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古拙泥咕咕

2015-05-16 02:35申军伟
河南电力 2015年12期
关键词:浚县学海泥塑

_申军伟

一小团儿黄河泥巴,在手中揉几揉,捏几捏,不足3分钟时间,一只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泥鸟便捏好了。一位时尚美女接过刚刚捏好的泥鸟,轻启红唇对着泥鸟尾部的小孔轻轻一吹,便发出清脆的“咕咕”声,宛若鸟鸣。11月18日,浚县“泥玩宋”家的庭院里来了一群摄影爱好者,现场拍摄泥塑制作过程,欣赏这一传统民俗工艺。

提起“泥玩宋”,在浚县可谓大名鼎鼎。他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浚县泥塑艺术研究会会长,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2年被河南省文联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泥玩宋”真名宋学海,出身泥玩世家,自幼与黄河泥土打交道,从高祖宋明辉,至太祖宋河成、曾祖宋仕雁、祖父宋文彬、父亲宋清顺,世代从事泥塑制作。宋学海家传功底深厚,自小耳濡目染了这一民间艺术,在长辈们的口传身教下,他刻苦钻研,所捏制的泥人和十二生肖形神兼备、和谐自然,且仿之有声,似婉转鸟鸣,被人尊称为“泥玩宋”。

“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工艺品的俗称。”宋学海介绍道,浚县泥塑一般形体较小,因其尾部有两个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宋学海所在的家乡杨玘屯村,位于浚县大伾山下古黄河岸边的黎阳镇,是泥咕咕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造就和传承了“泥咕咕”这朵民间艺苑中的奇葩。

谈起泥塑制作的起源,还颇具传奇色彩。据《五帝本纪》记载: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迁都于帝丘(今濮阳),教人们创稼穑,知礼仪,驯养六畜,于是“动静之物,小大于神,日月所明,莫不砥属。”颛顼帝又在黄河岸边挖取胶泥,精心捏制出许多鸡猴马狗,以示六畜兴旺。人们争相模仿,捏制动物,放置家中,用以驱鬼辟邪,带来吉祥,久而久之,捏制泥狗泥马便成为一种民间技艺并流传下来。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时,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玘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玘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家,这门手艺便在当地流传下来。

浚县泥咕咕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类别,在历史上成为农耕环境下独特风格的文化载体,为民众阶层提供了宗教、情感、审美、娱乐等多方面的精神支撑。泥咕咕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造型生动、色彩神秘,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物、野兽、飞禽等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人物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动物造型则以老虎、狮子、大象和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的民间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有新作问世,十二生肖已成为浚县泥塑文化的代表作品。

浚县泥咕咕不仅成为浚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同时也成为乡土中国的鲜明文化符号之一。

其色彩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这样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质朴古拙,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美感顿生。

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形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墨汁、水粉颜料,用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

“浚县泥咕咕现在还是以小手工作坊生产为主。农闲时节,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制作边说笑,和泥、造型各司其职,技艺娴熟,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干后,再在自家的小土窑进行烧制。”宋学海说:“一到那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摆满了他们精心制作的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浚县杨玘屯村年产泥塑作品300多万件,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并被2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收藏。

泥塑涂绘工坊

猜你喜欢
浚县学海泥塑
浚县大平调演出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浚县
赞农民书画家张学海夫妇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朱建中
浚县
河南浚县隋代黎阳仓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