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增长之路

2015-05-15 06:00新产经黄自昌
新产经 2015年7期
关键词:潜力李克强政策

文 | 《新产经》 记者 黄自昌

从“不刺激”到再度开展大规模投资,显现出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之深,也让人看到稳增长之路的艰难曲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中央政府以调结构、稳增长来应对,试图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增长之路。这条增长之路不再依靠短期刺激政策,而是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创新,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来实现经济增长。几年努力下来,调结构虽有起色,稳增长却依然故我,成绩不能令人满意。去年下半年以来,政府重拾投资刺激工具,密集批复数千亿的基建投资项目,以致有人怀疑,是否又要回到以往大规模刺激增长的老路上去。

从“不刺激”到再度开展大规模投资,显现出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之深,也让人看到稳增长之路的艰难曲折。人们希望,此轮大规模投资应该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是为改革赢得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因为一时的调整和曲折而偏离调结构、稳增长的正路。

“强”式调结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计划,在保增长等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为了保增长,结构性改革被推迟,出现了包括产能过剩、投资效率低下、地方债务风险高企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也给后来埋下了风险。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出,面对经济增速下滑,如果重复大尺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张性投资政策,势必使结构失衡继续扩大,给未来造成更严重、更难解决的问题。即使短期内增长率上去了,但结构失衡未解决,明年、后年增长还是会掉下来的,而且非常可能陷入滞、涨并存的局面。

有鉴于此,新一届政府提出了调结构、稳增长的发展思路,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不会依靠短期刺激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2013年李克强总理百日新政后,释放出三大明确的政策信号,其中之一就是绝不会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这也是所谓“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之一。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经济形势报告时指出,面对困难,政府“保持定力,稳定政策”,坚持不扩大赤字,不增发货币,不用短期政策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而是通过“促改革、调结构”,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014年春天,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9月份,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介绍经济发展情况时指出,我们没有依靠“强刺激”来推动经济发展,而是依靠“强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

在此基础上,“强”式调结构逐步展开,并出现了一些可喜变化。对此,李克强曾加以总结,“我们着力依靠改革实施结构调整。从优化供给和改善需求两侧精准发力,主要运用市场化办法并辅之以差别化政策,有扶有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既大力支持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化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又加大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投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发生了可喜变化。”

重新回到投资刺激

“不刺激”基础上的调结构虽然有起色,但增长的乏力也形成新的困扰。

从长期看,不刺激、去产能、去杠杆等政策确实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使经济走上稳定增长之路。但短期内这些政策却压制投资需求,打压房地产价格,导致经济增速减缓。所以,仅仅在这项政策提出几个月之后,就进行了补充和修正。2013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与经济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座谈时,提出了“区间管理”的概念,即区间上限是防通胀,CPI控制在3.5%左右。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GDP增长7.5%。经济增长的底线是7%,不允许越过这个底线。这表明,不刺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以民生保障为依据,由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的稳定为指标构建。比如出现大规模失业,居民收入快速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企业呆、坏账上扬,局部金融风险开始向全局风险转化。

到2014年6月,新华社连发三篇评论文章,为刺激与改革的关系正名,指出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文章指出,刺激和改革并不对立,部分刺激措施同时也是改革措施。“微刺激”的目的在于夯实促改革的宏观经济基础,在于为改革赢得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面对经济下滑的严峻局面,中央政府从“不刺激”到“微刺激”,推出了一系列定向发力的政策。这些政策内容涵盖税收、棚户区改造、铁路建设、金融支持、稳定外贸等各个方面,还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了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

随后,刺激的力度不断加码。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复了数千亿的基建投资项目,又推出了“七大工程包”,分别为粮食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

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至于是否存在新一轮强刺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今年两会上表示,世界经济复苏疲弱,外需不可能有很大改善,而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消费需求有平稳的增长应该说就不错了。“中国经济发展当中,还是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显示出回到投资刺激轨道上的某种无奈。

走上经济增长正道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还是要走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的正道。在目前来看这并非易事,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措施来跟进,如城市化、收入分配和服务业发展等。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表示,目前来看,单纯依靠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难以达到稳投资、稳增长的目的。要打造经济行稳致远的新动力,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对于投资面临的资金难题,既要通过资产证券化来盘活存量资金,又要通过推广PPP模式激活社会资金;对于加速新增长点形成问题,既要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又要着力打造信息、网购、养老、旅游等新型消费的能力和环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提出,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一是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释放消费需求的潜力,二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释放城市化的潜力,三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四是通过宅基地的改革释放土地供给的潜力,五是通过审批制度的改革释放垄断行业发展的潜力,六是通过税制改革和创业环境的改善释放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七是通过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释放自主创新的潜力,八是通过外汇体制改革释放外汇储备的潜力,九是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释放环保产业发展的潜力,十是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释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潜力。

猜你喜欢
潜力李克强政策
政策
政策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助企政策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政策
潜力榜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