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
王竑,字公度,明朝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待到二十岁时已成为一个有上进心、办事果断的人了。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二十六岁的王竑考中进士,七年后任户科给事中。王竑为人正直,又体恤百姓的辛苦,希望自己能给百姓做一些好事。他常对身边人说:“士当希汲黯、朱云,安能居促效辕下驹耶!”汲黯、朱云是西汉时期的地方官员,他们以敢犯颜直谏而为世人所称道。王竑如此说,实是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敢于为民而直谏。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冬天,王竑受命为江淮地区的巡抚,不久又受委任兼理两淮盐课。在任期内,王竑得以大展才能,辛勤地处理政务。他严格要求自己,立志要当一名为百姓办好事的清官。
王竑很是爱民,知道要想了解百姓的情况必须深入到百姓中去,便经常微服私访,了解百姓疾苦。景泰三年(1452年),监察御史王珉前来视察河务。王珉品性极差,常常化了妆骚扰百姓,做了好多坏事。百姓怨声四起,但也不敢上告。王珉又特爱钱,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就欢喜得不得了,就借计让漕运粮官给他送礼。有些漕运粮官薪俸不是很多,但又不得不迎合王珉,于是就开始贪污钱财、搜刮百姓,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王竑走访百姓时,得知了这一消息,就认真搜集王珉违法的证据。紧接着,他就上疏说明了事实真相。景帝听了王竑的陈词,就派专人调查这一事件。结果,王珉就被派往边关戍边去了。这件事的处理大快民心,王竑也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正月,山东东昌(今聊城)、河南开封、淮北徐州和淮安等地天气变得非常冷,许多庄稼都被冻死了。到了夏天的时候,阴雨绵绵,又引发了大洪水。转过年来的春天又是风雨交替肆虐,灾情严重。百姓为求生计,被迫背井离乡。许多人饿死在道路两旁,无人收埋。王竑很是心急,派人向皇上禀告了受灾严重情况。随后,景帝派南京户部尚书沈翼带三万两白银到济宁赈灾。沈翼在散发了五千多两白银后觉得可以了,就不再发放,想把剩下的银子送还京库。当时灾情还存,等待救济的百姓还很多,王竑极力劝说无效,便上疏奏报沈翼“惟知聚敛,略无远图,欲将前银取回京库,殊负皇上保民大信”。王竑请求仍旧将这部分白银换成米以备赈灾用,或者用来收买耕牛送给缺少劳动力的穷苦百姓。景帝为他的诚心所感动,批准了他的建议,并提升他为左副都御史。
随后的几年里,淮河流域经常发大水,有时发生大的旱灾,百姓的苦难一个连着一个。每次赈灾,王竑都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安抚百姓。就这样,王竑带领百姓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王竑的清名越传越远,当地的老百姓都感念这位爱民恤民的好官。在灾荒之年,王竑采取有力措施使百姓能依靠官府的帮助尽快地开始新的生活,从而没有发生大的动乱,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有利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显示了其爱民的慈善之心和为政的卓越才能。
责任编辑: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