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勤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激动的次序、传导的速度、起源部位、节律以及冲动得分频率发生异常[1],具体表现为心律不齐、心率过慢、过快,所以心律失常俗称心律不齐。心律失常病情严重时,若不能获得及时处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所以,对心律失常的有效、准确、及时诊断、治疗以及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的死亡率。现择取2013 年9 月~2014 年9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 例心律失常患儿,进一步探析优质护理干预对心律失常的促进作用,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择取2013 年9 ~2014 年9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 例心律失常患儿,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有38 例患儿。观察组中,包括男21 例,女17例。年龄为0.5 ~9 岁,平均(5.15±3.02)岁。对照组中,包括男22 例,女16 例。年龄为0.6 ~10 岁,平均(5.74±3.53)岁。全部患儿均接受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 线片等相关检查得以确诊,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38 例患儿采取常规化护理干预。注意不要让患儿左侧卧位休息,因为左侧卧位时,会增加患儿心脏搏动的不适感。心律失常严重发作时,患儿很可能发生血压减小或休克。帮助患儿去枕,取平卧位休息,将头部和下肢适当的抬高,提高回心血量,确保脑组织充足的血液供给。如果患儿发生抽搐或意识障碍,应及时做好患儿的保护措施,选择平卧位,将头部向一侧略偏,避免分泌物误入气管而发生窒息。为患儿提供安静的睡眠环境,避免患儿受到各种应激源的刺激。
观察组:38 例患儿采取优质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心脏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一种器官[2],尤其是患儿容易哭闹、躁动,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儿茶酚胺的合成,进一步诱导或加重心律失常。所以,护理人员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安抚患儿,给予患儿最大的心理支持。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指导患儿家属如何正确监测脉搏,随时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以防各种诱发因素的产生。为患儿家属讲述心律失常的注意事项,消除患儿家属的负性情绪,指导患儿家属给予患儿更多的情感支持,争取他们的信任,以利于积极的配合医疗、护理服务。②饮食护理:进餐过饱会诱发或加厚只能怪心律失常,因此心律失常患儿必须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用力排便或便秘会增加腹内压力,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律失常的发作,或是出现猝死现象。对于心律失常症状较轻的患儿,可在家属监督下适当的活动。对于心律失常症状严重的患儿,应该为患儿进行腹部按摩,有助于加强肠蠕动,促进排便通畅。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指导患儿家属正确喂奶、喂药、饮食的方法。③恢复及预后护理:患儿通过有效治疗后,病情得到稳定,这时仍然需要坚持按时服药,注意患儿的营养均衡,并定期为患儿进行相关复查。嘱咐患儿或其家属养成规律性生活习惯,调整好正确的作息时间。洗澡时,应该掌握好水温,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热。
1.3 统计学分析: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 对试验数据实施系统化处理,运用χ2对试验所得计数数据进行检验。若P <0.05 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94.74%(36/38)显著大于对照组84.21%(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治疗护理效果对比分析表[例(%)]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激动的次序、传导的速度、起源部位、节律以及冲动得分频率等任一项发生异常。小儿心律失常一般是因为折返机制引起的,小部分为平行心律、自律性升高[3],小儿心律失常的症状与成人相比较轻,一般缺乏主诉,年龄稍长的患儿表示不适、胸闷、心悸。小儿心律失常具有较多类型,主要病理因素为感染性疾病,通过积极的对因、对症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优质的护理干预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为94.74%,显著大于对照组常规化护理的84.21%。由此显示,对心心律失常患儿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对病情的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刘小瑜,侯聪慧,赖美蓉.小儿心律失常97 例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2(11):981.
[2] 白 莉,高 煜,王伟烈.小儿心律失常127 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23(31):151.
[3] 赵秀花,朱咏梅.小儿心律失常40 例观察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7(26):6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