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龙镇田坝心小组双语和谐调查研究①

2015-05-16 06:47刘丽媛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壮语壮族双语

刘丽媛 张 洁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语言文字]

都龙镇田坝心小组双语和谐调查研究①

刘丽媛 张 洁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田坝心小组;民族语言;语言和谐

田坝心小组是一个壮、傣杂居村寨,人口以壮族居多。但整个小组却是属于双语和谐型村寨,各民族的语言和谐共处,既不互相排斥,也不发生冲突,不同语言在使用中各就各位,协调有序。究其成因,既有国家民族语文方针政策的保障,也有民族关系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大杂居的地理环境,还有现代化建设对语言和谐的促进。

田坝心村是一个壮族和傣族杂居的寨子,从行政区划上看,它是一个村民小组,隶属于马关县都龙镇金竹山村委会。根据调查,田坝心小组6岁以上(含6岁)具有语言能力的村民374人。其中,壮族258人,傣族83人,汉族27人,苗族4人,瑶族2人。通过调查发现,所有村民都能够熟练兼用汉语,非壮族村民基本能够熟练兼用壮语,语言和谐度高。

一、田坝心村双语现状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田坝心村双语现状:兼用语使用人口比例;兼用语使用场合;兼用语语言态度;兼用语代际使用;语言选用情况。

兼用语使用人口比例 壮族在田坝心村这一区域范围内属于强势民族,通过统计这个村的户口信息,发现壮族村民兼用汉语已达到“全民稳定使用汉语型”的程度。在258人中,有248人的汉语水平为“熟练”,占总数的96.2﹪;有10人的汉语水平为“一般”,占总数的3.8﹪;没有人的汉语水平为“不懂”(见表1)。也就是说,整个田坝心村的所有壮族村民都能够使用汉语与非壮语人交流。另外,田坝心村除壮族村民外,还有一部分傣族及汉族以及极少数的苗族和瑶族,共计人数116人。在非壮族村民中,傣族的比重较大,共计83人,占总数的71.5﹪;汉族人数为27人,占总数的23.2﹪;苗族、瑶族加起来共6人,占总数的5.3﹪。通过统计,田坝心村的非壮族村民中,有113人的汉语水平为“熟练”,占总数的97.4﹪;仅有三人的汉语水平为“一般”,占2.6﹪;没有人的汉语水平为“不懂”(见表2)。所有的非壮族都能够使用汉语交流。

兼用语的使用场合 田坝心村是一个以壮族为多数的村寨,村民在村寨内部及家庭一般使用壮语交流。在公共场合(学校、医院、集市、村委会、政府部门等),壮族村民通常使用兼用语与外族人交流。我们对不同年龄段的12位壮族村民进行了“语言使用场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公共场合,所有的壮族村民均使用汉语方言。在大众传媒(广播、报刊、影视、网络媒体)方面,兼用语的使用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出现一些差异:壮族被访问者在“广播”及“报刊”这两个媒介上均选择了普通话;而在“影视”这一栏,30岁以下的壮族村民选择普通话,而30岁以上的村民选择了壮语与汉语。他们说,现在家里仍有一些壮语光碟,但只有40岁以上的人看,40岁以下的人都不太感兴趣。在网络通信(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方面,只有35岁及以下年龄段者使用,他们的选择是汉语方言及普通话。

此外,我们对非壮族村民进行了4份400词测试以及6份“语言使用场合”的问卷。结果显示:非壮族村民在家庭内部使用母语交流,但是在家庭内部的母语使用上也出现了代际差异。例如,我们采访了两位傣族的40岁以上的村民,他们表示自己的孩子现在在家庭内部也会使用壮语和家长交流,其傣语水平只是“一般”。而在村寨内部,所有非壮族村民都用壮语交流。在公共场合,非壮族村民与壮族一样,使用汉语方言与人交流。而在大众传媒与网络通信上,结果也与壮族的兼用语使用情况一样。

兼用语的语言态度 在对不同年龄段的12位壮族人进行兼用语态度的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哪种语言最有用”时,结果随着年龄段呈现差异。有6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壮族人选择“普通话”,有3位年龄在60岁以上的壮族人选择了“母语”,有一位壮族人选择了“汉语方言”,两位年龄在40~59岁的壮族人表示“都有用”。显然,年长者认为母语对自己与人交流更有帮助,而年轻人认为母语与兼用语都很重要。当被问到“如果有汉壮双语学校,是否愿意送孩子就读”时,所有的壮族村民都选择了“愿意”。在问到“喜欢看汉语节目、听汉语歌曲吗?”时,所有年龄段的壮族村民均选择了“很喜欢”。这也反映了他们对汉文化的高度理解与接受。

此外,我们还对田坝心村8位不同年龄段的非壮族村民进行了双语态度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6位傣族、1位汉族、1位苗族。当被问到“觉得哪种语言最亲切”时,有7位村民选择了“母语”,由此可以看出非壮族村民虽然兼用壮语和汉语的比例很高,但可能只是为了交流方便,是一种功利需求,并不是觉得壮语和汉语亲切。当被问到“希望孩子掌握哪种语言”时,年轻父母会选择“普通话、方言、母语”,而年长者的选择为“母语、方言、普通话”,再追问原因时,年轻父母说普通话是通用语,能够与更多人交流;年长父母表示母语是民族的东西,要先掌握,再学别的语言也不迟。

兼用语的代际使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6~19岁这个年龄段的壮族人,有2位村民汉语水平为“一般”。经询问发现2人都为刚入学儿童,1位7岁,另1位8岁。在20~39岁这个年龄段的壮族人的汉语水平都为“熟练”;在40~59岁以及6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有8位壮族村民汉语水平为“一般”,8人均为文盲(见表1)。非壮族村民中汉语水平为“一般”的有3人,其余均为“熟练”。统计后发现,这3位汉语水平为“一般”的村民均为傣族,有1位年龄为6岁,还没有上小学,父母均为傣族,在家庭内部讲傣语,另外2位均为文盲,1位57岁,1位60岁(见表2)。

由此来看,田坝心村兼用汉语属于“全民稳定兼用汉语型”,不同年龄段人员兼用汉语的能力没有出现明显的代际差异,但其使用能力与受教育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电压补偿器与测试转接盒相配合,将晶体管的VCC,VBB,VRB,VRC反馈至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该采集系统与电源之间采用通信方式相连接,通过对电源电压的采集、回读、控制和反馈,调节外部电源电压,以补偿由长线传输引起的电压损耗。

表1 田坝心村不同年龄段壮族汉语使用情况

表2 田坝心村不同年龄段非壮族汉语使用情况

田坝心村非壮族村民兼用壮语的水平也很高,在116人中,有1位不会壮语,7位的壮语水平为“一般”外,其余都是“熟练”等级。这7位“一般”等级的村民中,有2位小学生,1位8岁,1位9岁;有3位年龄段在20~39岁,都是汉族;有2位年龄段在40~59岁,分别为苗族和傣族(见表3)。

表3 田坝心村不同年龄段非壮族壮语使用情况

语言选用情况 针对村民在不同场合的语言选用,我们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壮族村民在家庭内部选用壮语;在村寨内无论遇到本族人还是非本族人都选用壮语,因为田坝心的非壮族村民能够兼用壮语;除非在公共场合遇到本族人,否则壮族村民在公共场合基本选用汉语方言;在节日期间会选择壮语,因为这样更能突显自己的民族特征。在学校方面,壮族学生在课堂上选用普通话,课后遇到其他民族的人选择方言交流,如遇壮族则用壮语交流。非壮族村民在家庭内部的语言选用上出现了代际差异,例如傣族青年王仕斌,他在家庭内部对不同辈分选用不同语言:与祖辈交流用傣语,与父辈交流则傣、壮兼用,与同辈交流则选择壮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田坝心的傣族年轻人的壮语水平高于傣语水平;在村寨,非壮族村民遇到本族人或非本族人都是选用壮语;在公共场合,非壮族村民基本选用汉语方言与人交流;在节日期间,非壮族选用壮语;学校方面,非壮族选用语言的情况与壮族相同。

二、田坝心村双语和谐情况

田坝心村除了壮族、傣族之外,还有少量其他民族。语言和谐不仅仅只限于壮族和傣族之间,还包括苗、瑶、汉与壮、傣的语言和谐。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不同语言和谐共处,不互相排斥,也不发生冲突。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对多位村民及村组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民族不分大小,不分你我,一律平等。采访田坝心村下组组长梅国兵时,我们问到,“在这样一个壮族占多数的村寨里,傣族村民会觉得自己处于弱势地位吗?”他的回答是这样的:在我们的思想里,从没有什么壮傣之分,我们世代生活在一起,早已经不分你我。壮族虽然比我们人多,但是他们也很尊重我们,就像我们尊重他们一样。又问“那您觉得非壮族兼用壮语是不是因为壮语是强势语言呢?”他答道:“村子里讲壮语的人多,为了交流方便,其他民族就会学习一些壮语,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并不是我们被迫的,学习壮语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谐共处”。正如这位组长所说,田坝心村的非壮族兼用壮语,壮族与非壮族都兼用汉语,形成了双语、多语的并用共处、和谐互补,满足了不同民族的村民的语言交际需要。

第二,不同语言在使用中各就各位,协调有序。不同的语言功能有差异,存在强弱之分。汉语是国家的通用语,使用人口多,是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只在大小不同的局部地区使用,是弱势语言。而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又由于其自身条件的不同,社会条件的不同,语言功能存在强弱之分,构成强弱关系。田坝心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

首先,汉语作为强势语言,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沟通时的必备语言,所以田坝心村的村民全民稳定兼用汉语,这样当他们出了家庭或村寨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与外界交流。

其次,壮族人口在田坝心村内部占70﹪以上,壮语属于区域内部的强势语言,相对于汉语而言,则属于亚强势语言。在田坝心村这一区域内,使用弱势语言的村民为了与亚强势语言的村民更好交流,兼用亚强势语言,也就是非壮族兼用壮语。这些功能强弱不同的语言,在使用中各就其位,什么场合使用汉语、什么场合使用壮语、什么场合使用本族语,都是协调有序、互补共存的。

调查组针对田坝心村双语和谐情况制定了量化表,具体数据如表4:

表4 田坝心村双语和谐量化表

从上表得出,田坝心村双语和谐总分为89.2分,和谐度等级为一级,属于双语和谐型村寨,不存在语言不和谐的现象。

三、田坝心村双语和谐的成因

田坝心村的不同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和谐共处、互相补充,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的民族语文方针政策是双语和谐的基本保障。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民族语文工作,核心思想是强调语言平等和语言的自由使用,“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自由”是我国政府对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一贯坚持的立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一起构成了我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库,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语言状况和语言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不仅实行语言平等政策,还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语言实行特殊照顾的政策,对弱势语言给予照顾。

国家的语文政策在田坝心村这个小的区域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村民们能够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语言,而不会受到别人的阻拦和干涉。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兼用语言,协调个人的语言生活:壮族使用自己的母语;非壮族在村寨兼用壮语,在家庭内部使用母语或壮语;壮族、非壮族在公共场合兼用汉语,满足不同的交流需要,形成了一片和谐的语言景象,更加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

第二,民族关系的和谐是双语和谐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民族意识、民族感情密切相关。民族关系和谐,语言一定和谐;民族关系不和谐,语言关系一定不会有和谐。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双语和谐的重要因素。

田坝心村的民族关系的和谐体现在不同民族的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及族际婚姻的日益增多上。我们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询问了很多村民对村里其他民族的态度,大家都表示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大家生活在一起要团结,要像一家人一样。村民的户口信息中,有很多壮傣、壮汉的通婚家庭。村民认为现代社会发展了,族际婚姻也更加开放了,村民们不再认为与别族通婚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民族关系的和谐还体现在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上。田坝心村的村民受汉文化影响,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及宗教节日、婚丧礼俗等方面已与汉族趋同。汉族村民由于长期与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也受到了不少民族文化的影响,汉族办丧事时也会请巫师。

壮族在农历六月初一会过一个盛大的节日——“过小年”,我们在采访傣族村民时得知村里的非壮族也会跟着一起过这个节日,大家会做很多丰盛的菜肴,在一起喝酒庆祝。村内有不少非壮族的老人还会穿壮族的服装,裹壮族的包头。我们采访村长梅国兵时他谈到,村里人除了过一些少数民族自己的节日外,还会过汉族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且村民认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接纳。

友好的民族关系带来了和谐的语言关系,而长期兼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接纳其他民族文化,又会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二者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大杂居的分布格局是双语和谐的地理条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在地理分布上以“大杂居——小聚居”为特点,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地方,这样的分布格局给了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语言作为最重要的工具发挥着巨大作用。人们在交往中发现除了会本民族语外,还应该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吸收不同民族的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更好地发展自身。田坝心村世代杂居在一起的壮族与非壮族基于这样的心理,为了在生产生活中更好地交流与相处,语言兼用并和谐相融也就成了必然,如傣族为了能跟人数更多的壮族更好地相处,主动兼用壮语,而壮傣为了能与外界的其他民族交流,主动兼用汉语,形成了一个多语和谐的景象。

第四,现代化建设促进了双语和谐的发展。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更快地发展经济与文化,各民族需要通力合作,团结起来,建设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不和谐的因素都会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都不被人们接受。所以,人们会自觉地搞好民族和谐和语言和谐,不断发展。

在采访田坝心村村民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语言和谐的重要性的认识,也被他们建立的和谐的生活景象所感动,他们都很珍惜和谐稳定的生活,民族的团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能够促进双语和谐的发展。

四、结 语

双语和谐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田坝心村的双语和谐现状是当前我国民族政策与语言政策作用下的结果,我国制定的高度包容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与发展,民族团结亦促进国家的发展。

[1]戴庆厦.耿马县景颇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2.

[2]戴庆厦.论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国情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

[3]戴庆厦.“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思考[J].民族翻译,2014(1):12.

[4]戴庆厦.云南德宏州景颇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0.

[5]蒋颖.论语言接触与语言和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6-63.

[6]罗骥,余金枝.语言和谐论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6.

An Investigation of Language Harmony in the Bilingual Village of Tianbaxin Group in Dulong Town

LIU Liyuan ZHANG Ji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

Tianbaxin group;ethnic language;language harmony

Tianbaxin group is a mixed village of Zhuang and Dai ethnic people with the former in the majority.But as a whole the bilingual village is harmonious,each language performing its function in great coordination with the other one without causing conflict.The credit goes to the safeguard provided by National Policies of Ethnic Languages,the social harmonious context in a geographical region inhabited by different ethnic peoples,and the promoting force for language harmony behind modernization.

H2[<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

A [文章编号]1009-9506(2015)06-0065-06

2015年4月12日

刘丽媛,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国家语委十二五规划项目“民族语文活态保护与双语和谐乡村(社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WT125-67)系列成果之一。感谢导师戴庆厦教授的悉心指导。

猜你喜欢
壮语壮族双语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从江壮语语音特点及其内部差异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壮医常见病症名称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