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尤劲东

2015-05-14 07:28侯心川
连环画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绘画美术创作

侯心川

尤劲东(66岁)

尤劲东的名字读者们并不陌生,早在1981年他就曾在2月号的《连环画报》上发表过连环画《法尼娜·法尼尼》,虽只是他的处女作,却以优美的画风、细腻的笔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劲东,1949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次年随父母定居北京。尤劲东自幼就喜爱绘画,十三岁那年,尤劲东被一本叫做《日出之前》的小人书深深吸引。千辛万苦买到后,他如获至宝一般,揣着书独自躲进家里的一间小屋,细细品读。书中的悲惨故事敲击他的心,数次令他泪流不止,高山出神入化的描绘及其高超的水墨技巧令他痴迷,丹珍、扎西、农奴主,几个不多的形象引起他强烈的爱憎和审美的启蒙,很久都无法平静下来。那本书不知看了多少遍。随之是临摹、仿画。当年他画了许多关于西藏的画,虽然还不成熟,但那是尤劲东画连环画的开始。尤劲东曾谈到.“在绘画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由兴趣开始,并逐渐喜欢上绘画这门艺术。在那个时代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并没有今日如此丰富,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仅仅能透过东安市场、荣宝斋等‘窗口看到一些事物。”

1969年,尤劲东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就到黑龙江省集贤县建设兵团第八团一连(今二九一农场)当农业工人,这十年,他是在北大荒风雪中度过的。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辛的生活条件,给尤劲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处在那样一种简陋、艰苦的环境下,但尤劲东算比较幸运的。1972年,恰好二十八团直属学校要给当地的孩子开课,缺一个图画教师,尤劲东便去学校当了老师。有了一定的业余时间,尤劲东便与一群有志青年共同学习,各自钻研在擅长的领域中。尤劲东为了练习画画,便收集了一些苏联的绘画,贴成小册子,带去欣赏,并根据书中的一些感觉练习。甚至自己动手制作小油画箱,利用周末休息的时候,找来学生画写生。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读书的那几年,事实上仅上了一年学,其余三年由于“文革”学校停课,唯有靠自学。但是附中的教养,已经为他打下了审美的基础。

在北大荒插队时期,绘画对于尤劲东来说,是唯一能够摆脱枯燥劳动的一种途径。当时兵团建设重视思想宣传,也为此搞了许多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班。1975年,尤劲东被派往桦南县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一团(今曙光农场)担任美术宣传员,绘画创作的机会也逐步多了起来。当时照相机尚不普及,尤劲东要练好画画就必须掌握默写与速写的能力。大量的速写为他日后的连环画创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在经历了近十年插队经历之后,尤劲东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继续学习。学校因材施教,支持尤劲东创作连环画,并有专门教师指导。1978年,尤劲东开始进行毕业创作,偶然在与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吴棣聊天时,提到希望将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改编成连环画,得到了吴棣的大力支持。随即尤劲东开始按照王素改编的脚本进行创作。突然有一日,吴棣到沈阳鲁美拜访他,因为当时言论风向不定,要求他务必于四十天内绘制完成作品,若无法按时完成,这套作品将永远都无法面世。顶着压力,尤劲东按时保量地顺利完成了这部共七十四幅的连环画作品,在1981年11月《连环画报》得以发表,并在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

尤劲东这一代人,接触最多的便是苏联的艺术,而在大学期间,尤劲东更多接触到一些欧美国家的绘画作品,这些画册给了他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他在画《人到中年》的时候,一方面受苏联艺术风格的影响,例如对生活趣味与生活细节的观察,能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生活当中最普通但有典型性的情节、形象、动态等等。另一方面是欧美的艺术风格给他在创作上带来了形式上的变化,表现形式趋于装饰化、平面化;在色彩上,更追求欧洲色彩的雅致。尤劲东认为这样的画面,既反映生活趣味、典型形象,又体现形式上的新颖。在当时看来,尤劲东的《人到中年》作品中所排列着一格一格的画面,以及色彩中线的因素,都与“文革”期间的作品“红光亮、高大全”的形象截然不同。这种生活化,带有很浓的生活趣味,同时色彩上没有那么火爆,给人一种淡雅之感的作品与当时的社会气氛形成一种暗合,因此连环画《人到中年》很受读者欢迎。尤劲东回忆道:“对于他们个人来说,当时创作这样的作品,毫无疑问是激动的。小说中的人物、故事都与自己息息相关。虽然自己未曾亲身经历过小说中描写的那种生活与他们的职业,但是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他们,自己非常了解熟悉。因此在创作这套连环画时,心里会有一种很贴切很强烈的表现欲望,更能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通过绘画反映到作品当中。”《人到中年》不仅触及到知识分子的敏感问题,而且通过艺术地、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的心路历程,迅速引起了美术界,甚至整个社会的热烈讨论。

1982年,尤劲东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同年又回到北京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系研究生班。研究生期间,他创作了连环画《黑黑的沃土》(1983年12月发表于《连环画报》)与《母亲的回忆》。1985年,创作毕业作品《诗画三章》(1986年,此作品发表于《中国连环画》)。

毕业后,尤劲东选择留校任教。而在1990年,尤劲东则作为职业画家到日本留学,研究丙烯材料技法。在此期间先后在东京每日画廊、三越画廊、东京中央美术馆、崎玉美术馆多次举办过个人展览。作品被《艺术顶峰》《月刊美术》《美术年鉴》等多种日本美术刊物评论介绍。2000年,尤劲东归国,继续回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从事插图的教学与研究。

尤劲东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期间,曾于2006年的12月20日至l 2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尤劲东个展——青春日祭插图”展览。展出的作品,即是以尤劲东青年时代在北大荒插队时的日记所记述的事件和个人经历为背景,近年来创作的新作品。

尤劲东从“文学性绘画”这一原点出发,根据知青时代的切身经历,编创了一部绘画小说《把画送往佳木斯》,内容是描写一个绘画青年身处那个时代,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所付出的努力,并通过“磨难中的欣慰”这一动机表达对人性的感悟、对人情社会的认知。他把这个故事作为一段人生经历的“毕业”作品,献给他的同代人以及那些正在奋进过程中的美术学子们。通过对时代的反思,将那段历史作为一个载体来返照对今天的认识,唤醒埋藏在黑土地下面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展现他们无悔的青春。

展览中除了展出这部绘画小说的画幅外,作为“青春日祭”的插图,还有一些尺寸较大的作品参展。尤劲东将大画面和小日记式的作品同置于一个展览会,作为一种创意,体现大时代中的小日记,以及小日记中的大制作这样一个概念。

如今,尤劲东延续之前作品《蓦然回首》,在创作新作品系列《蓦然回首·相遇八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对于他的生命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时代,出于此,尤劲东决定要创作一组系列作品,就是那个年代中的人物,那个年代的场景。虽然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精力越来越弱,有些力不从心,但正如开篇他所提到的“因为喜欢绘画,因为对这个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兴趣与劲头”,那就肯定会将它做下去,完成创作的。

尤劲东谈到:“在这样的时代,连环画作为一个很传统的形式,就像中国老式家具一样,在某些家庭中,它是一种生活品味,连环画就是满足这样的一部分使用者的需求以及精神层面上不灭的事物。连环画的发展是中国绘画形式当中一种有历史、有传统、有读者群的独特艺术,我们都搭载过连环画这条船,因此而受益。我曾在《连环画报》上表达过自己的思想,表达经过“文革”洗礼之后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的《连环画报》曾是诉说良知的先锋阵地,是触及社会敏感问题的发言者,是几代人的精神家园,它凝聚了一大批最有才华的画家和最有眼光的编辑们。那是连环画最为红火的一段时间。真心希望《连环画报》在今天的时代能够再度成为唤醒良知的主角,重新成为主流媒体的一座重镇。”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创作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