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八飞
上一回说到爱因斯坦终于被希特勒赶出德国。德国从此失去爱因斯坦,美国从此得到爱因斯坦。
在希特勒看来,这是他的政治得意之作。6年后,1939年9月1日,德军不宣而战攻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闪击波兰得胜的希特勒沾沾自喜,当时他不知道,他将因为赶走爱因斯坦而输掉这场战争。他后来也不知道。因为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时,希特勒已经在柏林把自己烧焦了。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原子弹,来自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看官须知,爱因斯坦跟原子弹的关系,来自那个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公式。话说当时人类已经发现了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但大家都认为这俩定律风马牛不相及,还有人根本就认为物质不灭定律属于化学,能量守恒定律属于物理。爱因斯坦独出心裁,用一个公式证明物体的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而能量是运动的量度,因此能量与质量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而是相互依存的。
该公式即爱因斯坦奇迹年第5篇论文“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包含的能量?”中那个伟大的质能公式:E = mc2。
这个公式说了很多次了,今天给大家一个了断。
看官须知,物体的相对性并非爱因斯坦首创。1632年伽利略就提出:无论观察者自身运动状态如何,只要其运动速度不变,所有的物理定律相同。
这是啥子意思?意思就是,如果你从一艘船的桅杆上扔下一块石头,不管船是否在航行,以多快的速度航行,石块都会从桅杆上垂直落到甲板上。牛顿力学定律证明了这个论断,后来德国的伦琴和法国的居里夫妇也证明了。此后有很多人确实这样去扔过石头,也得到了实验的证明,于是,这就变成了人类的一个常识。
可是,爱因斯坦的这篇论文提出的相对性原理完全与该常识相悖,即:无论观察者坐在书房摇椅上,还是坐在亚光速飞行的太空船上,光速对他都保持不变。
光速不变原理彻底摧毁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也就是说,宇航员体重在飞船起飞后会增加。这一点已被现代航天学证明。也就是说,物体的重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质增效应”。
这篇论文的第二个结论是质能转换,即那个人类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公式:
E=mc2
这里有个小桥段:根据新发现的原始手稿,爱因斯坦最开始写的是“L=mc2”,后来才将“L”改成了“E”。
这个公式这么有名,它到底有啥用?
认真说起来,根本没有用。然而,它却是迄今为止人类知识中最有用的东西。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今天文明的所有进步几乎都离不开相对论,没有它,就没有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电动门、复印机、交警酒精检测仪、火星探测车、数码相机、摄像机、激光、CD、激光武器、同位素和放射医疗器械,甚至包括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按照E=mc2,我们甚至可以称称灯光有多重。经科学家计算,一个10瓦灯泡每分钟发射的光约等于7×10-12克。每天太阳发出的光造成其重量损失4×1011吨(因此太阳早晚有一天是要熄灭的);一升水在100℃时比一升冷水重10—20克;一个两万吨级的原子弹所释放的总能量约重1克。
让我们回到“质增效应”。举个例子来说明,质增效应等于我们在真空中推一辆空的小板车,车本身很轻,真空中也没有阻力,只要我们一直推,它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可随着速度的增加,板车的重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鸭毛,然后好像堆满了钢铁,然后好像装着一座喜马拉雅山,然后好像装着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当板车接近光速时,好像整个宇宙都装在它上面——它的重量达到了无穷大。这时,你无论使多大劲儿,推多长时间,都不可能让板车的速度再增加。
因此,甭管发明多少兴奋剂,人类百米赛跑的纪录肯定是有极限的。
我们这里说的,物理上都称为“质量”,但为便于理解,姑且称之为“重量”。
由这个原理可见,光子既然以光速传播,它的静止质量就必须等于零,否则它的运动质量就会无穷大。由此推论,宇宙中最大的速度只能是光速,因为再没有比“零”更轻的东西了。
当小车接近光速时,我们继续加大推的力量(即增加能量),但小车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我们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
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成了重量,就是板车的重量!所以你施加的能量越多,速度越快,小车就越重,
你等于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儿。
这就是质量(重量)和能量的转换原理。
那么,能量与重量按什么比例转换呢?
E=mc2——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这个公式中包含的物理学革命惊天动地,人类自牛顿以来视为天经地义的质量守恒定律在光速面前颓然倒塌。什么叫作“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就是能量是重量的900万倍。意思就是说,一斤物质如果完全消失,将产生900万斤的能量,也就是说,指甲盖般大小的物质如果完全消失,其释放的能量得用以万吨煤炭来计算!如果此话当真,那石油一美元一桶都没人要,北京的雾霾马上消失。然而,当终于弄明白了这个公式的记者转身向爱因斯坦求证时,他却非常遗憾地说这只是一种理论假设:“没人能随便减少质量。上帝未必会允许我们开这个玩笑!”
的确,没人能随便减少质量。1公斤的石头,我们可以用锤子把它砸得粉碎再过8遍筛子,但如果你把所有碎末都收集起来,就会发现它总重仍然是1公斤。哪怕把石粉通过化学反应变成气儿,只要把反应过后的气儿和残渣收集起来,放到天平上过秤,我们就会大失所望地发现:石头的形态确实变化了,但质量却一点儿也没减少。
但是,如果真有哪种物质能减少质量呢?
沿着爱因斯坦指出的道路,后来的科学家论证了核能的惊人爆炸力。
当时科学家发现组成原子核的所有成分,其重量加起来超过原子核的重量。比如说氦4(He4),其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所以氦4原子核的重量理应等于2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重量之和。可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氦4原子核的重量比2个质子加2个中子质量的总和轻了0.0302u(原子重量单位)!
哇噻,为什么?
又经过艰苦研究,科学家发现,当2个氘核(每个氘核包括1个质子和1个中子)生成一个氦4原子核时,会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1克氦4原子大约释放2.7×10^12焦耳的原子能。按爱因斯坦的公式计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质量正好等于生成氦4原子核时释放出的原子能的能量。
因此,质量并不守恒!
按照这个理论,14年后(1939),3位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费米和西拉德发现,铀-235的核受到中子轰击后会裂变成两个新原子核,放出1—3个中子,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些中子又再轰击其他铀核,引起后者的裂变,如此反复,形成连锁反应,同时源源不断释放巨大能量。
此即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的结果,就是原子弹。
当时在核裂变研究中领先世界的是德国科学家。然而,伟大的希特勒上台后疯狂迫害犹太人,将费米、玻尔、西拉德等科学家统统赶到美国。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在德军占领挪威前夕将制造核弹必需的200升重水全部运到美国,而此时全世界其他实验室中的重水加在一起不过几升。约里奥是法共党员,后来成为法兰西科学院院长。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的导师,钱三强在他与居里女儿合作领导的居里夫人实验室中工作了10年。
历史就是一部对独裁者充满讽刺的活报剧。希特勒以征服世界为己任,可为世界提供打败德国人力和物力的,却正是他自己。
为什么原子弹首先在美国而不是在德国出现?须知从科学条件和物质基础来说,原子弹其实更应当首先在德国成功。
是科学的偶然吗?
是天道的必然!
如果恶不被惩罚,则人类为何要存在!
这件事情并不需要上帝来帮忙。爱因斯坦,就是上天派来惩罚恶的天道使者。他完成了美国制造原子弹的临门一脚。
1939年夏,“二战”爆发迫在眉睫,匈牙利犹太科学家西拉德(Leo Szilard)向美国政府提议抢先研制核弹。当时费米也曾向美国海军推荐这一试验,可那些尸位素餐的军方官员却将此视为天方夜谭,认为是教授来骗科研经费的。在一次核问题会议上有个来自阿伯丁军营的高级军官说:“我们阿伯丁有只山羊,用3米长的绳子拴在1个木桩上。有谁能用死亡射线把他杀死,我们愿付他1万美元。山羊至今还活得很健康。其实赢得战争的不是谁拥有好武器,而是谁有正义!”
西拉德哭笑不得,只好去请求爱因斯坦致信总统罗斯福说明核裂变的威力。带着起草的信,他从纽约出发了。但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的西拉德没问清楚爱因斯坦具体住在普林斯顿什么地方,结果到达后问了很多人也没打听到爱因斯坦住处。最后他问到一个“梳着漂亮小辫子”的8岁小姑娘,她也不知道“爱因斯坦先生”住在哪里。西拉德灵机一动说:“就是那个满头白发的老头儿。” 小姑娘马上说:“哦,那边的第二栋房子!”
这封信实际是西拉德他们起草的,但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在这封决定世界历史进程的信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信中说:“这种新物理现象的发现也能用于制造炸弹。虽然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可以想象,有可能根据这个理论制造出一种威力巨大的新式炸弹,仅需一枚,用船运载到港口爆炸,就可以完全摧毁整个港口连同它周围的部分地区……但这种炸弹也许过于笨重,不便空运”,落款为“您的忠实朋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这封信没有直接寄给罗斯福,那样它会被总统秘书截杀,罗斯福根本看不到。西拉德把这封信给了纽约大银行家亚历山大·萨克斯,他是罗斯福与爱因斯坦的共同朋友。罗斯福10月11日才看到这封信的,而那时纳粹德国已经开始忙着与苏联瓜分波兰了。
一向敬重爱因斯坦的罗斯福接信后接见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像辅导小学生做物理题那样向美国总统讲解了核裂变原理。罗斯福之所以是伟大的政治家,并非因为他是瘸子,而是因为他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了伟大的决定。跟爱因斯坦谈完,他马上决定制造原子弹。
一定要赶在希特勒之前!
核弹历史上著名的“曼哈顿工程”就此出笼,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教授奥本海默被选定为科研组织者。他即“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即“原子弹之父”,他是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也是犹太人,也是被希特勒赶到美国的。
尽管总统下令,但美国军方和国会对花费巨资研发一种效果未知的新武器并不热心。当时战火只在欧洲燃烧,美国还是一派歌舞升平,没有多少人愿意为欧洲的战争掏钱。
大家知道罗斯福批给曼哈顿工程的第一笔经费是多少吗?
曼哈顿工程第一次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做出决定:参加工程的教授都是公务员,因此不领薪水,只需拨出经费购买纯净的石墨。结果,曼哈顿工程第一笔经费是拨给哥伦比亚大学的石墨购买费——6000美元。还不到爱因斯坦年薪的一半。
可见当时美国军方完全在敷衍。
1941年6月,英国政府将英国科学家奥托·弗里舍实验结果转告罗斯福,而且通知他德国人确实在进行有关实验,一旦成功,这种炸弹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负。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几乎全歼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这才开始急剧扩大对曼哈顿工程的拨款。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实验室主任,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os Alamos),参加科学家超过4000人,包括费米、玻尔、费曼、封·纽曼等物理大师,直接动用人力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1945年造出3颗原子弹。
爱因斯坦虽然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但参加反对希特勒的战争,他却义无反顾。1943年5月,爱因斯坦应聘为美国海军军械局烈性炸药与燃料组签约顾问,顾问费每天25美元。1944年,65岁的爱因斯坦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所得全部用于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出面说服罗斯福下令制造原子弹的爱因斯坦,却被关在“曼哈顿工程”大门之外。
有没有搞错?
貌似没有搞错。因为,胡佛怀疑爱因斯坦。1941年11月曼哈顿工程开始筹备,美国军方向联邦调查局(FBI)递交参与其事的科学家名单,爱因斯坦榜上有名,可最后却没通过“政审”,被刷了下来!原来爱因斯坦反战和思想左倾素负盛名,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批示:“基于这种背景,此人在短时间内摇身变为忠诚的美国人,看来并不可能。”
1990年我第一次去德国留学,放假想打工赚钱。当时附近有家核电站要学生工,工资还挺高,我特别想去,争取半天,人家就是不要我。因为我是中国人。
我这才知道,原来号称民主自由的德国,也是有政审的。
在胡佛授意下,FBI不仅阻止爱因斯坦加入“曼哈顿工程”,而且开始监视爱因斯坦的邮件和电话,甚至分析他家的垃圾,直到他1955年去世。
胡佛此人虽然声名狼藉,但从美国特务总舵把子这个职位来说,应当说他还是颇为敬业的。在胡佛执掌FBI的48年里,美国换了8位总统和16位总检察官,他们均必欲搞掉胡佛而后快,但联邦调查局局长始终是胡佛,而他对爱因斯坦的关注也始终不变。作为被监视的对象,爱因斯坦同样无与伦比:他是唯一在联邦调查局档案库中占有1400页黑材料的物理学家。
历史证明,胡佛的鼻子与狗鼻子确实有些亲戚关系。因为当时在爱因斯坦身边,还真有一个苏联美女间谍。
玛加丽塔。苏联著名雕塑家科涅库夫的妻子。她1924年随丈夫赴美,以举办艺术展为生,并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住了20多年,其间被另一名苏联女间谍耶丽扎鲁比娜招为间谍,专门收集高科技情报。1935年6月,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邀请谢尔盖为爱因斯坦做雕像,玛加丽塔的上司要求她借此机会结识爱因斯坦。玛加丽塔与丈夫一起来到爱因斯坦身边,并且显然很快就成为爱因斯坦“无法解雇的雇员”。那一年,她39岁,爱因斯坦56岁。
10年后,1945年8月,玛加丽塔最后一次陪爱因斯坦去萨拉纳克莱克休假。她显然在莫斯科的授意下向爱因斯坦和盘托出自己的身份,而爱因斯坦也显然尽力地满足了她的好奇心。玛加丽塔去世后,她的后人整理遗物时发现9封德语情书,作者爱因斯坦!此前很多人认为爱因斯坦至死不知玛加丽塔是苏联间谍,但这些情书证明,他知道。但他仍然向玛加丽塔透露了原子弹信息。并非仅仅因为玛加丽塔的美貌。在爱因斯坦看来,原子弹这样的恐怖武器根本就不应当开发,而如果开发出来,又被掌握在一个国家手中,哪怕是美国这样号称民主法制的国家,也不啻是世界末日的前兆。所以,他向玛加丽塔提供关于原子弹的情报,完全出于自愿,就像约里奥·居里当年向钱三强透露这个秘密时一样,完全是为了世界和平,跟美人计无关。
当时持这样思想的科学家,并不止爱因斯坦一个人。钱三强的恩师约里奥·居里后来专门帮已经回到中国的钱三强购买核能计划急需的资料和仪器,并亲口让居里夫人的博士生杨承宗回中国后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就必须自己先有原子弹。原子弹又不是美国人发明的!”
爱因斯坦的伟大,并非因为他喜欢美女,而是因为他对人类和平的坚定信念。
但仅凭爱因斯坦的情报,苏联人仍只能管中窥豹,因为爱因斯坦实际上被胡佛关在曼哈顿工程核心机密的大门之外。可大门之内被严密监控的4000多名科学家中竟有英国科学家福克斯等几十名共产主义同情者。他们像爱因斯坦一样认为绝不能让美国独吞这种可怕的武器。他们冒着身败名裂的巨大危险向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格别乌)和苏联红军情报总局(格鲁乌)提供了制造原子弹的详细情报。格别乌即列宁时代的“契卡”,其后改组为“克格勃”。
而且,福克斯他们拒绝收取任何报酬!
他们不是为了钱。他们比我们强多了!他们确实为世界和平而甘冒奇险。人类至今只朝自己脑袋上扔了两颗原子弹,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他们的功劳。
他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1945年7月,美国试爆原子弹成功两天后,刚刚接任总统的杜鲁门在德国波茨坦会议上向斯大林大吹大擂。斯大林面无表情,毫无当场被“雷到”的样子。吸着粗大雪茄的丘吉尔因此嘲笑斯大林这个土包子根本没听懂。其实,斯大林这个土包子知道“曼哈顿工程”的时间甚至早于杜鲁门(因为罗斯福指示不许通知当时还是副总统的杜鲁门),苏联的核研究已于1943年上马,人类核竞赛那时已经开始两年之久。
1945年春,美军进占德国西部,发现纳粹的核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德国已经放弃制造核武器的计划。爱因斯坦得知后马上向白宫提出不要使用核武器。美国7名著名科学家也联名向政府递交请愿书,指出使用核弹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问题,开创毁灭性攻击的先例,并引发核竞赛。何况日本败降在即,战略上原子弹并非必需。西拉德战后写道:“到1945年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德国人会用原子弹轰炸我们了,我们开始担心美国政府可能用原子弹轰炸别人。”于是他又去找爱因斯坦,请求他向罗斯福转呈自己的备忘录——千万不要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爱因斯坦再次发信,可是,罗斯福没赶上看,1945年4月12日他突然逝世,办公桌上还放着这封尚未批阅的信。
历史通知我们,杀人武器制造完毕之后一秒钟,科学家对政治家的影响便下降为零。经常以“无国界”自诩的科学家,其实绝大多数不过是穿着燕尾服的国家机器。国家机器的主人从来都是政治家。只有政治家才能决定是否杀人和杀多少人。在绝大部分政治家看来,这才是权力中最令他们心醉神迷的G点。
1945年7月12日,美国南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的阿拉莫戈多31试验场,人类第一次原子弹“小玩意儿”爆炸,1000名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在场观礼,爆炸产生上千万度高温和数百亿个大气压,火球升上8000米高空,“比1000个太阳还亮”,半径400米之内的沙石被熔化为黄绿色玻璃,半径1600米内的动物全部死亡,整个美国西部都听到了爆炸的巨响,爆炸威力超出奥本海默此前想象的20倍。目睹如此威力,喜欢印度哲学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欣喜若狂,心中浮起印度《摩珂婆罗多经》的《福者之歌》:“漫天奇光异彩,犹如圣灵逞威,只有千个太阳,始能与它争辉。”
奥本海默当然没想到,不到一个月,这1000个太阳降临日本,发动了征服亚洲的残酷太平洋战争、至少直接造成165万人死亡的日本人遭到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报复。
1945年8月6日,一架B-29轰炸机从南太平洋小岛蒂尼安岛出发,飞行1500英里来到日本广岛,将十分原始的铀-235原子弹“小男孩”送给了广岛。广岛是当时少数尚未被轰炸的日本城市,日本人都说广岛像京都一样是历史名城,不会遭到轰炸。其实是为原子弹保留的!1945年8月6日8点15分17秒,飞机弹仓打开,9000磅重的“小男孩”弹出,在离地660码的空中爆炸,火球直径100码,爆炸时温度30万度,花岗岩都被熔化,几微秒之后冲击波出现,所到之处房屋像火柴盒一样被吹倒,估计至少12万人当场死亡,广岛应声变成焦土。日本政府还没弄清这是什么炸弹的干活,三天后,另一架B-29将钚-239原子弹“胖子”送给了长崎(据说命名为“胖子”是为了纪念丘吉尔对曼哈顿工程的支持)。长崎直接变成地狱。日本官方统计,这两个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共造成逾30万人死亡,其中约20万人当场被还原成基本粒子。
这个史上最大规模屠杀人类的过程在我们后人看来惊心动魄,但对死者本身来说其实相当于安乐死:他们几乎是在一秒钟之内实至名归地“魂飞魄散”。
有趣的是,日本人现在认为美国人是他们最好的朋友。然后还有不少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是亚洲最聪明的民族。
核轰炸成功,杜鲁门兴高采烈地欢呼这是“一项人类历史空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科学奇迹”。可是,随着两颗原子弹带来的血肉横飞,绝大多数参与开发这一史上威力最强武器的科学家们顿觉自己变成了杀人犯。后来,美国原子弹委员会主席施特劳斯在回忆录《人与决策者》中有一章专门谈到广岛,这一章的名字即“千古悔恨”。当初力主投弹的奥本海默后来对记者坦言:“什么都不能使物理学家摆脱本能的内疚,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知识本不应用于此。”他后来作为美国代表团成员更在堂堂联合国大会上脱口而出:“主席先生,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气得杜鲁门跳脚大骂:“他不过造了颗原子弹。下令投弹的是我!”发誓从此不再接见奥本海默。奥本海默后来反对制造氢弹,在西班牙内战中资助反法西斯联盟30万美元,
但是,科学家的反对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历史的规律是,杀人武器制造完毕,科学家会得到一秒钟万众喝彩的盛装光荣。然而,这一秒钟之后,他们便立刻无足轻重。5年后威斯康星州参议员麦卡锡凭一己之力掀起“麦卡锡反共大清洗”,全国250万公务员被逐一审查,两位国务卿马歇尔和艾奇逊先后被迫辞职,1400多名政府官员被指“亲共”而遭清洗,8000多人被认定“危害国家安全”——“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赫然名列其中,最后被艾森豪威尔一脚踢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当此凄风苦雨时节,否定原子弹的爱因斯坦挺身而出为奥本海默辩护,在《纽约时报》等报刊上强烈抗议美国政府迫害奥本海默,其声音并不比当年批判希特勒时来得小。1954年3月,爱因斯坦被麦卡锡公开斥为“美国的敌人”,爱因斯坦像面对纳粹一样并未低头,5月,他公开发表声明,抗议对奥本海默的政治迫害,后来还专门写文章指控麦卡锡违宪,在那篇文章中他斩钉截铁地说:“宪法的力量完全在于每个公民捍卫它的决心。”
历史证明,麦卡锡就是个政治小丑,而爱因斯坦,再次正确!
虽然根本没有进入曼哈顿工程,但爱因斯坦的内疚丝毫不比奥本海默小。后来安东尼娜·瓦朗坦记录了她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办公室与他的一次谈话:“爱因斯坦说:‘实际上我起了邮箱的作用,他们给我一封写好的信,而我必须在这封信上签名……灰暗的光线通过大窗户照耀爱因斯坦布满皱纹的脸上和似乎被他视线之火烧红了的眼睛。他开始沉默不语,这是因为内心隐忍的问题引起的沉痛缄默。他那同平时一样炯炯发光的目光转向我。我说:‘然而,是您按下了按钮。他迅速转过脸去,从窗户眺望荒凉的山谷和一片被古老树丛遮住地平线的绿色草地。然后,爱因斯坦似乎不是回答我,而是回答他所注视的树梢,若有所思地、一个字一个字地低声说:‘是的,我揿了按钮……”爱因斯坦后来多次称:“写信给罗斯福总统是我一生中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他甚至后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说这句话时的爱因斯坦不是物理学家。他像欧洲大哲学家斯宾诺沙。这位圣哲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小巷一家小眼镜店里以磨镜片为生。这个人类最纯净的哲学家没有杀过一个人。因为磨镜片吸入大量微尘,他45岁就去世了。然而,他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希特勒。更不用说杜鲁门了。
斯宾诺沙,也是犹太人。
1946年5月,在与爱伦堡的谈话中爱因斯坦谈到原子弹,他认为特别可怕的是,很多美国人并不认为广岛和长崎的毁灭乃人类悲剧。《纽约人》杂志当时发表文章描述广岛被轰炸之后的惨状,爱因斯坦买了100份杂志分发学生,谁知后来有个学生专门来向他道谢,兴奋地说,“这个炸弹真神奇!”
这句话让爱因斯坦痛心疾首。
正如爱因斯坦所料,核武器从潘多拉盒子中跳出来之后成为人类存在的巨大威胁。美国制成原子弹后仅4年苏联便进行了核试验,不久两国都制成威力大千百倍的氢弹。到60年代中期,核国家发展到五个,核弹总存量达七万枚,其中98%为美俄两国拥有。它俩都可将对手毁灭十几次,带来的核污染会波及整个北半球。更可怕的是,核爆炸的烟云会长时间挡住阳光,气温骤降导致全球进入“核冬天”,世界上所有的农田都将颗粒无收,从掩蔽所中钻出来的人们不丧命于原子病也会饿死。
“二战”结束时爱因斯坦正好退休,之后,他除了继续研究“统一场”,所有精力都用来反战。1945年12月10日在纽约举行诺贝尔追思晚宴,素不喜宴会的爱因斯坦不仅破例出席,而且发表著名讲话:“我们赢得了战争,却没有赢得和平”(The war is won, but the peace is not)!这个演讲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演讲。爱因斯坦说:“参加过研制这种历史上最可怕最危险的武器的物理学家,虽然不能说是犯罪,但也被同样的责任感烦恼……我们曾经帮助制造这种新武器,目的是为预防人类的敌人比我们先得到它;按照纳粹的精神状态,让他们占先,就意味着难以想象的破坏,以及对全世界其他各国人民的奴役。我们把这种武器交到美国和英国人民手里,因为我们把他们看作全人类的信托者,和平自由的战士。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既没有和平的保证,也没有《大西洋宪章》所许诺的任何自由的保证。我们赢得了战争,却没有赢得和平。”
原子弹的使用让爱因斯坦对人类的未来充满担忧,他后来曾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使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我们一定使用棍子。
进入21世纪,咱们使用棍子的可能性比以前任何一个世纪都大!
爱因斯坦直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仍然是一位毫不动摇的和平主义者,其证明就是“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2月罗素致信爱因斯坦,爱因斯坦2月16日回信赞同,4月5日罗素将完成的宣言寄给爱因斯坦,11日爱因斯坦签名,两天后爱因斯坦重病住院,4月18日逝世。1955年7月9日,罗素在伦敦公开发表宣言,并将副本分送给美、苏、中、英、法、加6国政府首脑,但罗素与爱因斯坦共同邀请参加签名的15名科学家中有10人没签名,其中包括玻尔。在最后签名的12个人中,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某种意义上,这宣言可以看作爱因斯坦留给人类的政治遗嘱:“我们此刻发言的身份不是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这个洲或那个洲,这种信仰成员或那种信仰成员,我们发言的身份是人类、其继续生存已成问题的人类成员。这世界充满冲突,个中之尤即共产主义与反共之间的剧烈斗争……人类有过极其惊人的历史,我们谁也不愿意看到它绝迹……一般公众、甚至许多当权者都没意识到核战争的后果……我们中大多数人感情上并不中立,但作为人类成员我们必须牢记,东西方争端的解决有利于同时满足共产主义者和反共者、亚洲人和欧洲人或美洲人、白种人和黑种人,我们绝不可以用战争去解决这些争端。我们希望东方和西方都了解这一点……难道我们无法忘记我们的争吵,竟然要因此而选择共同毁灭吗?”
宣言发表后,在罗素推动下,由美国大企业家赛勒斯·伊顿资助,1957年7月以“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签字者的名义在加拿大东部新斯科舍州的普格瓦许村伊顿的家里召开会议,有10个国家共22位科学家参加。以后这个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开会的地点包括魁北克、维也纳、莫斯科、伦敦等,该会议后来称为“普格瓦许——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罗素生前是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
这个宣言与1930年5月30日爱因斯坦带头签署的《全世界裁军宣言》(签名者包括罗素、兹伐格、托玛斯·曼、阿丹兹和巴甫洛夫)和1914年的《告欧洲人书》一样体现出爱因斯坦一生坚持的信念:自由与和平。
作为科学家,爱因斯坦知道自己无法决定世界的战争与和平,但他仍然选择终生宣讲和平。
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他非常不理解“二战”后世界要分为“东方”与“西方”,而且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把对方生吞了。去世前几天他录制以色列广播节目时说:“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两个敌对阵营:共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我很难理解‘自由和‘共产这两个词的意义,我宁愿将其视为‘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但是,地球是圆的,因此到底谁是东方,谁是西方,也很难说。”
其实,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伟大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津津乐道“西方”为什么比我们这些“东方”文明、先进、高尚、伟大、自由、和平……
我没有说他们是骗子。我只是觉得,他们,跟爱因斯坦,真的不是一个数量级。
爱因斯坦人在美国,主要致力于和平主义活动。那么,他在科学上,还会有新的发现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015年3月7日于北京天堂书房
责任编辑 洪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