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茜
摘 要:本文从陈染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小说入手,探究作品中的孤独精神,着重从孤独的自我体认、陌生化的审美距离、孤独中的成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考察陈染的孤独精神之旅,了解女性意识的递嬗和特征,窥探当代青年知识女性灵魂的真实跃动。
关键词:陈染;孤独精神;陌生化
陈染在中国的当代小说家里,大约算得颇特异的一个。的确,陈染的作品,是脱离了某些文学的框架的。陈染的作品是不容易划分的,就像她的一篇小说名字《站在无人的风口》。在文坛上,陈染也是站在了一个无人作伴的境地。“孤独”的精神贯穿于陈染笔下所有人物身上,由于童年的影响、沉闷压抑的家庭关系导致陈染的心灵深受孤独的浸染。小说中尤其是女性形象无一不带有忧郁的孤独情怀。
一、孤独的自我体认
孤独其实是一种自我体认,它通过对外界的拒绝和拍拆,凸显出来的是自我在世间的存在。陈染短篇小说中女主人虽然年龄、地位、职业方面相差巨大,可是在共同的命运作用下,无一不经历了孤独的旅程。这些女性身体孱弱,面色苍白,且具有些许的神经质,与健康人的常态不同。《纸片儿》中的纸片儿体态单薄,脸颊如同奶液一般苍白,《时光与牢笼》中的水水纤弱文雅,温柔婉媚,但是内心无比沧桑。这些女性敏感、孤傲、忧伤,对现实生活充满了厌倦,喜欢独处,内心世界常常纠结不已,以致在社会中不与任何阶层、人群进行沟通交流,成为了孤独的个体。
《秃头女走不出来的九月》以“此刻时间: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夜。此刻地点:P城家中双人床上独自一人”作为开头,仿佛孤独劈头盖脸地砸过来一般。“我”曾像渴望空气一样渴望真正的爱情,但现实的遭遇却让“我”深陷一段错误的感情,爱上莫根,孤立无援。在不断追求与不断失望中,“我”渐渐变老地变老。爱情的叛离,最终将“我”推入无尽的孤独深渊。《梦回》中的“我”为了摆脱孤独,建立某种安宁的关系,“我”委身于无爱的婚姻,委身于讨好周围世俗的同事。因为平庸、琐碎、毫无激情的婚姻,“我”彻底丧失了对爱情的信仰,“我”的心灵向生活所做的妥协没有获得丝毫回报,我被迫囚于一板一眼的人生,连梦都很少做。耽于内心生活的“我”决心放逐自我的精神和思想,寻找自己梦境中的细肠子胡同,摆脱麻木、虚假的生活。然而这一切恍若一场梦境。等“我”醒来,接着像以前的每一天一样,周围依然是小石的聒噪,她仍然陷入孤独之境,甚至感到一种绝望。
二、陌生化的审美距离
所谓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主张。海德格尔说:语言是“是”的家,语言是“是”自身既澄明又隐蔽着的到来。于是乎,追寻“是”的真理的终极价值落在了以孤独为舞的人生思考者身上了。从小说形式来看,陈染作品中与读者审美距离较远,作者和读者之间相隔着无法填补的沟壑。读者在接受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写作手法的独特而无法完全置身于小说光怪陆离的氛围。在一点上,陈染较为成功地分割了作品中的“我”与讲述者的“我”以及阅读文本的接受者“我”,这些“我”都成为独孤而又无法体认的个体。陈染作品书写形式的陌生化,尤以作品中各种语言表现形式的特殊和新奇,使得语言文字本身表达的孤独存在更加强烈。因为陌生所以产生审美距离,因而加深了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陈染笔下的人物并没有强大的力量,她们不愿意去对抗这个世界,因此选择了逃跑和离开。逃跑在陈染小说中是一个无力却有效的姿态,每个人最大的本领便是逃跑,并且将这个本事发扬开去。逃跑中的主人公让读者体会到她们的努力与世界间的障碍。
《时光与牢笼》中诞生的水水是一个敏感又叛逆的女性, 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饱含着混乱而丰富的内容,脸上是一层无法遮掩的无处释放、飘零无依的茫然。水水思想独立,自我意识强,在现实庞大的社会准则的制约下,她无时无刻都感到压抑、窒息,不断地被周围的环境所排斥。“水水与亲人”、“ 水水与工作”、“ 水水与丈夫”、“水水与世界”……都处于疏离对立的关系之中。因此“水水总是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仿佛是躲进一个自制的城堡。”在她的生命体验里,死亡是最果敢的方式,并且得到灵魂的重生。每当黑夜来临,水水觉得自己是刽子手,不断放纵黑暗压榨自己。自始至终,她无法摆脱孤独。在不断奔波的文字工作中摆脱不了,进而又投身报社的文字工作,却放任自己成为衡量文稿数量的小对勾。水水在外婆的死亡中感受到自身的独孤,在与第四个丈夫的懦弱与性爱的不满足孤独地游走,在文字工作的死板中更加独孤,因此,水水的笑、目光、早晨都不再年轻。水水与世界,与人的关系都更加陌生化,由孤独产生的审美距离,分割了世界和人。水水变成了孤独个体,在陌生的世界里穿梭、逃离、告别。
三、孤独中的成长
从小说内容来看,小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内心的挖掘、探索。无论是《时光与牢笼》里的水水,还是《时间不逝,圆圈不圆》里的维伊;无论是《纸片儿》里的纸片儿,还是《离异的人》里的林芷,这些主人公迷失在现代社会的冷漠,看不到未来,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即使是与最亲密的人相伴,也感到无助和孤独。
至于陈染本人,少年时的她是孤独的:“整个中学时代我都是在这种孤独的自我追求中度过。”长大后的她依然是孤独的,这主要表现在她婚姻生活的不幸和自身性格的影响:“拥有一间如伍尔夫所说的‘自己的屋子……拥有一些不被别人注意的妨碍的自由”正如叔本华所说,孤独是卓越心灵的命运。陈染是孤独的,孤独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每个人的一生都免不了遭受孤独的侵袭,在孤独中撑起人生。陈染的作品中诞生了一个庞大的孤独者家族,其中的每个生命个体不仅孤独而且自我封闭。这种孤独来源于个体生命对复杂的现实世界的真切体味,源于女性生存现状的忧虑和痛苦。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内心世界都无法满足困惑的个体,她只有孤独地逃离世俗的喧嚣、卑劣和丑恶,退守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纵观陈染的创作历程,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操守,不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她从未妥协与屈服。小说中柔弱且灵秀的女性最终走向孤独,选择死亡不是逃避和软弱,而是拒绝被现实社会异化做出的坚韧决绝的姿态。
参考文献:
[1]高倩.陈染研究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1.
[2]戴锦华.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J].当代作家评论,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