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华/文
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江苏常熟市古里镇为例
■张中华/文
当前,各地都在按照中央要求,着力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原则和发展途径,并着手进行家庭农场统计研究、合理规划、引导和指导工作。在学术领域,对于家庭农场的研究也有诸多成果。
国际上家庭农场的发育已经十分成熟。根据各国农业的特点,家庭农场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模式,分别以美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美国模式的特点是实行土地私有化,力求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农场数量逐渐变少,但规模逐渐变大,生产由分散到集中。日本模式的特点是农场规模很小,但是技术含量高,兼业农场比重大,2005年兼业家庭农场占家庭农场总数的77.3%,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和资金支持,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指导家庭农场发展的国外理论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经营主体研究两个领域,比如美国John G.Thompson认为有四种生产要素影响农场经营的效率,分别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
本文针对江苏常熟市古里镇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确定问题做了相关阐述,并同时分析了融资、土地流转、人才引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求较为全面地对当地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对策。
(一)古里镇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
常熟全市63万亩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51.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2.16%。古里镇目前拥有家庭农场156个,种植面积达24411亩。位于古里镇的田娘农场,是古里镇家庭农场的代表,田娘农场初始时拥有土地150亩左右,注册资金为18万元。田娘农场作为当地第一家正式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已经成为当地以家庭农场模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循环农业的代表。历经多年摸索,田娘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逐渐走向正轨,并建立了养殖业→废弃物收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施肥→培育有机农产品的循环产业链。“公司+家庭农场”模式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的难题,又提高了田娘农场粮食产品的品质。在这种经营模式下,田娘牌有机大米成为农场主要盈利产品,田娘有机大米分为普通型、绿色无公害型、有机型等几种不同的类型,市场零售价从每斤3.5元到每斤45元不等。
(二)古里镇家庭农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确定问题
常熟市古里镇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强调适度规模,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们发现,“适度”并没有一个适用于常熟当地的明确的概念。“适度规模”的确定问题,不仅关系着常熟市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而且事关能够否形成农业规模经济,这与常熟市当地的耕地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状况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通过研究、确定适用于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农业经营规模,从而推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
2.家庭农场注册缺乏明确规定
田娘农场在发展扩张的过程中,遇到了证件缺失的问题。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证件:一是“确权证”,即保证土地转出后,农民能够获得相应的土地流转收益,并且要建立长效机制,世世代代一直领下去,从而保证“真正想种田的人有田可种”;第二个证是种植证,让真正拥有种植经验的农户进行农作物种植,以保证种地者的专业性。而证件的缺失在影响农场建设的同时也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由此可以发现,目前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名称核定、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等注册要素尚未明确规定。在常熟市,家庭农场也还属于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工商、农业等部门对于家庭农场登记注册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尚不明确,并未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操作体系,或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这样农民即使有意向进行家庭农场的建设实践,也通常会出现找不到头绪的情况。
3.家庭农场融资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
古里镇家庭农场在进一步发展扩张的过程中,资金成为阻碍。在常熟市,能够为家庭农场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农业的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下,具有与生俱来的弱质性,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以家庭农场这种经营主体为例,在农场建设的初期阶段,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现阶段,当地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缓解了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资金问题,但这种情况是有一定期限的,不可能无限期地补贴下去,因此资金问题最终要回归到家庭农场的本身来解决。然而靠天吃饭的农民缺乏资产抵押物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无法保证充足的投入资金。金融机构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成本等问题,对这方面的贷款支持力度又相对较小。城市化的发展需要现代农业来推动,而现代农业需要资金的支持,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如何尽快补充完善针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金融政策,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新型经营主体拥有足够的资金供应,是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4.农村土地的流转存在障碍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浙江省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和嘉善县工业投资项目准入、功能区划、相关区域评价、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要求,明确项目建设承诺标准,企业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签订项目建设承诺书,包括准入行业、投入产出、建设规划、质量安全、能耗标准、环境标准、安全生产等十个方面的承诺内容,并在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承诺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耕地的集中需要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来进行协调。2005年,常熟市古里镇拥有耕地面积6662.9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2.8%。其中园地12.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2%;林地8.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1%;其他农用地992.8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2.9%。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0.061公顷,远低于全国1.4亩的平均水平。尽管农用地资源稀缺,但随着常熟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主要从主业演变成副业,更多的农民变为兼业农民,耕地抛荒的情况愈演愈烈。而原有的“户均分配土地使用权,限制土地流转”的农用土地制度更加剧了农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近年来,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兴起,常熟市在土地流转上做出了诸多探索,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常熟市农场主和种粮大户们的土地流转合同,一般都是与村委会签订,2013年之前,每次土地流转的年限是五年,2014年改成一年一签,土地流转年限的缩短,制约着农场主和种粮大户们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而且会导致这种现象:大户不敢长期投入,被迫追求短期效益,比如大量使用化肥催产,或者减少农机方面的投入。由此可知,农村土地流转存在法律障碍,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权无法按照市场方式自由转让的规定,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造成了障碍。
图1 农业家庭经营规模经济曲线图
5.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紧缺
古里镇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也是制约常熟市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古里镇的家庭农场中,从事农场日常生产工作的60岁以上老年人占到了80%以上,年轻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的年轻人十分紧缺。年轻劳动力的缺失不仅降低了农场的运作效率,也不利于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运用。农村缺少供年轻人发展的平台,在待遇和发展空间方面与城市还存在差距,这是导致田娘农场缺乏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另外,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难以接受到农村工作的心理落差,农村枯燥的生活和较为狭窄的交际圈也会打击年轻劳动力的积极性。
6.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缓慢
近几年,常熟市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上有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一些新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社会化服务的物质基础,导致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实现。二是产前、产中、产后方面服务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服务,导致出现资金供应不足、生产指导跟不上、产品销售信息不畅通的情况。据古里镇的农民反映,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扩大了,农机的驾驶与维修效率却降低了,农户盲目施肥、盲目耕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三是农业社会化的服务单位和人员没有与农民形成利益的共同体。由于政府对社会化服务工作缺乏衡量标准,一些依靠损害农民利益提高自身收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
(一)确定家庭农场经营的适度规模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确定问题,从理论上应该遵循规模效益曲线。规模效益曲线又称规模经济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这条曲线呈“U”型,曲线的最低点可称之为最佳农业经营规模。在起初阶段,随着全部投入物的增加,主要是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单位成本急剧下降,随后达到最低点。但是,随着成本的各种投入物的进一步增加,成本又会随之增加。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杰·帕特里克·麦德安的调查,“当一个家庭农场能够被一两个人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有效生产时,它的效率最高,几乎能够实现全部的规模经济”。
(二)家庭农场登记注册的规范化对策
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有关家庭农场注册或认定的相关制度和规定,规范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内容,同时要积极配合政府关于推动家庭农场建设的号召,指导帮助经营者规范完善材料。要出台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的登记注册制度,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大力宣传和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要加强引导,鼓励农产品经纪人、种粮大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家庭农场的转变,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支持和促进现代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具体表现在:
1.探索建立注册登记制度
在有条件进行家庭农场经营的地区,可率先制定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流程,指导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同时要根据市区内的农业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制定适度的经营规模,形成不同的认定标准,以推动规模经济的实现。
2.扶持符合条件的规模经营主体发展
可通过政策倾斜、奖励等手段引导规划生产经营活动,如加大对种粮的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以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参照国际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在初始阶段就应对家庭农场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应准确、客观,如家庭农场主的文化水平、管理经验,家庭农场的资金储备、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等。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备案,并在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备案资料。通过对备案资料的理性分析,增加对发展势头良好的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从而建立起一批发展潜力大、风险应对能力强的优质农场。同时,通过市场经济的检验,淘汰一批综合竞争能力差的家庭农场,从而合理配置社会资源,避免生产要素不必要的流失、浪费。
(三)解决家庭农场的融资难题
1.推动金融部门对家庭农场的融资支持
金融部门要针对家庭农场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并制定相应的贷款额度和期限,要对家庭农场贷款合理定价,适度减轻家庭农场发展中的融资成本负担。要进行家庭农场担保抵押和融资的创新,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家庭农场发放信用贷款。
2.突破土地融资的法律障碍
根据《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允许家庭农场通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的要求,将土地的使用和流转权纳入到抵押融资的范围。土地是家庭农场的重要资产,通过发展土地金融能够强化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为此,当地政府部门应通过加快农村土地产权确认,推动农地交易规范进行,规范农村土地产权价值评估标准,尽快将土地产权纳入到家庭农场融资的范畴。
(四)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关于促进土地流转市场机制的政策法规,为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权制定法律依据。其次,要建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利益激励机制,比如做好财政补贴,充分保障转出土地的农民的合法利益。最后,切实促进政策的贯彻执行。中央已明确规定,农民土地承包长期不变,但一些地方仍只从眼前利益出发,对农民承包经营土地过分干预,导致国家的政策失效。从这个角度说,制定政策只是一个方面,还应切实保障政策的执行。
(五)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首先,在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要通过高薪聘请、技术入股等方式,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发展。其次,要重点解决职工的住房、职称、小孩上学和就业问题,为职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解决人才在农村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要加大对于职工的培训力度,制定相应培训计划,并依据农业技术和管理的新思路、新动态不断补充修改培训内容,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政府也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建立人才市场,及时提供就业信息。通过促进高校毕业生对于家庭农场这种新型经营主体的了解,转变就业观念,从思想意识上认可农村、认可农场,从而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要建立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农贸市场与家庭农场相适应的配套设施。从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的购买、使用,到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再到农产品的储藏、运输、销售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将产前、产中的社会化服务内容都纳入其中,从而既能“规划生产,避免盲目”,又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保证销售,避免销路不畅的情况发生。另外,要制定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工作标准,给社会化服务单位和人员压力,提升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及时完善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力求与当地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古里镇“田娘农场”的实践为例,通过为农户提供统一的品种、机械化服务,制定生产标准,生产出高质量农产品,再通过较高价格进行农产品收购,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也能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实践,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最先建立起来的一批家庭农场的代表,古里镇的家庭农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制约家庭农场的难题逐渐显现,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完善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并注重效果,切实保障政策的落实。要通过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确保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通过推动高素质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农场的福利待遇,加强员工培训,为家庭农场提供智力支持。最后,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将这些具体的经验总结融合,为家庭农场的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