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王 丹 李建国 卫 凯
他是留守儿童口中和蔼可亲的老师,他是孤寡老人眼里孝顺体贴的晚辈,他是大家心中热爱公益的志愿者,而他却说:“我只是把公益当成了习惯。”11月19日,济源供电公司调度员茹笑天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上次你们给的棒棒糖,我不舍得吃,带回家给妹妹,她可开心了。”茹笑天拿着11月15日参加爱心捐赠活动的照片,回忆起照片里小女孩的话,脸上溢满笑容。照片上,小女孩捧着干净衣物笑容灿烂,茹笑天和志愿者们哈着热气擦去脸上的汗。
做志愿服务已经6年了,说起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的情景,茹笑天记忆犹新。2009年9月,在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大一的茹笑天抱着打发业余时间的心态,报名参加了河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举办的“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为刚上初一的小斌辅导数学。
“我永远无法忘记第一次走进孩子家的那一幕,拥挤的出租屋、老旧的锅碗瓢勺、上下铺的铁架床、一位在建筑工地工作的父亲、一位在医院做保洁的母亲、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茹笑天叙述着,不觉皱起了眉头。“从那时起,我开始意识到需要帮助的人不仅在偏远山区、地震灾区,不仅在屏幕上、书本里,还在我们身边。”
每个周末,茹笑天早早起床,换乘3趟公交车,穿越大半个郑州来到小斌家为他补习功课。哥儿俩讲习题,谈人生……一年下来,小斌的成绩由班里的53名上升到13名,这不仅令小斌和家人喜出望外,也让茹笑天收获了内心的充实,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其实我特别像小孩儿,一点点小事就会满足,公益让我体会到帮助别人后内心的充实与满足。”27岁的茹笑天,浓眉大眼,话语轻柔,“遇见公益,是我的幸运,我要把这份幸运传递下去。”他温柔地笑着,喃喃道。
2011年7月大学毕业后,茹笑天回到家乡济源成为了一名电网调度员,工作之余,他继续为公益贡献着力量。得知当时济源还没有专门的民间公益组织,茹笑天就和几个爱心人士一起搜集资料、商讨方案,创立了济源市首家公益性质的民间组织——济源在线义工协会,方便大家发布信息,开展公益活动。
2011年7月11日,他和十几名志愿者穿着带有“在线义工”标志的服装,为济源市区主干道上的清洁工人送绿豆汤。自此,“在线义工”在愚公之乡正式亮相。“看着大家喝到绿豆汤,心里特舒服。”茹笑天回忆道。
随后,“在线义工协会”提出了“我的城市,因我改变”的口号,陆续组织“清理城市小广告”“帮环卫工人扫垃圾”等公益活动,并与济源市妇女联合会、济源市红十字协会、济源市慈善救助机构等单位联合举办慈善晚会,定向资助贫困小学生,等等。公益活动开展范围涵盖扶贫济困、助学助残、文明劝导、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茹笑天的公益梦也越做越大。
“最多的时候,协会有13个QQ群,6500人,下设11个分点,经常参加活动的就有800人。”茹笑天介绍。2011年,“在线义工协会”挂靠到济源市志愿者协会,更名为“济源市志愿者协会在线义工分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协会相继举办了“暖冬行动”“树儿计划”等系列活动,成立了3个爱心书屋,为青海、四川等地捐赠衣物超过15吨。
“帮助别人,我很满足;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帮助别人,我很幸福。”说到做公益的感受,茹笑天这样告诉笔者。
“叔叔,你上次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我和班里同学好几周都还在讨论。”这是茹笑天发起“微心愿”活动后,一个小男孩对他说的话。“有时我们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就是难以实现的愿望。”300多次的志愿服务让茹笑天开始思考做公益真正的意义,也让他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公益。
“以前碰到志愿者把捐赠的衣服分号归纳,消毒清洗干净后再给我们。我就觉得真正的公益应该是帮在难处,救在急处,助在困处。”茹笑天说,“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志愿者随手将别人没扔进垃圾桶的废纸捡起来又扔了进去,我才意识到公益更应该是一种文明的生活习惯。”
“总是有人问我怎么参加公益活动?我想资助学生,怎么行动?还有很多人会为参加不了活动感到遗憾。其实公益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深,它就在你身边,例如善待老人、孝顺父母、文明礼让等生活中的小事,只要做好,就是在做公益。”说到如何让公益成为习惯,茹笑天滔滔不绝。
与公益结缘的6年里,茹笑天获得过“济源市首届志愿服务市长奖”,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学习雷锋十大标兵”,连续两年获得“济源市优秀志愿者”,成为该市最年轻的“创建文明城市先进个人”。他似乎也已经习惯从公益活动中获取生活的正能量,习惯做更多公益的事,感染更多的人。
“对我来说,志愿服务是一段美好的旅程,在旅行中我并非只是欣赏‘风景’,而是充满汗水和欢笑,收获满满的感动,所以我没有理由停下脚步。”11月11日,茹笑天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我与志愿服务的故事》一文中如是说。
茹笑天(中)和志愿者一起募捐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