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翠云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
服装教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是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服装教学规模的跨度、学科范围等不能及时适应时代的高速变化,导致了诸多服装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与问题[1]。服装教学具有艺术的特征,良好的教育模式不能仅仅传授专业理论和技能,需要从市场、实践等环节不断发现问题,以达到最优的教学目标。
服装教育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首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我国在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使得我国服装产业的生产能力逐年发展,服装行业的“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其中,职业教育占有主要的功劳。
在国家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国情下,服装教育正面临着模式调整的现状。由于服装教育相关专业具有多年的历史,其专业体系已经完备,在改革中具有一定的难度,改革的停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业教育中的一些教育方式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主要现状有:学校的培养过多侧重于理论,缺乏对学生技能创新上的推动,知识结构单一,在新产品开发等高层次的发展上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量[2]。
在服装教学中,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一般承接传统模式,导致诸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知识之间的独立性太强,并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无法相辅相成[3]。作为职业教育的典型专业之一,服装专业应该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而目前国内的教学则以授课为主,学生以课堂为核心,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对于当前先进的服装设计、加工等实践技术和手段并不了解,导致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长期难以解决,因而出现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困难、专业对口率较低等社会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服装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但是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论,并且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与理论教学的牵连性不足、与企业实践脱节等。我国在服装教学的实践阶段往往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多数知识以专业教师传授的知识为准,而大部分专业教师同样被动的接受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对象的选择过度依赖于书本,缺乏创造性,一些先进的设备无人使用,被长时间闲置。
在职业教育中,服装相关专业与其它诸多专业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其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由于与外界的主动交流性较少,其创新思维存在封闭性等问题。服装领域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相关,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对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专业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
针对服装类专业的职业教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也出台了特定的措施和办法,比如修改或者去除一些不合理的传统教育方法。从根本上讲,服装教学正朝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的方向发展,在该发展模式下,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其最大的收益群体为学生,使得学生的能够实现真正的创新性发展[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地讲艺术与技术相融合,在实践中发现美、提升自身技术水准;其次,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启发其创造性,在保证服装教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多地将知识与社会发展现状相融合。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解决国内职业教育的诟病,提升国家对综合型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力。
先进的教学经验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和思维的开拓性发展,我国的教育部门结合国内外的教育状况及差距,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综合性发展的要求,不再是单一培养方式。在服装行业中,多方向的综合性人才能够更好地将专业技术应用于服装产业中,整个过程离不开较高的理论涵养以及艺术水准,因此,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以贯彻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为宗旨,将个人的特长作为重点培养的引导方向,避免专业技能学习的低效性。
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其首要任务为避免两者之间的脱节。在该培养目标下,能够使得学生在艺术方面更具有发挥空间,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具有人文内涵。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不仅仅能够为服装设计提供更好地思路,而且能够通过更好地艺术构思进行市场方向的发展。
对于服装类专业的理论教育方面,正朝着新的理论体系发展[5],其中,最典型的发展体系之一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服装类专业的理论知识是整个服装产业的基础,不但包括服装设计理念、技能的传授,还包括创新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针对我国的审美文化状况,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的色彩,又融合了西方历史的美感,其复杂性使得理论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在新的理论教育体系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案等均有了新的规定和目标,为了实现哥哥任务目标之间良好的循环关系,要求专业教师解放思想,认真贯彻体系内涵。
图1 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
在新的理论教育体系下,服装教学除了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还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重点培养职业素质,使得学生之间提升合作能力。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改善企业实习的方法来实现,比如,将学生安排到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剧组,消除其对服装理念的神秘感,同时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服装设计,这在实质上也属于从实践反馈理论的过程,在提升实践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理论知识升华。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潮流,要求服装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即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根据专业岗位的特点对企业的项目或者工艺提出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一般来说,企业的品牌效应在服装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锻炼学生在铸造品牌方面的能力,使得服装教育的开放性特点更加明显,可加重培养学生市场调研的能力。在企业给出的定位要求下,若学生能够针对企划方案、主体结构设计、材质面料等内容结合市场进行一定的创新,可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速度。
服装教学属于一种创新能力的教学,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前教育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以实现创新教学为目的。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也是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1]胡振江.高校服装专业人才教育方法及实践研究[J].文教资料,2006,19:32.
[2]宋科新.关于当前服装教育实验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0(5):66-67.
[3]高丕.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必要性[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2):36.
[4]郭建南.知识经济与服装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2001,23(2):88-89.
[5]沈雷.现代服装设计师的素质及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2001,23(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