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须弥于芥子

2015-05-19 02:49石雪梅
课外语文·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史记个性化语文教学

石雪梅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幽邃深远、博大精深。为了在《史记》教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史记的热情,并进一步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交流,教师要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来,要善于运用对比教学法,抓人物自身前后的纵向对比,取不同人物的横向对比,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建构个体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比教学;个性化;史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借助教材精选的若干篇选文吸引学生感兴趣地走进那战火纷纭的“楚汉相争”,如何让学生耳濡目染倾情感受管仲和鲍叔牙的高山流水般的真情厚谊,如何让学生去学习信陵君、荆轲的国家大义……《史记》的精粹是不可胜数,如何在我们老师自己欣赏喜欢的同时,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语文教学强调“对比阅读法”,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来,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阅读得到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贯彻传统教学所强调的语文的专题性,更应该强调学生的感悟,要善于运用对比教学法,抓人物自身前后的纵向对比,取不同人物的横向对比,使之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交流。阅读教学应该是读者从自己的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去建构个体的独特意义。

就以《管仲列传》为例,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辅佐齐桓公确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主地位。后人评价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司马迁为其列传,没有在这方面多加渲染,而是将一部分笔墨落在管鲍之交上,强调鲍子对自己的“知”。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重为乡党所笑”,“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众人蔑视轻贱、不能知己的凄凉况味只能独自默默承受。而在《管晏列传》的管、晏轶事中,司马迁的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实在历历可见。司马迁也曾有过管仲般“幽囚受辱”的遭遇,亦渴望有人能如鲍叔般“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而令自己“信于知己者”。

我们教师在教授本课的时候,也许对文本挖掘到这个层次也就结束对本课的思考了,我在几届循环教学以后,再次拿起《史记》,不免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司马迁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鲍子对管仲理想抱负的支持,强调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政治理想,他没有像召忽一样尽愚忠而死,而是选择了为“政敌”卖命?这里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思考——管仲选择活着是为了什么?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忍辱负重,他注重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这种务实的精神的刻画,也可以印证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也就呼应了下文中记叙他“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的执政策略,“上下相亲”的政治追求。

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的理想又与司马迁正好相吻合,司马迁也是不以“小节”为羞,而以“文采不表于后”为耻,可以说两人都是择生践志的典型。司马迁不愿自尽而遭受宫刑,只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这分苦心孤诣有谁能懂? 所以说,司马迁强调鲍子对管仲政治理想的理解与支持,也正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再比如学习《淮阴侯列传》的时候,我们在赏析评价了淮阴侯的功过成败之后,不妨继续深度挖掘文本,在淮阴侯之死的问题上,谈谈萧何。

萧何,一个想做好人的管家,不得不因为领导的嫉妒而自污,变成品行不如领导的坏老头。在诱杀韩信这件事上,萧何扮演了“奸人”的角色。刘汉天下,有一半以上是韩信打下来的,这个明摆的功劳萧何应该明了。但在刘邦暗示、吕后操刀的情况下,萧何却主动助纣为虐、承担了“请君入瓮”的重任。可叹聪明一世的韩信大将军,临死前还在渴望“萧相国救我”,殊不知送他下地狱的正是这位大奸似忠的伯乐。

萧何假传圣旨招韩信进京面君,声称叛陈已被捉拿斩杀,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当韩信对加害已有觉察,托病不出时,萧何以老恩师的身份再度出场,“真挚”对韩信说:“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韩信别人的话可以不信,单单没有怀疑有恩于己的伯乐。于是,韩信中招,自投罗网。

刘邦最忌惮属下野心,其实萧何也是最没野心的一个人。但是你要向刘邦证明自己泯灭了野心,就得表现出来。

所以通过这种“互现法”教学,借助这些历史人物的对比分析,深度挖掘,一篇篇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就更加立体丰满起来,功过是非、善恶成败都让我们叹息,我们学的是文学,谈的是做人,在领悟这些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的生存哲学的同时,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我们也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学设计的物化再现过程,又是一个教学创造性活动过程。因此,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将不遗余力去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让学生爱上《史记》,爱上语文。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史记个性化语文教学
少年品读 史记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