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兰/文
产业集群与企业个体协同发展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视角
■吴振兰/文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集中的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同时集聚了大量支撑性的厂商、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商及其他相关组织,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竞合群体,它是伴随着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组织。这一由大量类同企业及支撑网络空间聚集所形成的组织形态,不但强化了企业个体的竞争力,并通过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规模优势,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迅速成长壮大。作为中观经济现象的产业集群与微观的个体企业存在着协同提升与发展的现象。集群内不同企业主体之间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进行竞争与合作,每一个体都与其他个体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这些个体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作出“利己”行为,并与所处的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这一现象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和合作等行为非常相似。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伴随着组织生态理论和系统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国内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作为产业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开始于对企业生态学的研究,但起步较晚。例如,韩福荣、徐艳梅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企业个体生命周期及进化、企业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此后,学者将研究视角从企业生态学扩展到企业群落生态系统、产业群落、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等研究中。此外,还有郑如霞、梁嘉骅、许芳等学者都从企业演化、遗传、影响企业的生态因子等不同视角对企业生态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企业个体及其行为的生态学特性为研究产业生态系统奠定了微观基础,因为产业生态学是用来研究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和机理的一种方法。但总体来看,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针对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这一相互关系的深层机制尚未为我们所知。为此,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对二者协同的内在机理作一研究,通过理论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图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图
(一)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
在产业集群中,相互关联的企业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如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客户群,而在某些方面进行共谋合作,如研发合作,或相互竞争,如商战,企业间的这种竞合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间物质、资源流动所形成的类“捕食”关系,使产业集群中的各种企业、服务商等主体通过网络而联系起来,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形成一个类生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
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个体为了将自身企业利益达到最大化,会依据其所处的环境而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企业行为,同时,某一企业的趋利避害行为也构成了其他企业的环境变量,该企业的适应性行为将会对其他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反之亦然。个体之间的这种主动适应性行为在增强自身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同时,也造就了整个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整个产业集群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之中。该系统的核心就是这些具有主动性、适应性的企业主体,它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互动与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学习和积累经验,从而使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得以提升。产业集群中,不同企业作出适应性行为的能力不同,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各异,从而导致了不同企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能力。有些企业从产业集群中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领导企业,而有些则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产业集群个体类型的多样性出现,加剧了系统的复杂性程度。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概念应该以组织生态学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反映出产业集群的系统特性。本文从产业集群与企业个体的关系及主体间的适应性关系角度,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定义为:由众多相互适应、主动学习的嵌入性个体企业、从属企业以及支撑性服务机构与其所处环境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适应性系统。
(二)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特征
从系统角度而言,产业集群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性特征,同时,具有自身独特的生态特性。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开放性使产业集群获取了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能量,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向外输出。它随时都在与外部环境进行着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物流等介质的交流和传递。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与整个经济系统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2.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产业集群以及内部成员都存在着成长-发展-成熟-衰退-再发展的周期性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贯穿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始终,同时,受集群主体数量、规模、发展程度变化的影响,系统内部主体间的适应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动态调整。
3.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在集群中,企业间的交互作用和适应性关系使整体产业集群表现出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特征,这一特征是是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个体企业聚集。同一产业集群内部聚集了众多生产相似产品的个体企业,这些适应性的个体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产业集群形成了较大的、多主体的聚集体。
第二,个体企业自身以及相互之间发展非线性。由于在产业集群中所处的生态位以及发展的生态因子各异,各企业以及它的属性在发生变化时并非遵从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同时不同企业的发展也并非遵循相同的路径。
第三,多种流交换。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是一类开放系统,在企业个体与环境之间以及企业相互之间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与联系,这是作为适应主体的企业能够对环境的改变作出适应性调整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整个产业集群系统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第四,企业个体的多样性。受企业所处生态位差异的影响,每一企业的发展条件及可利用资源的能力都存在差异。同时,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所呈现出的非线性的特征,最终导致群内企业之间的差别呈现扩大化发展趋势。
表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特征对比分析表
(一)重叠的生态位关系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关系,反映着相互之间发生作用的条件和相互影响的程度,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占据着同一生态位,而相互之间竞争或分享共同的资源时,则它们之间的生态位存在着重叠。重叠的生态位关系既可能会引致物种之间为争夺食物而相互“厮杀”,能者生存,也可能促使不同物种相互“利用”而和谐相处。
在集群生态系统中,产业集群整体与企业个体由于集群环境、目标市场、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错关系,二者生态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叠。因此,产业集群与个体企业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对处于同一生态位的另一方产生影响,重叠的生态位关系是二者能够协同演化的重要条件。与自然生态系统中重叠生态位会产生物种之间竞争排斥的结果不同,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由于产业集群的主体不是“自利”的行为主体,产业集群与个体企业也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这导致重叠生态位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二者之间的竞争排斥,相反,二者会共生发展。
(二)共生的种间关系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共生现象,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回馈。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生态位的产业集群与个体企业同样具有互利的共生关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壮大都能够为对方提供有力的发展条件,在现代产业集群中,使二者已处于彼此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状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种间共生的无意识行为相比,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的产业集群与个体之间的互利共生更多地打上了人类有意识行为的烙印。处于同一集群内的不同企业个体之间会通过集体行动去共同维护产业集群的品牌形象,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参与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愈加紧密。产业集群与个体企业之间存在的这种共生关系,是二者协同演化的重要条件。
(三)互利的营养级关系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式的食物链关系,它描述了个体生命所需的能量,通过一系列捕食与被捕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的传递关系。通过食物链,个体生命获取自己所需的能量,同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食物网。而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同样存在着上下游之间的这一“类食物链”关系。生产者所需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的上下游产品关系和资源供给关系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传递,我们称这种将各种企业按其产品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为产业链。产业链描述了企业之间存在的类似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共生、伴生或寄生等依存关系。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还是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产业链,归根结底,描述的都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各种物种通过从其他物种身上汲取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营养,来维持自身机体的运转。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需要集群内部所有个体企业一致的行动和共同的维护,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这样,产业集群就构成一个营养级,而集群内的所有企业个体则构成下一个营养级,产业集群营养级从个体企业营养级汲取营养和能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的单向性不同,作为上层营养级的产业集群却能够为下层的个体企业营养级提供营养。产业集群的壮大有利于其内部个体企业的发展和市场影响力的建立。因此,产业集群营养级与个体企业品牌营养级是互利的,这是二者进行协同演化的重要条件。
本文综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从产业集群生态系统视角,研究了产业集群与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本文认为:产业集群与个体企业的协同发展是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环境下发生的,因此,对二者协同演化关系的研究必须置于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进行分析。二者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关系、种间关系和营养级关系是二者能够协同演化的重要内在机制。在这些机制的作用下,产业集群与个体企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二者共同发展的局面。本文从这一研究视角出发,不但使我们对产业集群与个体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更新的认识,而且对丰富与发展产业集群理论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从二者协同演化的条件、影响因素、路径、阶段性特征、方向等多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天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