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中国自古被称为“丝绸之国”。在古代,丝绸就是以桑蚕丝为主织造的纺织品。丝绸需要蚕丝,蚕丝需要蚕茧缫丝,蚕茧需要栽桑养蚕。关于“养蚕缫丝”的记载,流传最广的是黄帝的元妃嫘祖育蚕织绸,结束了人们以树叶兽皮为衣的历史。
据考古发现,1958年在浙江湖州出土的丝线、丝带和绢片,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的产物,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蚕”“桑”“丝”等象形字,可见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
最晚在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提花织机,丝绸的品种逐渐丰富,有绢、纱、绫、罗、绸、缎、绮、锦等。锦是古代丝织品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代表了当时丝绸工艺的最高水平,是丝绸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把蚕丝的优良质地和优美形态结合起来,让蚕丝不再仅仅是高贵华美的衣料,更是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艺术品。至今,很多带锦字的成语都美好动人,如前程似锦、锦上添花等等,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夙愿。
秦汉时,丝绸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新式织机应运而生,丝织物种类极大丰富。西汉蒙学识字读物《急就篇》记录了十多种丝织品的名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糸”旁的字有二百六十多个,涉及丝绸工艺、服饰、品种、织物色名等等,侧面说明了汉代丝绸业的发达与在民间的普及。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通往中东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即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后来,“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等相继兴起,组成四通八达的“丝路”,将亚洲、欧洲、非洲文明连接起来。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代丝绸织物中最重要的是织锦。唐诗宋词中,有很多诗词是以丝绸染织为主要内容的,白居易的《红线毯》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红线毯是宣州所产的一种高档丝织品,曾是朝廷贡品,制作工艺极其耗费人力物力。诗中描写了这种线毯的精美,同时谴责浪费那么多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必然致使许多人穿不上衣服。
南宋以后,江南地区丝绸生产占绝对优势。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被称为三大名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颇具盛名。浙江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作家冰心曾说:“在浙言商,首推丝绸。”此后,丝绸贸易愈加通达,中国的生丝与丝绸大量销往日本、欧洲和美洲,促进了世界各地蚕桑丝绸业的发展。
2013年,美国洛杉矶县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美国西海岸地区首次举办“丝绸之路”主题展。博物馆首席策展人说:“当我们提到丝绸之路的时候,更多想到的是丝绸。但是纸的发明,在世界范围内帮助传播了伊斯兰文化和提高了人们的读写能力,纸这一发明是源自中国。佛教,产生于印度,也顺着这条路北上传入中国,在这条路上人们的确是交易货物,然而更重要的是彼此思想的交流。”这段话说明“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文化交流效用,已远远超过了丝绸、纸张等本身的贸易价值。
时代在变,古老丝路也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期待——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新丝绸之路”的开辟,必将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布局提供崭新助力,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