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向东,杨 波,熊新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民医院,湖北 秭归 4436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属于多发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传统的手术治疗会使患者的腰椎管结构缺失,导致腰椎整体不稳定、椎管狭窄等情况,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1]。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小切口开窗术开始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它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本次研究引入小切口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男58例,女32例;年龄42~71岁,平均61.3岁;病程2个月~18年,平均5.2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开创手术治疗,取俯卧位、全身麻醉,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开窗术进行治疗,具体过程如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取俯卧位,接着进行全身麻醉。通过CT定位确定开窗点和手术切口的位置及大小,在患者的脊椎面切开3 cm左右的切口,将骶棘剥离至椎间盘突出位置,使突出部分和神经根充分显露,在CT引导下将椎间盘突出的部分与髓核取出,确保没有残留部分。在术中需要注意避开腰部神经和血管,以免其受到损伤,如果患者有多间隙的病变,可以使用双侧定点或多节点开窗术。修复椎体完成后,进行充分的减压和止血,并冲洗手术口,留置引流管,接着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实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1~2 d可以将引流管拔出[2]。
1.3 疗效判定:优:在术后随访时,患者完全康复,没有残余症状,日常生活恢复正常。良:术后近期随访时,患者完全康复,较长一段时间后,偶有腿痛、腰痛等症状但是对日常的生活没有较大影响。可:患者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残留有腰、腿疼和麻木等症状,对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差:患者术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且术后近期内复发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的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3.3%,而观察组为7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腰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是种多发性疾病,传统手术治疗后容易复发,尤其是遇到天气变化等情况。患者的椎间盘受到损伤出现退变或纤维环破裂,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组织向后外侧突出,压迫患者的脊神经、马尾神经,因此患者会有腰痛、坐骨神经痛、腰部运动障碍等症状[3]。而椎管狭窄是由于患者的椎管出现纤维性、骨性狭窄,也会压迫脊神经、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疼痛、麻木,以及间歇跛行等。近年来,微创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它比传统的手术疗效更明显,且带来的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使用小切口开窗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具有安全便捷、切口小、稳定性好的优势,它使腰椎结构保持完整性,而传统手术使腰椎结构缺失,患者在术后出现椎体前移等情况,不利于较好的康复,且容易复发。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小切口开窗术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在术后的随访过程中,疾病复发较少,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因此小切口开窗术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1] 岑怡彪,简旭华,陈武智,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有限开窗治疗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2,9(3):49.
[2] 沈宁江,陈 建,林明侠,等.三种不同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63.
[3] 黄家良,杨叶锋,梁树威,等.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腰间盘突出症小切口开窗术治疗的探讨[J].河北医学,2012,18(11):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