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于昨日,即未来;明日之于今日,也即未来,未来是今日之后的一个时间点或者时间段,它是未知,也是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威尼斯双年展,这位120岁的老者,曾以它“健硕”的身躯,实现了众多的造星梦,为此它获得了艺术届奥林匹克的殊荣。欧美艺术家曾是它展出的主力军,如今又会呈现怎样的态势?中国艺术家又在威尼斯向观众展示哪类作品?带着疑问,我们以“过去——未来”的视角来分析一下“全世界的未来”。
中国式味道
中国2014年的“丢画”事件还未走远,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新闻发布部会则把时间直接拉回到了1993年的那个春天,这个与其他无数春天一样的季节,却是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史上重要的一年。由博尼托·奥利瓦邀请,栗宪庭推荐的王广义、张培力、耿建翌、徐冰等14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第一次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虽然此行的艺术家都败兴而归,但作为国际舞台的一次群体亮相,为日后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波普”和“泼皮现实主义”走红奠定了基础。
一次并不理想的西方旅行,一次时隔十年的再次邂逅,2003年,中国馆在威尼斯落户成功,尽管因为“非典”未能参展。两年之后,在中国馆第一次实现的展览,就邀请了研究风水的王其亨。风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具有明确的中国特色。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艺术家潘公凯、杨茂源的作品也均采用了中国的元素。潘公凯以巨幅的水墨荷塘为背景塑造出一个充满中国意象的空间。杨茂源则把中药装进手拉坯的小陶罐。由王春辰策划的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则邀请了艺术家胡曜麟,而他的作品《物质体》的主要元素则取自中国的徽派建筑。
2015年,中国馆的主题则为“民间未来”,“民间”是最接近民族文化的发生场所,这与2005年以来复兴中国文化创造力及文化自信的暗线是紧密相连的,只不过这次提出的更加彻底。鲁迅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这里的民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守传统,而是在消除文化壁垒,超越地域文化束缚、反应当下时代问题的作品。尽管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刘家琨、陆扬、谭盾、文慧和生活舞蹈工作室以及吴文光和草场地工作站将带去怎样的作品,但是我相信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式味道必是我们自身的代言。
分散的艺术格局
从1993年奥利瓦邀请14位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就开始努力寻求世界认同,直到2003年正式成立中国馆,再到如今扎堆的各类展览,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已经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为此肯尼亚和圣马力国家馆均在邀请中国艺术家参与。2013年扎堆的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展,让整个威尼斯到处“弥漫”着中国艺术家的“身影”,中国艺术家“占领”威尼斯镀金的想法常常成为被咀嚼的谈资。这也就不难理解,近日,美国媒体称:中国艺术家代表肯尼亚参展是为了抬高身价的结论。不管怎样,这是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机遇,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威尼斯双年展的“婴儿”逐渐长大的信号。
不仅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崭露头角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近日公布的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地理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大洲都有自己强势的部分,尽管欧洲艺术家仍然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主力军——其中三分之一的艺术家在欧洲出生。北美和亚洲地区的艺术家紧随其后,所占比例分别为22%和15%。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非洲籍艺术家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参展艺术家中14%的艺术家出生在非洲大陆,这与该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基本一致。并且,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澳大利亚艺术家数量创历史最高——共有7位澳籍艺术家参展。从这些信号可以看出,未来的艺术格局会越发的分散。
无论从中国艺术家在主题馆内出现的人数,还是从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地理分布图中分析,世界的艺术格局会越发的分散,呈现本名族的文化精神内涵成为重要的一环。距离第56届威尼斯开幕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以“未来”的心态,预期即将发生的“故事”。(文/张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