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影像史与图书馆文献体系建设

2015-05-19 11:19全根先
图书馆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

[摘 要]文章回顾了口述史学、影像史学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其与传统史学的不同之处。口述史学、影像史学主要通过录音、摄像、电影、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进行展示,大大拓展了传统史学的叙述范围,并使普通民众对于历史的认知变得触手可及。口述史、影像史资料,作为一种新的文献类型,业已成为图书馆文献体系的重要成员。图书馆宜通过口述史、影像史的采集整理,在保存“国家记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还提出了图书馆进行口述史、影像史采集整理的具体方法,并建议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口述史、影像史征集与开发力度。

[关键词]口述史学;影像史学;图书馆;资源建设;国家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2-0001-04

人类对于历史的记录,在语言出现以前只能通过物质传递;语言产生以后,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记录和传授历史;自从发明了文字,又通过书写传递。物质、语言与文字,直到现在仍是人类文明代代相承的基本方式。近代以来,随着摄影、录音、录像技术乃至当今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记录历史、传递文明的方式空前发达,数千年来传递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文献,其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1983年中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就意味着,长期以来以纸质文献为核心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一批新的文献类型将被吸纳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体系之中。而通过摄影、录音、录像等手段采集的口述史、影像史资料,正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与广泛的社会实践,逐步受到重视,并将在图书馆新的文献资源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口述史学、影像史学概说

1.1 什么是口述史学

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民间传说或口头传说,在古今中外众多历史典籍中得到广泛运用。然而,作为历史学分支的口述史学(Oral History)创建的标志,却是1948年美国历史学家A.内文斯(Allan Nevins,1890—1971)创建的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口述史的专门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OHA)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口述史研究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开展了口述史学研究,使之成为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我国学者对于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却发展十分迅速,并于2004年12月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掀起了口述史研究与实践的一轮高潮。

1.2 什么是影像史学

影像史学与电影有关,20世纪初电影开始风靡全球,电影作为记录人类生活的一种手段才得到广泛运用。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人类生活的真实记录。影像史学作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正式诞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 1988年12月,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1928— )在《美国历史评论》上发表《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一文,正式提出了“Historiophoty”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影像史学就是“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 [1]。1992年,台湾中兴大学周梁楷教授在台湾《当代》月刊上连续载文,对怀特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译介,并对影像史学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在中国大陆,张广智先生于1996年发表了《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一文,向学术界首次介绍了这一概念[2]。

1.3 口述史学、影像史学的特点

口述史学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与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有显著的区别。张广智先生说:“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实际上是通过有计划的访谈和录音技术,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获取第一手的口述证据,然后再经过筛选与比照,进行历史研究。”[3]钟少华先生认为,“口述史学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方法”,“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和历史的群众性都可以通过口述史来表述”[4]。由此可见,口述史学至少有四个特点:一是历史研究的资料来源由采访所得,而非来自书本或其他文献;二是口述采访的手段主要是录音,有的还辅以摄影、录像;三是采访的对象不仅是一些重要人物,广大的民众均可参与;四是口述采访得到的录音材料经整理形成文字,成为史学著作或史科的一部分。

与口述史学类似,影像史学也改变了以文字书写历史的传统形式,借助摄影、电影、电视等影像技术,来记录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影像史学所记录与表现的,也不局限于一些重要人物,为平民参与历史的书写、展示历史发展的过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影像史学通过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的动态描述,使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直观,拉近了历史学家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正如黄朴民先生所说:“用现代意识对历史进行生动鲜活的解读,让历史从历史学家营造的象牙之塔中走出来,走入千家万户,走入每个人的心里。” [5]

口述史学与影像史学在现代史、当代史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口述史、影像史所记录的对象,大多是活着的历史的见证者。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参与者的口述采访与影像记录,更是国家珍贵的历史资料,理应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的组成部分。

2 图书馆与口述史、影像史

目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体系基本由传统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组成。以音频、视频记录历史的口述史、影像史,作为一种新型文献类型,已进入许多国家和地区图书馆馆藏文献体系,但是这类文献资源在国内图书馆界馆藏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都不大,有的甚至处于微不足道或空缺状态。

2.1 国外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是目前世界上馆藏最为丰富、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图书馆。该馆十分重视口述史、影像史资料的搜集开发,并将其纳入到“美国记忆”项目之中。“美国记忆”项目起源于1990年的探索性课题“美国记忆试验计划”,1994年正式启动。“美国记忆”的内容包括重要档案记录、照片、录音、民俗宗教、文学乃至特定时期文化现象,几乎是美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美国记忆”项目自成立至今,已拥有900万件以上记录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数字化藏品。该项目按主题共分18个资源库,下设140个专题资源[6]。这些专题资源可通过多种途径在网上查询。目前,“美国记忆”已成为美国公民教育的重要平台和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

继“美国记忆”之后,世界各国和一些国际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类似的记忆项目,如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2002年日本国会图书馆以记录日本历史文化为内容的“日本年历”。英国国家图书馆目前收藏有超过5万份的录音、影像及相关文献资料,1987年还设立了“国家生活故事”,以采集制作口述史资料。荷兰国家图书馆负责的“荷兰记忆”项目,记录荷兰的人文、历史、地理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德国国家图书馆以当事人讲述的视频短片为特色资源,建立了“我们的故事—民族的记忆”资源库。

值得一提的是,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负责规划实施的“新加坡记忆”,它是由每个国民和家庭记忆所组成的参与人群和范围最广的国家记忆项目。该项目于2011年正式批准,由新加坡政府直接领导。“新加坡记忆”除征集照片、实物外,大量地采用了口述史、影像史方法。不过,新加坡的口述史、影像史研究与实践,主要是在国家档案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下设口述历史中心和声像档案处,其藏品十分丰富,1999年就有电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8 340盘,口述历史访谈17 000部[7]。

2.2 国内图书馆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公共图书馆从事口述史、影像史资料采集制作。一些公共图书馆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记忆项目,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记忆”、上海图书馆的“上海年华”、长春图书馆的“百年长春”,专门搜集和整理地方特色文献。湖南省图书馆的“抗战老兵口述史”、山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山西抗战口述史”、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史资料馆、大连大学教授李小江的“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等,是较早开展的口述史项目。港澳台地区也有类似项目开展,如“香港记忆”“香港口述历史库藏计划”“澳门记忆”“台湾记忆”等。这些项目都是在传统馆藏文献和数字资源的基础上,着重搜集口述史、地方文献,形成专题资源库。

中国国家图书馆于2012年正式启动“中国记忆”项目。该项目以中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为专题,以图书馆原有馆藏文献为基础,以动态发展的口述史、影像史等新文献为补充,进而建立专题文献资源库体系。目前,“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在口述史、影像史采集制作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迄今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口述史项目有:大漆髹饰、蚕丝织绣、东北抗日联军、中国远征军、冯其庸专题、我们的文字等20余个专题资源建设。目前,已对超过200位各界人士进行了口述史访问,获得视频资源总时长600多个小时,出版了《大漆中的记忆》《丝绸中的记忆》《大漆髹饰传承人口述史》《我们的文字》等4部专著,并举办了“中国年画”“大漆的记忆”“丝绸的记忆”和“我们的文字”4场“中国记忆”系列展览,以及数10场学术讲座,累计参观人次、听众数10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口述史、影像史的采集整理

3.1 采集对象

口述史、影像史资料的采集对象主要有两类,即“国家记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1.1 “国家记忆”。所谓“国家记忆”,就是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可以从最高的国家层面来考察,可以从一个地区来考察,也可从一个社会群体甚至个人来考察。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民族、地区或个人的历史,都是“国家记忆”的组成部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历史中最原始、最真实的载体——个人,其生命是十分有限的。自然生命的消失,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改变,都会带走一部分历史。某些历史对于“国家记忆”来说可能是很重要的。公共图书馆负有传承文明的重大使命,在资源建设中,进行口述史、影像史资料采集,不仅是对馆藏资源的丰富和扩充,更是在“为国存史”,履行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国家记忆”内涵丰富,诸凡自然地理、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传统遗产、文化艺术、社会民生、政治历史等,都属于口述史、影像史的研究范畴。

3.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个人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8]。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民俗等。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8项,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前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累计达1 530项(包括扩展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 488名。2014年7月16日发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298项[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乃至各市县也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2 采集方法

图书馆进行口述史、影像史的采集,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即独立采集、合作采集、征集或购买。

3.2.1 独立采集。独立采集是目前国内图书馆界进行口述史、影像史采集的主要手段。中国国家图书馆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口述史、影像史采集工作,以独立采集为主,不排斥必要的合作。以该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的《大漆髹饰传承人口述史》为例,该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分别对北京雕漆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天台山干漆夹纻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19个项目、25位传承人进行了口述采访和现场拍摄,由项目组成员独立完成[10]。此外,蚕丝织绣、东北抗日联军、中国远征军、冯其庸专题、我们的文字等,也均由“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独立采集。

3.2.2 合作采集。无论是“国家记忆”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数量都十分巨大,要对其进行口述史、影像史采集,需要很大的物力与人力支持,绝不是某个图书馆所能完成的。因此,势必需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包括图书馆业内的合作与跨界合作。就图书馆业内合作而言,某些跨地区、跨领域的项目,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前提下进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就跨界合作而言,一方面是图书馆以外的部门或单位可能已经对某些项目进行了口述史、影像史采集,有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还未完成);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较为专门的项目,若与相关部门合作采集,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效果。2009年10月,云南省档案馆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就双方合作抢救云南口述历史项目签署了备忘录,这是两国档案工作者进行跨国合作、抢救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一项尝试,值得图书馆界学习借鉴[11]。

3.2.3 征集或购买。“国家记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珍贵遗产,通过口述史、影像史记录,加以永久典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民众把所有已经制作完成的口述史、影像史作品,无偿地缴送图书馆特别是向中国国家图书馆缴送,由图书馆永久保存。同时,对于某些征集确有困难的口述史、影像史作品,建议图书馆在进行文献采访计划时,拨付专项资金加以购买,力争做到口述史、影像史资料不缺位、不遗漏。

此外,图书馆也可通过社会或个人捐赠,获得口述史、影像史资料,以充实馆藏。

3.3 资料整理

口述史、影像史的资料采集,是资源建设的基础,只有经过整理,才能真正进入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在口述史采集资料整理中,将录音访谈的内容转换成文字是很艰苦、很重要的一步。因为通常在口述史采集过程中,受访人会脱离事先拟定的内容加以讲述,或是受访人文化水平不高,讲述时不按预设的顺序,或是语言表达不太规范。在整理成文字稿时,必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是,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真正关键的是要对其讲述的内容进行文献、其他当事人甚至实物佐证。在对影像资料整理过程中,必须对资料进行符合历史、合乎逻辑的编排,通过艺术手法的处理,增强其历史的真实感与感染力。有些历史的纪录片,可能进行了艺术处理,甚至可能改变了某些历史真相,因此在整理时需要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核实,或者与其他当事人、或是实物相互佐证。另外,作为一种文献资料,在进入图书馆馆藏体系之前,都必须依据文献分类、著录标准,进行编目加工。

3.4 开发利用

口述史、影像史经过采集整理,正式进入图书馆馆藏体系,可以供读者阅读观看,也可为社会提供服务。对于口述史、影像史资料,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开发利用,如将口述史整理成书正式出版,将录音资料制成录音制品,影像制品可直接向公众播放。还可以举办各种公益性展览或是学术讲座,作为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形式。口述史、影像史资料还可以做成许多专题数据库,在图书馆网站上展示。有条件的图书馆,可设立专门的口述史、影像史资料阅览室(或资料室),供读者平时浏览与利用。特别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中文文献资源最大收藏机构,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口述史、影像史资料采集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在保存“国家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口述史、影像史必将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Hayden White , 周梁楷译.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J].台湾:当代,1993(8):10—17.

[2] 张广智.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J].学习与探索,1996(6):116—122.

[3]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1.

[4] 钟少华.中国口述史学漫谈[J].学术研究,1997(5):46—51.

[5] 黄朴民.历史的第三种读法[N].光明日报,2007-05-18(9).

[6] 沈 立,李媛媛.同一个世界 不同的记忆[J].文化月刊,2014(3月上):10—15.

[7] 赵 辉,姜之茂.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及其口述历史中心[J].北京档案,1999(11):31—32.

[8]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43.

[9]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EB/OL].[2014-07-16].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407/t20140716_30299.html.

[10]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大漆髹饰传承人口述史(上、下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2.

[11] 子志月.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5-01-22

[作者简介]全根先(1963—),男, 研究馆员,硕士,中国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图书馆史、目录学史、口述史学,主编、参编著作近20种,发表论文50余篇。

猜你喜欢
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
图书馆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保定旅游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