④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6期,第942-950页。,结果表明:加入了方法因子后的四因素模型拟合度和原始三因素模型相比并无显著提升,仅RMSEA下降了0.001,说明本研究受共同方法偏差影响较小,由其数据推论各类关系可信。
相关分析表明,知觉压力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希望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希望与知觉压力呈显著负相关(见表1)。
表1 知觉压力、希望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平均分、标准差及相关系数(Pearson)
本研究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来检验希望在知觉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知觉压力为自变量,希望为调节变量,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分别为因变量。由表2可见,以积极情感为因变量时,知觉压力×希望的交互作用显著(β=-0.01,p〈0.01),希望的调节作用显著,希望可以调节应激条件下的积极情感。以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时,知觉压力×希望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β=-0.002,0.008;p〉0.05),希望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即希望不可以调节应激条件下的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表2 希望、知觉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分层回归分析
图1 希望调节效应的简单斜率检验
为了进一步揭示希望在知觉压力和积极情感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简单斜率分析法,将希望按平均分上下各一个标准差分为高低两组,根据回归方程分别分析在不同希望水平下知觉压力对积极情感的预测作用。如图1所示,无论是高希望水平组还是低希望水平组,随着知觉压力的增加,积极情感总分都会下降,但不同希望水平组的个体之间积极情感的差异逐渐缩小。与低希望水平组相比(simpleslope=-0.13,p〈0.05),在高希望水平组,知觉压力和积极情感之间有更强的负向关系(simple slope=-0.27,p〈0.01),即当知觉压力增加,高希望水平个体的积极情感分数下降更快。也就是说,与低希望水平组相比,高希望水平组被试的积极情感更易受到知觉压力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知觉压力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这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Selye的压力理论认为个体具有最合适的压力水平,一旦压力水平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个体应对压力的资源和心理能量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幸福感水平降低①Dr.Virginia Hill Rice.Handbook of stress,coping,and health: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research,theory,and practice:Sage Publications,Incorporated.2011.01:5-10.。资源保存理论也认为,长期的压力会消耗人们的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导致心理能量不足,从而导致适应问题②Hobfoll,S.E,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3),513-524.。因而,持久的压力感会不断减少个体资源,甚至耗尽个体能量,长此以往将导致个体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的下降以及消极情感的增加。
1.希望在知觉压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调节机制
本研究发现,希望可以调节知觉压力和积极情感之间的关系,但对消极情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以往研究虽然发现希望可以作为知觉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变量,但更多的是调节知觉压力和心理健康负面指标之间的关系①胡金凤、郑雪、孙娜娜:《压力对“蚁族”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第3期,第313-318页。。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于测量的角度和方法,以往的研究对象多为老人、蚁族群体等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本身消极情感较明显,心理健康的负面指标对压力的影响作用更敏感②Boey,K.W., & Chiu,H.Assessing Psychological Weil-Being of the Old-Old:A Comparative Study of GDS-15 md GHQ-12.Clinical Gerontologist,1998,19(1):65-75.,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对其调节作用也更明显。而本研究的对象是普通的大学生,有研究表明,希望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源对大学生的积极情感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③Esteves,M.,Scoloveno,R.L.,Mahat,G.,Yarcheski,A., & Scoloveno,M.A.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Adolescent Hope.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2013,28(2):105-113.。因此,希望对大学生群体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的调节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此外,与以往本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知觉压力对于高希望个体积极情感的影响要大于对低希望个体。高希望不仅未能缓冲知觉压力对于积极情感的影响,反而增加了积极情感的易感风险。这一研究结果与压力缓冲模型不一致。近年来也有少数实证研究结果与压力缓冲模型不符,如情绪智力在累积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不能起到缓冲作用④Davis,S.K., & Humphrey,N.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a moderator of stressor-mental health relations in adolescence:Evidence for specific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52(1):100-105.⑤Görgens-Ekermans,G., & Brand,T.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a moderator in the stress-burnout relationship:a questionnaire study on nurses.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2,21(15-16):2275-2285.。针对这一模型的质疑,研究者提出相对的另一模型——压力易损性模型。支持这一理论模型的心理学家认为,当压力较小时,积极心理资源高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适应良好,能够缓解压力的负面影响;然而当压力过大时,心理资源的保护性因素很难发挥作用,即使心理资源高的个体也会面临心理和行为问题。也就是说,积极心理资源在高压力环境下往往会失去缓冲作用。一项感恩与自杀意念的研究发现,当压力过大时,与感恩低的个体相比,高感恩者的自杀意念反而倾向更高⑥Li,D.,Zhang,W.,Li,X.,Li,N., & Ye,B.(2012).Gratitude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Direct,mediated,and moderated effects.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2,35(1):55-66.。同时,有研究以1670名青少年为被试,结果发现情绪智力在压力和应对方式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低压力性生活事件下,高情绪智力的青少年应对方式较好,在高压力性生活事件下,不论情绪智力如何,应对方式都不好,情绪智力是压力易损因子⑦傅俏俏、叶宝娟、温忠麟:《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第5期,第516-523页。。因此,本研究结果虽不支持研究假设提出的压力缓冲模型,但与压力易损性模型一致,即希望是压力易损性因子,随着知觉压力的增加,知觉到的压力与积极情感的关系越来越强。
2.不同希望水平对个体压力应对方式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发现,对于高希望水平的个体,随着知觉压力的增大,积极情感迅速下降,并且减少的速度明显超过低希望水平的个体。这可能是因为高希望特质者具有较强的动力思维和较多的路径思维,相对于低希望个体,高希望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有更大的决心和信念,在障碍面前有更高的坚持性,在一条路径不通的情况下不断寻求其他办法⑧Snyder,C.R.Hope theory:Rainbows in the mind.Psychological Inquiry,2002,13(4):249-275.。然而,在持续要求消耗心理能量的压力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心理能量不足,进而会导致自我损耗,前一次自我损耗的状态尚未恢复的时候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损耗,高希望个体会因此处于长期的心理能量不足的状态,会引起心理枯竭①Diestel,S., & Schmidt,K.H.Costs of simultaneous coping with emotional dissonance and self-control demands at work:Results from two German sample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1,96(3):643-653.,从而成为积极情感随着压力增大显著下降的原因之一。另外,个体希望水平越高,在较大的压力性生活事件下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压力与无能为力,有更多的失落感,即人们常说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低希望者一方面积极情感基线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目标、动力及路径,在困难面前容易屈服、放弃目标,进而消耗较少的心理资源,自我损耗较小②Snyder,C.Pos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Journal of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2007,27(8):896-898.,同时与高希望个体相比体验到的失落感也较小。因此,低希望者的知觉压力与积极情感之间的负向联系小于高希望者。
(1)大学生知觉压力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希望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希望与知觉压力呈显著负相关。
(2)希望对知觉压力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某些方面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希望能够调节知觉压力对积极情感的影响,而对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3)希望在知觉压力与积极情感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支持压力缓冲模型,研究发现,在低知觉压力水平下,高希望个体的积极情感大于低希望个体;但在高知觉压力水平下,不论个体希望水平如何,积极情感都下降,同时还发现高希望个体的积极情感下降速度超过低希望个体,即对高希望个体来说,知觉压力与积极情感之间存在更强的负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