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湄
每次乘火车出行,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就是人间风景啊!”窗外丘陵山谷、河流湖泊已是难得,更重要的是,那些山川里的人迹,那些房屋、田野、道路、桥梁,跟随火车行驶在大地上的时候,更能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在车窗边,沉迷其中,坐几个小时也不觉得乏味。乘火车还能看另一种人间风景,就是车厢里的人。同车的人,往往是我们日常接触不到的类型。
就像我最近碰到的一个重庆专车司机。她开着豪车,双休日兼职做司机。她老公也迷上了开专车,比她接的单子还多。她说他俩很担心专车涨价,他们都不是为了赚钱来开车的。如果涨价了,坐专车的人就会变得类型单一,见识不同的人的乐趣就会大减。
我跟她说,或者可以试试坐火车。火车车厢,一个封闭的环境,放入许多不同的人,会发生什么都是未知的。这有点像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的水箱实验。他准备一些环境相同的水箱,每个水箱里再放入一些来自池塘湖泊的水,水箱里会慢慢形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这些看似无甚区别的水,却带着不同含量的微生物,每个水箱里都是不同的世界。
很多火车爱好者,迷恋的就是这样的小世界。
日本有位主持人叫关口知宏,也是这样一位火车旅行爱好者。他拍摄了好些关于火车旅行的纪录片,《欧洲铁道之旅》《中国铁路大纪行》《日本铁路大纪行》,等等。
有人猜想,以一个日本人的角度来拍摄各地铁路,多半是给日本人看的,是介绍风光和民俗的、导游性质的旅游片吧。
事实并非如此。就拿《中国铁路大纪行》来说,这部只通过网络流传、长达8集的纪录片在中国引起的反响是惊人的。
关口知宏凭借什么赢得了这么多中国观众?
这部片子是他2007年到中国拍摄的,分为春季篇和秋季篇两部分。他根据中国铁路路线分布情况,设计了一次火车旅行,且线路不重复,不交叉。他从拉萨出发,终点为喀什,全程共计36543公里,乘车时间累计609小时48分钟。片子记录了他在春秋两季、共两个多月的火车上的生活。
但打动观众的并不是这些数字,这数字后面是一个第一次来中国的日本人,坐了无数趟火车,有高铁动车,更多的是绿皮火车那样的慢车。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汉语,见识了这片辽阔大地的风物与人情。他最感兴趣的是与这些普通人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观众不只是观看这个日本人如何进入中国,更通过他的双眼,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
我们借一个陌生人的眼光,更能看清自己身边的世界。但这个陌生人不是普通的陌生人,他有超强的观察力与融入力。
“观察与融入”其实也不能准确形容这种能力,我想把这种方式命名为“体察”。
我们惯常用的“体察”,意指体验考察,通常用于上对下,例如“体察民情”。我想借用这个词,却不是这个意思。我想强调这身体之意。
我们平时所说的观察,更多的是指用眼观看。传统写作课里,都会强调观察。但用眼看是远远不够的。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铁路旅行爱好者,经常带着相机,坐绿皮火车,拍铁路沿线美丽的风景。我读到他写的火车日志。他说,在绿皮火车上,车厢很空,只有一对夫妻,带着一对小孩,他觉得他们是很美好的普通人,忽然见那家人乱扔了垃圾,顿时心生反感。那妻子热心跟他打招呼,问:“你一个人旅行啊?”他立马生硬地顶了回去:“旅行就是要一个人,人多了烦不烦啊?”搞得那一家人很惶惑,他却安心了。
他有观察能力,却缺乏“体察”之功。他看到旅途中的冰山一角,却错失了更深沉的部分。
关口知宏在这一点上就太强了。
他进入旅行的陌生世界后,会不断调适自己,尽量去理解、全身心地投入这个新世界。因此,在屏幕上,我们看到不少令我们咋舌的画面。
众所周知,中国的火车,除了高铁动车,其他的卫生环境都很不好,现在很多中产阶层都难以接受这样的环境。关口知宏不仅在这样的环境里安之若素,还能轻轻松松地和各色乘客打成一片。有好些乘客,发现他是一个外国人,于是,纷纷拿出自己的食物分给他。甚至有人像喂动物园的动物一样,跑过来,把食物塞到他的嘴里。
有一次,有位老年旅客拿了自己的电动剃须刀,直接给关口知宏刮起了胡子。我们知道,日本人相处时十分克制,关口知宏在中国的火车之旅中,得怀抱怎样一颗宽容之心?
不单是宽容接受,关口知宏还全身心投入。他也为相遇的陌生人唱歌、画画、讲笑话、“卖萌”、干活。他想去别人家里拍摄,经常把“好想吃”挂在嘴边,一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一听便招架不住了,想马上与他分享。
回报是丰厚的。那些亲密的陌生人,让他看到外人难以了解的东西。他们会倾诉心声,会唱歌给他听,会带他回家。
因此,这部片子,呈现的内容非常丰富:准备报到的大学新生,高考后才买了吉他,想在车上练习一下;独自修复长城的人,靠一己之力默默地修了好长一段;在日语学校集训的女学生,第一次见到日本人。除此之外上,还有养蚕的人、摘棉花的人、乡村里留守的老人、蜜月旅行的人……关口知宏在旅途中,写了四个字:异乡有悟。他觉得旅行改变了他。
通过他,观众也能有所体悟,能够发现,世界不是只有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那部分,也不仅是我们周边的生活,还有很多不易进入我们眼帘的存在,除了愤怒、激烈,还有亘远、绵长。
(小 雨摘自腾讯网《大家》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