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威,戚双洪,顾力君
依托“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推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
王继威,戚双洪,顾力君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访谈法等手段,在上海市徐汇区试点推行“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重点就“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对于推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推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要依托“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产生推动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经过一定的实践积累并形成较为广泛的人员基数,并得出结论:社区作为一个重要的青少年体育活动阵地,依托社区活动的开展带动青少年体育发展,从而推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存在可行性。
30分钟体育生活圈;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青少年体育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青少年体育在面对机遇的同时面临着挑战,在《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近年来,青少年体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青少年体育依然整体薄弱,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体育的氛围尚未形成,业余训练体系弱化、招生难、训练成材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由此可见,在今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中,青少年体质的增强与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将是两个同样重要的部分。上海市徐汇区依托“体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试点建立“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是其中一项举措,目的是希望通过政府主导、社区联动,引导青少年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从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带动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并最终通过这个平台发掘和培养优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徐汇区部分社区的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社会学、教育学、家庭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等相关文献书籍,并通过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网站检索和查阅相关期刊,以及部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
1.2.2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125份。其中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家长发放问卷58份,回收58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100%;对高安路第一小学小学二年级1班、2班的学生共计发放问卷67份,回收67分,其中有效问卷67份,有效率100%。
1.2.3 访谈法
一是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了解锻炼动机、目的等情况;二是对参加锻炼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访问,共计随访学生17名;三是走访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的专家,了解目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情况,并就徐汇区现有状况进行了专家咨询,获取专家建议。
1.2.4 逻辑归纳法
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对现阶段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并就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以及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后备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2.1 体育后备人才的定义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指为今后参加竞技体育活动,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事先进行训练的有竞技体育特长的人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狭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特指为今后参加竞技比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所有运动员;广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指为今后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训练和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运动员和教练员。本文所指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指为今后参加竞技比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所有运动员。
2.2 现有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4种,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式路径,主要是在普通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训练体系,主要由教育部门管理;第二种为苏联式路径,在体育院校内设立附属竞技体校,由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共同管理,采用“亦读亦训”的半专业式的训练体系,培养技巧类和难以市场化却易于夺金项目的运动员;第三种路径是以德国、澳大利亚为参照设计的社区单项体育俱乐部运动训练体系,由体育部门的单项运动协会和教育部门协商管理,在学校进行文化学习,在俱乐部进行运动训练;第四种是中国式路径,通过对举国体制的改良,从运动技术学校半专业进入运动技术学院专业化的训练体系,主要由体育部门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着转变,原有的培养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运动员长期脱离家庭和学校教育,文化水平及修养素质较低,这种“体教分离”模式存在的弊端也被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让体育回归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提出了“体教结合”共同培养运动员的模式。上海是较早推行“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省市之一,而上海市徐汇区的“体教结合”工作也一直走在上海的前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越来越认为“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3 “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阶段,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体育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青少年参与体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意识还相对缺乏。因此,开展青少年体育还离不开社会的引导与参与。为了进一步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2014年初,上海市徐汇区在上海市体育局提出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基础上,积极将这一概念与全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建设目标相结合,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优化来完善和打造“活力徐汇”特色,稳步构建体育发展环境,优化完善“设施共建、服务公用、资源共享”的体育服务体系,提出了“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概念。
所谓“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按照空间特性来说指的是让青少年们出门只需要30m in就能抵达运动场所。“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立的目标一是满足区域内广大青少年体育活动需求;二是以提供业余体育训练指导服务的方式,选拔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通过提升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便捷性与有效性,引导和带动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促使青少年体质普遍增强,从而发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2.4 徐汇区“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实施形式
建设“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应该是以基层社区为基本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体育资源和自然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求、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体质增强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就便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圈层结构体系。这一圈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目前,在这一概念的指引下,上海市徐汇区提出了青少年体育建立一个体系,增加一种模式的概念,开放一批场馆、开展一些培训,以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为平台,政府部门(主要是体育局、教育局、街道镇)为主导,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主体,专业志愿者团队为主力,体育项目服务、技能培训为主线,形成青少年体育生活化的氛围,帮助青少年提高参与体育的兴趣、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2.4.1 建立活动圈层、保障基础需求
“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其基础首先就是要保障青少年有可供活动的场地,按照“30分钟”的概念,首先要保障青少年以家或学校为起点,采用步行或公共交通的方式30 m in内有可供锻炼的体育场所。为此,上海市徐汇区体育局、教育局加强区域内学校场地的协调,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放体育场馆供青少年锻炼使用,截至目前,上海市徐汇区区域内13个街镇共有75所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占学校总数(81所)的92.6%。此外,还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个,其中国家级6个,百姓健身房5个,市民体质监测站11个,学生体质监测中心1个,社区体育指导站13个,市民健身步道13条,公共运动场23处(见表1)。
表1 上海市徐汇区区域内体育场地资源Table I Sports Facilities w ithin Xuhui District
从表1可以看出,上海市徐汇区区域内体育资源丰富,且基本均匀分布于13个街镇,因此基本能够满足青少年出门30分钟有活动场地,保障了基础需求。
2.4.2 依托专业优势,加强活动引导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还相对缺乏,体育的良好开展离不开活动的引导。上海市徐汇区区域内体育资源丰富,优秀教练员与专业体育教师数量较多,区域内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资源丰富,有着大批热心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志愿者人选。为此,上海市徐汇区体育局积极整合资源,探索以“2+2训练营”的建立,有效地整合多方资源。“2+2训练营”,即利用两天双休日加两个寒暑假,开办青少年体育训练营,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给予一定的引导。
在组织形式上,训练营由区体育局、教育局牵头,由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负责管理实施,由区域内专业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为主要师资力量,由高校志愿者团队为管理骨干,进行日常的考勤、辅助教学等。
2014年寒假期间,第一批“2+2训练营”试点开办。训练营由姚明的启蒙教练李章民领衔的优秀教练员工作室担任执教,采取公益收费的方式(10次课300元)在天平社区广泛招募。最终,首批共有来自社区的近20名学员参加,其中年纪最小的8岁,最大的14岁,多为没有篮球基础的孩子。就参与人数这一结果来看,与该社区青少年近2万人的数量及青少年体育需求不相符合。在接下来的双休日开营过程中,同样遭遇到了人少的尴尬。2014年暑假期间,“篮球训练营”再次开班,也只是吸引了来自周边学校的26名青少年参加培训。
3.1 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锻炼人群动机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青少年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其参加活动的行为一般由家长控制或受家长的影响较多,因此针对家长做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家长送孩子参加训练营的目的(多选)Table II Objects of the Parents for Sending Their Children to the Training Camps(Multiple Choice)
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家长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强身健体,其中有78.9%的家长是希望接受专业训练,76.3%的家长希望掌握一门运动技能,52.6%的家长是为了孩子玩耍娱乐、消磨时光,21.1%的家长表示只是为了孩子结交朋友,另有5.3%的家长选择了其他。在训练营开办的过程中,现场和参加训练营的学员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学生的参加动机普遍比较单纯,基本都是出于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兴趣,另外,也有学员表示是想掌握专业的篮球技能。
3.2 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其参与体育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青少年自身对于体育的期望、自我效能、兴趣动机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家长对于体育的认知,社会对于体育的认同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对于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动机的研究较少,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如何激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并使之形成其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广泛研究的课题。
3.2.1 个体内在因素
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青少年自身的个体因素对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尤为关键。个体内在因素其实包括自我期望和自身兴趣两个部分,自我期望是说其参与体育的动机大小与其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认同性,以及其对于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理解深浅有关。而青少年看待事物还处在表象的阶段,对于体育锻炼的认同与价值不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因此,其自我期望也不会太高;此外,就自身兴趣而言,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和电子产品占据了大部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青少年对于iPad等电子产品的迷恋使得他们不愿意走出家门进行体育锻炼。
3.2.2现阶段社会对于体育的观念及认同性
在青少年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影响起到了榜样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父母对于孩子的鼓励和支持能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和兴趣,从而使得他们更加愿意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变得更加积极,由此也可以减少看电视的机会;其次,父母的共同参与能够使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例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亲自参与组织活动,或者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经常性的带孩子到活动场所等,这些行为都能够有效的激发孩子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父母对于体育的认识是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加上目前高考是大部分渴望成才的孩子的必经之路,这就导致了很多家长即使自身对体育非常热爱,甚至是铁杆体育迷,但大部分家长还是不敢脱离高考这个“指挥棒”,认为体育活动是“不务正业”。
在加上,随着竞争的不断增强,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得补课热成了一种潮流,在这样的观念指挥下,和孩子一起驰骋体育场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在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上,很多家长和孩子会选择后者。在针对家长的问卷中,仅有5%的家长表示,如果孩子真的对体育有兴趣,且有一定的天赋条件可以让孩子参加体育训练,走职业化道路,另有95%的家长不愿意孩子今后从事体育训练。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目前青少年的校外活动情况,了解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本研究随机抽取了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课外兴趣班几乎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校外时间。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上课外兴趣班的经历,其中有21.1%的人参加1~2个兴趣班,59.2%的人参加3~4个兴趣班,14.5的人参加5~6个课外兴趣班,还有5.3%的人要参加6个以上的课外兴趣班。
本研究还调查了学生平时的课业情况,结果显示,每天功课耗时1 h以下的比例为0,1~2 h的为9.2%,2~3 h的为36.8%,3~4 h的为39.5%,有14.5%的学生需要耗时4 h以上才能完成当天的功课。由此可见,现阶段学生的繁重的课业压力及兴趣班挤压了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可能也是学生不再有精力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
3.2.3 缺乏专业的运作机构
在对参加“2+2训练营”的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走访调研和对社会机构体育培训情况的调研过程中我发现,虽然由于体育的观念及认同性以及现阶段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参加训练营的学生不是很多,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上一些青少年的体育项目培训却异常火爆,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培训班花样繁多。同样是开展篮球项目的,号称是中国最大规模的李秋萍篮球俱乐部在上海有近30个训练点,40多个训练场次场场爆满,这说明青少年的篮球培训不缺乏市场,简单分析社区“2+2训练营”与社会办专业篮球俱乐部的区别见表2。
表3 “2+2训练营”与社会办专业篮球俱乐部的比较TableⅢ Comparison between the“2 plus 2 Training Camp”and th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Clubs Running by Social Organizations
从表2可以看出,在师资上,“2+2训练营”与社会办专业篮球俱乐部两者不相上下,但后者增加了外教课程可供选择;从影响力来说,“2+2训练营”的组织者,姚明的启蒙教练李章民也是有着相当的影响力的;在培训收费上,因前者为政府运作,因此采用公益收费,每期10次300元,而后者16次却收费2000元,但尽管前者收费便宜很多,招生效果却不如后者,这可能与后者的活动内容丰富、定期举办邀请赛、以及后者本身具备二线队资质、达到要求可以晋级状元班等因素有关。此外,覆盖面广、方便青少年就近选择也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
在对“2+2训练营”进行对照分析后得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通过政府主导,社区运作的模式开展培训工作,其策划运作主要由学校或社区的非专业人员担任,缺乏市场运作的经验,存在活动策划不具有吸引力及招生宣传不到位的现象;二是社区运作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资质认定,活动组织也相对单一,缺乏延续性;三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社区办培训因考虑到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收费较为低廉,考虑到运营成本的问题,一般采用学生志愿者进行辅助教学与管理,在师资上很难有吸引力。
4.1 有利于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兴趣
青少年体育锻炼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其参与体育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兴趣对激发青少年体育行为起着内在的动力作用。“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青少年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通过不断的引导,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通过青少年体育的广泛参与,促进青少年体质的普遍提高,从而为进一步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提供选择的余地。
4.2 符合新形势下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的竞技体育培养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从青少年体校来看,青少年体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专业队培养后备人才,但是进入专业队的运动员只会是少数,大多数体校毕业生毕业后还要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或进入就业市场。由于体校的文化学习质量距离普通中学有一定差距,因此这些毕业生升学和就业都面临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体校学习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目前体校普遍存在招生困难的现象,体校的发展已经面临危机。其次,专业队的专业运动员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专业队运动员在退役后国家不再包分配,运动员要面临二次就业的问题。由于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低,除了其运动专长外没有其它专业特长,因此在退役后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也使得很多家长和青少年不看好专业运动员的职业。这一情况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体育后备人才人数逐渐萎缩的趋势。现在,虽然“体教结合”模式的不断深入,对于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但是人才萎缩现象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而通过“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使得更多的孩子不用很早离开原本的生活轨道就能够就近、就便的参加体育锻炼,既不影响学习,又可以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由此可见,社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失为一个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4.3 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体育项目的青少年人群,通过“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做大青少年体育人口的基数,一方面可以为进一步选拔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基础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青少年通过对体育的了解、参与,最终,有一部分人被选拔去从事专业的体育运动,而很大一部分人,将成长为对体育有着浓厚兴趣的忠实体育迷,成为体育产业最广大的消费者。
4.4 有利于调动学校的参与积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体育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已经是实现体育强国梦想的关键因素。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是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地加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另一方面却是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目前上海市的中小学校对于学生校内的体育不断地完善,但对于校外体育的开展却有不少的顾虑。通过对上海市徐汇区部分学校校长的走访,发现学校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非常支持,也希望学生在课外能够更多的参与体育锻炼,但如果由学校出面进行组织管理,却存在很多的顾虑,其中最主要问题就是安全及管理问题。而借助社区这一平台,通过建立“青少年30分钟生活圈”的形式,将学生的体育锻炼很大一部分分流在课后进行,由社区承担。一方面使得学校有更多的精力做好教学大纲规定部分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圈的建立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一部分,其主体是政府,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场地提供方,一旦发生问题,可以避免学校卷入不必要的纷争,解决了学校的后顾之忧,学校也就有了参与的积极性。
4.5 有利于体育资源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
我国目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 m2,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6和19m2。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过小,人们强烈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在调查中发现,青少年体育资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应该说,可供青少年活动的体育场地资源并不缺乏,而场地资源的利用率却并不高。目前,学校的体育场地虽对外敞开了大门,但使用人群仍以社区中老年人群为主,且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社区的体育资源也基本没有青少年人群的参与。而“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将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开展,充分的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组织和引导青少年进入场地进行锻炼,从而提高场地的利用率。
5.1 结论
5.1.1 “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一是以满足区域内广大青少年体育活动需求为目标,形成青少年体育生活化的氛围,帮助青少年提高参与体育的兴趣、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二是以提供业余体育训练指导服务的方式,选拔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5.1.2 徐汇区“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通过利用学校体育场地、社区体育场地等资源建立活动圈层,保障基础需求,以及依托专业优势,利用社区平台,开设“2+2训练营”。但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师资力量的局限等原因,目前的规模还非常有限,这也就导致了参与人群还不是很多。因此,就现阶段来看,要从中选拔出后备体育人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5.1.3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现阶段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青少年个体的内在因素及自身对于体育的兴趣、父母的影响、现阶段整个社会对于体育的观念及认同性、课业压力、缺乏专业运作机构等。
5.1.4 从理论上来说,依托“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推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它不仅可以提升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兴趣,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符合现阶段体育的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可以充分的调动学校对于开展青少年体育的积极性,更好、更充分的利用体育资源。
5.2 建议
5.2.1 将“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纳入区政府发展规划
“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作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一项内容,对青少年体育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若缺少政策的支持则很难有更加深入的推广,只有将其纳入地方政府规划,建立政府主导,体育、教育、卫生、财政、共青团等部门联合参与的制度,从政策保障、经费支持、评价激励、政策导向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内容,才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5.2.2 充分发挥社区体育俱乐部作用,加大推广力度
社区体育俱乐部作为社区体育开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我国正在发展中的一种新型的体育组织形式,是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产物。2004年,上海市本着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经过十年的发展,上海市的社区体育俱乐部无论是在制度建设上还是功能发挥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在归属上基本是政府行政主导,财政上过多的依赖政府的支持,人员配置上也更多的是政府的设置,这无形中阻碍了俱乐部自身的主动发展积极性。“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必须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进来。而社区体育俱乐部无疑是推广的最有效载体。建议在推广之初可采用公益性低收费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加入,待成熟后可根据日常运作成本进行合理收费。
5.2.3 优化公众环境,营造整体氛围
要引导和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兴趣,一方面要优化公众环境,通过硬件的建设、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公共体育场地的挖掘等渠道,先要让青少年有地可去;另一方面,要不断营造青少年参与体育的氛围,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联动模式,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的宣传力度,要着力强化政府职能,充分调动体育、教育部门以外的共青团、妇联,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全体青少年参与的氛围。
5.2.4 着力加强资源整合,吸引社会力量加入
“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社区体育俱乐部作为民办非企业机构,其参与青少年体育项目的运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非专业性也从根本上制约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因此,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的模式,探索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引入专业志愿者协助等方法,加强社区体育俱乐部的专业性。同时,可通过吸纳社会资金,依托社会力量加入的形式,增强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运作能力,从而更好的为青少年活动提供服务。
[1]董官清,鞠成军,廉俊颖.自由教育理念与职业体育价值观的互动与融合——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基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4):13-16.
[2]蒋玉跃,杨东亚,齐伟.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基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3(5):59-61.
[3]张朝阳.都市社区体育未来发展的研究——以广州市社区体育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126-128.
[4]张琼,倪明.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公共体育服务[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12):34-35.
[5]张晓红,徐汶.社区体育在城市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体育世界,2009(11):61-21.
[6]刘新兰.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因素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2):53-54,57.
[7]平杰.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47-50,66.
[8]董宏伟.家庭社会资本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及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4):33-37.
[9]潘前,陈伟霖,吴友凯.对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25-28.
[10]张红松,张锡庆.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6):36-38.
(责任编辑:杨圣韬)
Feasibility Study on Bringing up Sports Reserved Talent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30-M inute Sports Life Circle for the Youngsters"—Taking Xu HuiDistrict in Shanghaias An Example
WANG Jiwei,QIShuanghong,Gulijun
(Sports Bureau of Xu Hui District,Shanghai 200030,China)
By themethods of questionnaire,literature study and interview and based on the pilot implementation of setting up"30-minute sports life circle for the youngsters"in Xuhui District,the authorsmade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orts reserved talent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30-minute sports life circle for the youngsters".The result of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orts reserved talents based on the"30-m inute sports life circle for the youngsters"can only be realized by forming a perfect organizational system,accumulating experience in practice and attracting more youngster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communities p lay a pivotal role in organizing physical activities for the youngsters.In future,community activitiesmay help the sports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sters.This is a feasibleway for enhancing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reserved talents.
30-minute sports life circle;youngster;reserved talent;cultivation
G80-05
A
1006-1207(2015)04-0054-06
2015-03-10
2014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课题(TYSKYJ2014056)
王继威,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1徐汇区体育局上海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