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十三五”时期首都发展中的两件大事

2015-05-14 19:55王力丁
前线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十三五京津冀战略

王力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就北京而言,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最为重要的是下力量抓好“瘦身”与“健体”两件大事。“瘦身”就是要刮骨疗毒、痛下决心疏解非首都功能、转变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健体”就是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高精尖的产业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瘦体”是前提,“健身”是基础,目标是落实首都战略定位,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北京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攻坚时期。抓住难得的机遇,解决好瘦身与健体这两件大事,首都经济的路子就可以越走越宽、前景越来越好。

痛下决心疏解非首都功能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破解首都诸多难点问题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期间是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这项任务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难度很大。

在具体的实施中,一是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在疏解的问题上,当前仍然存在舍不得的思想,被动等靠的想法,盯得紧的动动,盯得不紧不动。之所以主动性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同志认识还不清晰。北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首都强大的虹吸效应,导致聚集了过多的人口资源,超出了城市承载能力。过去发展的思路,着眼自身发展,借助首都优势,过度地聚资金、聚项目、聚人气,以致出现过多的资源聚在北京,难以发挥作用。抓住机遇,把过多的功能疏解出去,应当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首都投资建设的重点是实现两个战略转移,向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转移,向郊区转移。这两个转移的内涵,不仅是要完成空间的疏解,而且要在疏解的同时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疏解,放大优质资源的效应,激活发展潜力、增长动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滞后的难题,打造京津冀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发挥引领作用。所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不仅是要把低端产业移出去,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着眼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首都的作用,在城乡区域重新布局优质资源;这一调整中的舍与退,是为了更好的取与进;不是不发展,而是在新的战略布局中,组织新的更好的发展。为此要舍得把一些优质资源包括部分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疏解出去,以暂时的局部的利益换取长远的全局的更好更大的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摸清底数。一定要加强调查研究,进行详细的量化分析。疏解的每一个企业事业单位,对这个地区经济社会有多大影响,对控制人口、治理城市病能起什么作用,疏解需要付出的成本,都应当有详尽的数据。在这个基础上,拿出分类指导的详细方案和相应的政策,有的必须坚决关停,有的必须在疏解的同时转型升级,有的必须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支持,使疏解功能的工作做到精确制导、精准发力。

三是要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宣传,特别是向群众讲清为什么要疏解,疏解什么,怎么疏解等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讲清疏解的根本目的是治理城市病、为广大群众营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通过讲清楚群众关心、疑虑的问题,给群众更好的预期,让群众更多地了解、拥护中央和市委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制定政策时更多地了解群众的诉求,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回应群众的利益关切,并结合疏解功能多办一些便民利民大事,更好地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难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落实中央和市委的要求不吃亏、有好处,符合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动员群众共同落实好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同时,应当注意在利益格局多元、多样的背景下,疏解中必然会涉及很多经济、民事方面的矛盾纠纷,应当提早做好化解矛盾的相应准备。

四是加强工作的统筹。建议重点抓好健身与瘦体的统筹,不仅要明确 “瘦体”的具体任务,也要明确“健身”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构建高精尖的产业结构的具体内涵。同时应当统筹中心城功能疏解与副中心、新机场、重点新城的建设,推动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合理布局,使重点新城切实担负起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的责任。统筹老城区功能重组与城乡结合部整治的关系,整合与发挥两个区域的资源优势与空间优势,解决两个区域中资源过多与资源不足的问题。统筹搬迁疏解与腾退空间的管理使用,从严管理疏解后的腾退空间,从首都发展的大局来定位腾退空间的利用。统筹发挥市与区县的积极性。明确并落实市与区县的责任。区县处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前沿,承担着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的责任。能否稳步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是对区县等基层党委政府能力水平的重要检验。领导机关应当更多的理解支持区县的工作,不仅要把责任交给区县,更应当把更多的权利和利益交给区县,为区县党委政府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抓手,调动基层的积极性。

落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任务

坚持创新发展是中央十三五建议中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和战略任务。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北京而言,就是要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对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赋予的新内容,具有重大的意义。北京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与世界级的首都城市相比,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等等方面都有不少差距;北京在还没有完成发展建设任务的同时,又患上了城市病。中央对首都工作的重要指示,明确了北京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了疏解功能,控制人口,解决问题的要求。在新的阶段,做好首都的工作,既要履行好首都的职责,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建设好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指挥全国、开展工作做好服务。同时要发挥好首都的示范作用,包括发挥好首都资源特别是科技智力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国家的科技智力资源很多都在北京,落实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任务,北京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十三五期间,应当把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做为推动首都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通过抓创新中心建设,聚焦科技创新,聚焦转变发展方式,打造高精尖的产业结构,推动首都经济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应当明确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交给北京的重大战略任务,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应当作为推动首都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顶层设计、顶层推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目标,搭建平台,更好地整合、发挥首都科技资源的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另一方面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重点,集中精力,防止战线过长、摊子过大、力量分散。应当结合疏解非首都功能,统筹产业项目的进与退,布局并组织实施好国家和地方重大专项,下力量抓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项目的转化、研发,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替代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托。同时,依靠科技创新,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打造高精尖的产业结构;运用科技手段,集成科技优势,助力补上生态环境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两个短板;并且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京津冀三地经济协同发展的交集点,从整体上提高区域发展的科技含量,打造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

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人口聚集过多、城乡结合部的违法建设,胡同里的拆墙打洞,路边的随意摆摊、占道经营,直管公房的随意改变用途、转租转借和群租房的问题,交通管理特别是静态交通、停车管理的乱象,既影响首都的形象,也影响群众的生活,社会议论很多。这些年,虽然采取了不少办法,包括建立了网格化的管理机制,但仍未切实解决问题,时紧时松,重要时段、重点地区好一些,平常时期又有反弹。由于管理放任、执法宽松、加上工作上的相互扯皮,往往是小事拖大、大事拖难,最终成为痼疾顽症和必须耗费大量精力去解决的疑难问题。这其中既有重建设、轻管理的认识问题,也有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体制机制问题。为此建议,把加强管理软实力建设作为十三五的重要任务,下力气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使北京的管理水平与首都的地位相适应,补上与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相比的这块短板。抓住疏解功能,控制人口的机遇,树立从严管理的意识,解决从严管理中的问题,建立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从严管理的机制体制。特别是在人口、环境、交通、违法建设等等方面,在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健全依靠群众的监督机制,健全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机制,落实管理责任,执法责任、监督责任,从严管理、从严执法、从严监督,解决城市管理的死角、漏洞、盲点,保证城市的规范有序运行。

落实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

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是北京十二五期间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北京的发展中城乡差距仍然不小,郊区农村仍然是北京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特别是郊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管理水平等方面,与郊区承载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责任、与现代化首都的地位、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还很不相符,郊区农村的巨大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十三五期间应当把加快解决城乡二元体制问题作为首都发展的重要任务。关键是要补上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进一步提高郊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北京郊区一万多平方公里,是首都发展的重要腹地,也是承接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域。治理首都发展中面临的大城市病,需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应当包括郊区的空间和区域的空间;在推动非首都功能向区域疏解的同时,也需要推动首都的功能向郊区疏解。使郊区农村更好地承担起功能疏解的任务应当成为十三五的一件大事,一方面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大力量解决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投融资体制问题,加快重点新城特别是小城镇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城区的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郊区合理配置,提升郊区承接中心城功能人口的能力,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新郊区,把郊区农民吸附在当地,把城区的居民吸引到郊区。

(作者: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共北京市委原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谭 丁

猜你喜欢
十三五京津冀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