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雪
摘要:不同时代背景下,档案真实性具有不同的内涵,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本文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末的档案真实性、信息技术时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记忆理念下的档案真实性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论述,提出在考察档案真实性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思考的一些问题,希望学者和档案工作者不要囿于某种情况档案的真实性问题,而是结合文物、遗迹等其他形象化物体来追溯历史,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
关键词:档案档案的真实性记忆
Abstract: The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in different ages has different meanings, as well as faces differ? ent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in the late 1990s, the authenticity of elec? tronic record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e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influenced by the archival memory theory,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And there are some ques? tions needed to be thinking about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vestigating the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It is not wise for archivists to be constrained by some confu? sions of authenticity about records, but to trace histo? ry by recognizing other cultural heritages such as rel? ics and monuments.
Keywords: Archives; Authenticity of archives; Memory
古有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在《州县请立志科议》中这样描述过档案:“州县有荒陋无稽之志,而无荒陋无稽之令史案牍。”现有诸如“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档案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等语句。然而随着“信息”、“知识”、“电子文件”、“记忆”等时代性名字来势汹汹地涌入档案领域,学者不得不重新思考档案的真实性。档案真的是“没有掺过水的史料吗?”还是说它是“权力者的记忆?”
一、20世纪90年代末档案真实性及其挑战
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各个领域都进行着改革、创新,档案界也开始作出一系列部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同时,计算机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处理、应用的程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档案学者开始重新对档案的概念、属性、管理方式进行思考。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档案的真实性是档案产生方式、记录内容和还原历史等多种真实性的统一”[1]开始受到诸多学者的质疑。在档案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档案真实性的“弱化”现象,不断挑战着档案作为真实性、原始性记录的权威。例如,“大跃进”时期有关粮食、钢铁的记录,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有些档案则完全是由某些人有目的或被迫地蓄意歪曲、伪造事实,甚至在已经形成的档案上进行篡改。这种现象引发了档案学界对档案真实性激烈的探讨。一种观点认为“真实的档案是从其形成过程加以判断的,档案内容的不真实不等于不是真实的档案”[2],另一种观点认为档案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档案原件本身,也就是档案的形成过程是真实的;二是档案包含的信息内容也是真实可靠的,即档案记载的内容信息与客观历史事实是一致的。档案内容上的真实性到底是否会影响到档案的真实性?在这个问题上,学者并没有达成一致,但是总体而言,大部分人同意以下观点:
(一)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可能每份档案都是真实的
有的是因为某种政治目的或者是迎合某种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记录形成的档案,像为了响应“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号召,对粮食产量的夸大记录;有的是因为以讹传讹,根据误听或传说形成的信息记录,岳飞母亲在其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典故想必妇孺皆知,但是据考证,事实上,岳飞的母亲根本不识字,而且“刺字”又叫“刺青”,在古代是犯人在被发配之前由典吏执行的一种有侮辱性的刑罚。但是后人记录该典故的文章著作不在少数,流传至今;有的则是由于记录者本人的理解、认知能力不足,对某些现象记录不完整或不准确,而我们对记录者所记录信息的理解也不可能是完全准确且全面的;档案的真实性还会受到一些不确定的、意外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后人的篡改、字迹的模糊、文字的纰漏、档案载体的损毁等造成信息不全。如此,就留下干扰者或者环境影响的痕迹,形成所谓的“伪造档案”或失真档案。
(二)内容失真的档案仍然是有用的,仍然需要归档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伪造、失真档案的有用性和价值的认识有很大不同,但基本确定了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扮演着“物证”的角色。史学界在对照了雍正“加工”过的《朱批谕旨》、《上谕内阁》等档案与故宫中幸存的原件之后,发现雍正有喜欢涂改档案、伪造档案的毛病。失真的档案,伪造的档案也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因为主观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档案不真实现象毕竟保留了记录者和干扰者的真迹或痕迹,反映了伪造的事实和造假者的行为和意图。虽然留下虚假的表面现象,但这种虚假并不是仅仅起着证明这份档案是“虚假档案”的作用,它能帮助我们追溯、探寻历史的真相。所谓“历史的真迹并不恒等于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可能内涵于历史的真迹之中,也可能隐藏在历史的真迹之后,甚至游离于历史的真迹之外。”[3]那么这些档案仍然要归档。黄勋拔认为:“考证出来确实存在伪造、篡改现象的文件,只要具有参考价值都应该妥善处理,而不能随意丢弃或放任之。同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不完整、不准确、伪造的档案进行注释、补充,以便后来的利用者参考。”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也有的学者提出了“档案的真实性,是指在档案形成过程真实的前提下,归档后的档案与归档前的文件在形制与内容上完全一致”,[4]该观点强调了档案形成过程的真实性和归档过程中保持文件材料的原始性,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但是这一观点并不适合目前大量出现的电子文件。
二、信息技术时代电子文件真实性及其挑战
20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文件给档案界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一方面,档案管理实践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将大量档案工作者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救出来;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特殊性不断挑战着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的易变性、可操作性体现在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中对电子文件进行修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迹。电子文件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也使得档案文件不再具有固定的存储载体,不断地迁移、流转也会造成电子文件信息内容的变动甚至丢失。由于电子文件的签署技术还不成熟,许多在纸质文件上需要完成的签署任务在电子文件环境下不能完全地实现。在新的时代下,该如何重新认识包括电子文件在内的档案的真实性?国外的电子文件管理专家杜兰蒂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作出了如下阐述:“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是指文件由特定机构使用安全可靠的系统软件生成,并没有被篡改或破坏,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则指文件的内容值得信赖。”这里将真实性和可靠性区别开来,分别对应于文件形成过程的真实和文件信息内容值得信赖。可见一份形成过程真实的电子文件所包含的内容信息不一定具有可靠性,这就将形成过程的真实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用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张宁则认为“文件真实性本质上是指电子文件具备某些外在要素特征的完整性和合规性以及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可控性,从而赋予电子记录以文件档案的身份,并可作为凭证使用。”[5]认为只要一份文件的来源、程序、操作是合乎规定的,即没有发生过篡改和误用的现象,就是真实的。该观点排除了电子文件对载体和原件的依赖性,更强调电子文件的来源以及在保存系统里的原始性和不变性。
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问题关乎电子文件能否在法律上具有凭证价值以及凭证地位,即能发挥多大程度的凭证作用,因而必须用合法的、有效的方式来认证其真实性。目前,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保证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1.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必须在生成之时甚至形成之前就对其进行监管,同时伴随其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包括归档之后的利用环节。档案工作者更是应该站在文件生命周期的开端检验文件形成过程的真实性,在文件管理期间监测其真实性,并在文件迁移或者转移过程中掌握其准确度。2.电子文件真实性也包括电子文件的结构、背景信息等元数据的真实性,而不仅仅指内容信息的真实性。3.有必要借助数字签名、密码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真实性认证的手续。
三、记忆理念下的档案真实性及其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演变而来的“社会记忆”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神话传说、文字符号、口承记忆的神秘力量。20世纪90年代,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展开,各个学科纷纷引入记忆的概念。近几年,我国各大城市也相继开展了“城市记忆工程”项目,这些项目通过传统征集和网络征集相结合,借助展览、论坛的方式抢救有关城市各方面的信息记录,挖掘和保存城市记忆。例如,山东省青岛市档案馆自2002年开始实施的“城市记忆工程”通过摄像和文字记录城市发展面貌。[6]在此过程中,档案记忆观也逐步兴起,档案记忆观是指人们对于档案作为社会各项活动的原始记录而具有的构建人类社会记忆的作用和价值的基本认识。[7]具有原始记录特性的档案作为我们追溯历史、探索历史的工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历史的代言人,但是有些人认为权力在社会记忆的建构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档案在很大程度上是记录者或权力者抱有某种意图的选择性记录,那么,从档案文件中窥探到的历史记忆还是真实的吗?不可否认,档案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权力和统治阶级的影响,又受到行政主体和档案工作者的干预,因此档案并不能客观地还原整个历史,也没办法独自构建社会记忆。档案由于其原始记录的特性被称为“固化的记忆”或者说“记忆的载体”,但是“档案与社会记忆是两个内涵不同,而外延具有包容关系的两种事物,即我们可以理解为档案是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是物化了的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总是处在一个连续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它将不断的修改、完善,也可能谬误或者消失,它掺杂着每个人的主观认识,而档案只是一种历史活动的结果,它一经形成,往往是静止不变了。”[8]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的关系,在承认档案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是最真实原始记录的基础上,看到档案并不是社会记忆的唯一载体,只是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工具和途径之一,因此,可以借助反映历史活动的其他形式的社会记忆载体如文物、遗迹、行为仪式与其他形象化物体等共同对社会记忆的形成进行补正和校验。
丁华东教授也在《论档案记忆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文中运用社会记忆理论重新思考档案的真实性,提出摒弃传统考据学意义上对档案真实性的考察,将文献放到当时的生成环境中进行“文献的田野考察”,即“像人类学家的田野考察或现场调查一样,对文献的产生背景、生成意图及其所体现出的行动者的行为逻辑进行深度考察,以求得对文献的充分理解、阐释和运用。”[9]这一观点强调将档案放在其产生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正确判断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记忆的缺失使我们不可能还原整个历史,形成者与利用者通过档案文件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使得历史记忆的传承遭遇障碍。从记忆的角度重新思考档案的真实性及其面临的挑战,能帮助我们站在社会和整体的立场上,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构建最接近真实的历史记忆。
四、小结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档案真实性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档案自身的内在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外在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挑战着档案的真实性,如何正确理解档案工作实践中档案真实性的“弱化”现象?笔者提出三个问题,希望在考察档案真实性的过程中加以思考。首先,不能因为不完整而质疑档案的真实性。我们在通过档案考察历史活动时,即使是内容真实的档案也不一定能还原整个历史,一份档案只是一件历史事件遗留的“碎片”,被选择记录下来的档案信息应该和反映该事件的其他“碎片”一起作为线索,成为我们追溯历史的工具。其次,不能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而归咎于档案不真实。文件形成者通过档案跨越时间与空间传达信息给后来的利用者,这涉及形成者的信息传出和利用者的信息接收过程,形成者对事件的认知能力和表达方式、利用者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方式都会影响到信息的传出和接收。正如岳宗福所说“当我们解读档案文本,试图求证其内容的真实性时,我们其实是在对文本作者理解到的历史真实性进行再理解,而我们所探求到的真实性既不可能是历史自身的真实,也不可能是作者所理解到的全部的历史事实,而只能是我们借助于档案文本所理解到的历史真实。”[10]他强调我们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不管是从记录者的角度,还是从读者或利用者的角度,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理解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的真实。最后,不能忽略档案形成的历史环境去考察档案的真实性。文明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记录方式受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代特点,而后来利用者处于一个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展、自然科学日趋成熟、信息爆炸、民主开放的社会,如果不能以当时的历史环境去理解档案信息,必定会引发对档案信息真实性的质疑。前文中提到的“大跃进”时期有关粮食、钢铁等产量的虚假记录,在今天的人看来明显是掺水的,但是考虑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因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我们在考察档案时,也要考察档案生成的历史环境,更多地了解文件形成的背景和相关信息,也为后来的利用者提供参考,而不是忽略档案形成的历史环境而一味地争论档案是“真”或是“假”。
参考文献:
[1]刘淑云.档案的真实性及其相关因素[J].机电兵船档案,1999(5):9-10.
[2] [4]李明娟.档案真实性问题研究述评[J].浙江档案,2005(4):7-8.
[3] [10]岳宗福.历史的真迹与历史的真实——关于档案真实性的二重性思考[J].档案与建设, 2005(9):7-9.
[5]张宁.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再认识[J].档案学研究, 2012(4):12-16.
[6]丁华东.“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档案管理,2011(5):50-53.
[7]钱程程.从档案记忆观视角看档案与档案工作[J].云南档案,2010(5):3-4.
[8]耿磊.社会记忆理论影响下对档案历史真实性的再思考[J].档案时空,2012(2):20-23.
[9]丁华东.论档案记忆的真实性和客观性[J].档案管理,2012(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