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涛
【摘要】设疑质疑在日常教学中意义重大,我们应当从作品的多个角度想方设法质疑,具备这种教学方法,才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设疑质疑;意义重大;多个角度;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伟大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这个论述告诉我们提出问题越多,创新的机会也越多,那么怎样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因为设疑质疑,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发展思维能力,还可以加速阅读的进程,提高效率,甚至还可以有所创造。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效果显著,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一、围绕作者的风格质疑
风格是诗人、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有人说:“风格即人,风格即作品”,实在不无道理。读《观沧海》,你就要质疑它是否反映曹操的“质朴劲健”;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你就要质疑,它是否反映李白的“豪放飘逸”;读《雨霖铃》,你就要质疑,它是否反映柳永的“婉约缠绵”。有了这些高深度质疑,我们脑袋中就有了统帅与方向,就能整体的把握文章特色,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围绕课题质疑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题往往折射出文章的灵魂,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师生不妨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关键的词进行设疑、质疑。如教学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师生围绕“人生的境界”设疑:(1)这种“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2)这种“人生境界”又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主要内容有何区别?紧扣课题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分清主干,把握内容,从而提高我们的感知能力。
三、围绕课文核心句质疑
核心句是指对表达中心,抒发文章感情起着主要作用的句段。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你就要对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质疑:(1)指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会有这种情调?(2)有了这样的基调,作者该怎样绘景畅怀?对诗歌来说,则一定要质疑“诗眼”、“词眼”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这两字一疑,境界全出,顿然生色。师生围绕核心句设疑,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深入品味课文语言,同时也能深入领会文章的中心与感情,从而提高我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四、围绕课文内容质疑
《劝学》一文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而且运用比喻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其中一些精辟富有哲理的句子已成为人们赞美后起之秀和持之以恒者的座右铭。但同学们细读之后却发现其中有些句子值得推敲。为及时抓住契机,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有几处的文字值得与作者商榷,不妨修改一下,语意更顺乎天理。问题一出,学生异常活跃,一下就找出了三处:(1)积土成山,风雨不一定兴起;(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不是因为蚓的用心专一;(3)蟹六跪而有二螯,却寄居于蛇、鳝之穴,不是因为用心浮躁,而是它们的生活习惯所决定的。经过讨论,大家方知是那个时代科学不发达所造成的。通过质疑,学生既弄懂了课文,又得了智慧,更重要的是当了一回伟大的老师,懂得了彼时是真理,但到了此时却不一定是真理。成功的喜悦和深深感悟鞭策学生去探究更深更广的领域。
总之,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真正的师生平等的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教师的话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准则,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充分发挥“大语文”的优势,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放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入时代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展他们思辨的空间,使学生自觉地求知,自主地开拓,自由地创造。引导学生挖掘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唯师、不唯书,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教师要十分讲究“质疑”艺术,对问题的设置要精心的筛选和设计。应该准确抓住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欲的兴趣问题,以及能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疑难性问题,投石激浪,开启学生的思辨枷锁为学生的思维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当然,任何一种思维品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思辨能力同样如此。首先它需要长期的渗透。这种渗透依赖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时间上分散化,内容上多样化,最主要的特征是随时捕捉、随时训练,以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此,教师要首先成为一个有心人,要带着“思辨”的眼光钻研教材,挖掘文字里的宝藏,然后领着学生一起探求它、欣赏它、琢磨它。
王安石说:“入之愈深,其愈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有了这样的阅读精神,必有收获,甚至有创造,它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第五册教科书.人生的境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第三册教科书.教师用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4]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第三册教科书.荀子劝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