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牛市到了,身边谈股票的人就多起来。颇有一些人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甚至全职当一个“投资人”的。他们的论据是:我当初其实看准了,可惜没敢多投,就投了几万块,现在就赚了一万多。要是当初投个几十万呢?一年工资岂不是就赚出来了!
在心理学里,这类想法叫做“反事实思维”,有点像英文里的“虚拟语气”。逻辑上是否成立姑且不论,内容上也完全没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要是当初……”假如这句话能成真,世界上再没有意外、亏损和懊悔,每个人都是亿万富翁。
反事实思维要不得,它让人沉浸于没有现实基础的情绪。就像《红楼梦》里的风月宝鉴,虽然动人心魄,但进去了就难以出来。一个人赚的钱不够,如果他想的是“接下来我要多赚点”,这就是一个现实的想法。他完全可以把这个想法应用到生活中——可能会成功,可能会失败,可能会开心也可能会郁闷,但起码是能做一些事。但如果他想的是“真可惜!当初怎么没有大胆一点?”这就不妙了,这样的遗憾永世都没办法在现实中解决。
无法解决的遗憾,最是吊人胃口,魂萦梦牵。所以赌博的人容易上瘾,因为赌徒总能用反事实思维激励自己。手气不好的时候,怨自己的牌:“唉要是多摸一张大牌,就赢了”;手气好的时候,又怨自己疏忽大意。
股票也是一种赌博,赌的是高低。所以在股市上亏钱的人很多,但是自以为从来没“赚”过钱的人很少。稍微跟对形势,一只股票总有上涨的机会。买到这只股票的人,都有“赚钱”的感觉。这感觉就足以让我们觉得,巴菲特所谓的10%收益,也不见得困难。一轮大涨过后,常常是万民雀跃:“太好了!又赚到一万!”但这一万块不过是空头支票,除非是此刻把股票卖掉,把钱取出来,这钱才算是实实在在到了手。不然,第二天一轮下跌,头天的一万就缩水成了一千。但这些人,都以为自己“赚到”过一万。
有趣的是,如果一个人直接赚一千块钱,他会乐得合不拢嘴;而假如这个人先感觉自己赚过一万,再落回一千,他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懊恼,觉得自己仿佛“损失”了九千块一样。这种懊恼并不是由于现实的亏损,而是在他的认知当中,恍惚成真的幻想。
这种情况下,要让他把股票卖掉,把那现有的一千块落袋为安,尤其会有阻力。拿到一千块钱就等于要与一万块的幻想诀别。他赚了钱,却仿佛亏了钱一样不甘心。这种不甘心会妨碍他的理智。所以你就看到这份从未赚到手的“反事实”的钱,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和决定的。虽然它不存在于现实当中,却足以蒙蔽人们的双眼和心智。
我有一个朋友,当年打算买房,房子都看好了,因为嫌贵还是没买。后来房价一路飙升,过了几年,不得已还是要买房的时候,他跑遍了全城,就是不考虑当年相中的小区。他说:“没法接受现在买同样的房子,白白多花一百来万。”然而,他不管买哪里的房,该花的钱都少不了。从理性的角度考虑,也许还是当初那个小区更适宜。但“多花一百来万”的想法,蒙住了他的双眼。
反事实思维使人做出不明智的决定,股市当中的“买入点”尤其突出。理智地想,加仓还是减仓,该取决于对形势未来走向的判断,与多少点位买入无关。但事实上,买入的点位会极大地影响玩家心态。高位买入的,感觉自己“亏了钱”,明知点位还有可能继续往下走,但往往就是不舍得割肉。一割肉就等于坐实了损失:“高买低卖,亏掉了”。
其实,现在还要不要这只股票,取决于此刻我对它的预期。受反事实思维影响的人则倾向于死撑:“什么时候涨回了买入点,什么时候我才解套。”这样做的好处是,无须盘点损失,面对当初决策失误的事实。但这并不明智。
对于本文开头,那些打算赚钱的股民,或是觉得自己“本可以”“差一点”赚到大钱的股民,我有一个忠告:那就是随时切断反事实的幻想。股市是充满诱惑的地方,每一分钟都让人血脉贲张,以为已经离发财不远;同时股市又是最冰冷残忍的所在,买入或离手,每一次决策都存在大败亏输的可能。无法面对后者的人,倾向于在前者的幻想中寻求告慰。但幻想只能让人自我感觉良好,却没有现实价值。所以,“差一点”赚到的钱并不值得庆祝,“如果当初”的哭诉也不能挽回损失。真正重要的是,现在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