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杀手”

2015-05-14 11:41张毅静
读者 2015年14期
关键词:杀手阿加莎克里斯蒂

张毅静

阿加莎·克里斯蒂

曾经,有个女人这样说:“事情就是这样开始的,突然间我明白了我该怎么做。我决心不但要杀人,而且要大杀特杀!”这一杀,就是半个多世纪。

这个女人,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除了《圣经》和莎士比亚,她是世界上书卖得最好的作家。”

当我从一个被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吓得手脚冰凉的小女孩也成长为一个写作者的时候,我其实特别纳闷、特别感兴趣的是,一个出身良好、教养齐备、容貌端庄、性情温和的女性写作者,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杀手”?

那个年代的“闪婚”

如果不是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阿加莎或许不会在那一年成婚。

阿加莎1890年9月15日出生在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是家里的三小姐。她的家庭不曾大富大贵,但每周举行一次大型晚宴,保姆、厨娘、家庭教师,钢琴、舞蹈、声乐,阅读、刺绣、写诗、打网球、学法语、唱意大利歌剧、去国外旅游,以及不可或缺的双亲的疼爱……所有这些,让她成长为一个标准意义上的闺秀。

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整个世界的格局、意识形态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世界被绑在现代化的战车上滚滚向前,滋养阿加莎长大的那个古典的、温文尔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她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也随着这场婚姻的到来日益远去。

按照她们那个时代的规矩,从16岁绾起头发进入社交圈开始,年轻的阿加莎就参加了无数次为了嫁个如意郎君而举行的舞会。其间有两次,险些结了婚。不过最终她还是嫁给了阿尔奇·克里斯蒂。

阿尔奇·克里斯蒂是个只有个寡母的穷小子,年龄比阿加莎大一岁。刚认识她的时候,阿尔奇是部队里的一个年轻少尉,除了善于跳华尔兹,没有分文积蓄,全靠自己的微薄收入和他母亲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一点钱生活。可是他英俊,个子高,一头卷发,鼻子有趣地向上翘着,看上去颇为自信。自第一次两人共舞之后,他就爱上了她,设法弄到了她的地址,不顾一切地跑来家里见她,没几天就声称他必须要拥有她。他恳求她推掉已有的婚约嫁给他。

阿加莎的母亲当然不会看好这门亲事。阿加莎11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每况愈下,当妈的当然巴望着女儿能嫁个衣食无忧的好人家。

阿加莎是一朵生下来就浸润在文学、艺术园地的秀雅花苞,此时虽未完全绽放,但未来值得期待。年轻的阿加莎已经多次投稿,她写诗、写小说,还会作曲。

可是,战争来了。

1914年圣诞节前夕,24岁的阿加莎同自己心爱的情郎阿尔奇匆匆忙忙结了婚。她亲爱的母亲没有去参加女儿的婚礼……婚后,已经在空军效力的阿尔奇即刻上了战场,阿加莎到医院药房参加了工作。

这个媳妇的“绝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战争,让阿加莎成为医院药房的药剂师,让她拥有了丰富的药理学知识;是战争,让她和丈夫长期离别,这才有了和才女姐姐打赌之下创作的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是战争,让他们的小家庭经济困窘,为解饥荒,她创作了让她声名鹊起的第二部侦探小说《暗藏杀机》,接下来是下一部、再下一部,一部接一部……不过六七年的光景,阿加莎凭借写作,为家里买了两部汽车,还买了带花园的宅子。

众所周知,阿加莎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侦探小说。她的全部作品包括66部长篇推理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5个已上演或已发表的剧本,3个剧本集,6部情感小说……她的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不过她赖以成名的,还是侦探小说。那么她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杀手”?

这是有时代因素的。

在阿加莎出生以前的近百年间,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日益发展,政教分离,警察体制逐步建立,现代社会的逐步形成引起的通俗文学的迅速发展等,全部是西方侦探小说产生的社会基础。

阿加莎在写作

阿加莎的成长过程中,英国在物理学、化学、医学等很多领域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也伴随着让所有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大变革和大动荡。侦探小说作为一种社会娱乐的载体,丰富了市民的休闲生活,吸引了普通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撩拨了市民阶层对社会上五花八门案件的猎奇心理,更具有“启智”作用:它强调的民主思想、法律意识、人权意识深入人心,尤其是它所推崇的科学精神,让读者在充满悬疑感的同时,享受到了知识性、趣味性、推理性的乐趣,最后还有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结局,为置身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提供了心理稳定因素……这一切共同创造出了西方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也让阿加莎进入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西方作家,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和商业运作紧密结合。书商推广,市场欢迎,利润不菲,名利双收……如此情形下,绝大多数作家会让自己成为勤奋的笔耕者,阿加莎更是犹如一台性能良好、哗哗运转的写作机器。

她是时代中人,她的作品亦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她身处的场景、朋友的宅邸、英国错综复杂的铁路网、遥远的中东各国、游船、东方快车和时髦的客运飞机等,最后都演变成了阿加莎笔下的凶案现场。而英语世界许多耳熟能详的童谣,则是她的小说借以烘托气氛的首选。所以,她在她的时代怒放了。

阿加莎的作品有别于其他侦探小说的地方,一方面是她特别善于“下毒”,另一方面,从幼年时就开始的数次出国游历的经历,给她的创作提供了吸引读者的异域风情。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电脑、手机,阅读成为普遍而廉价的休闲选择,当报纸、电台都在连篇累牍地热议阿加莎那一系列“挑战读者思维极限,逻辑推理严密,推理结果令读者信服,语言通俗易懂、准确生动,使读者充满阅读兴趣”的大作时,怎能不造成“洛阳纸贵”?

阿加莎这时候才三十来岁,她打动了无数个读者,却莫名其妙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人。

一生难以启齿的事件

1926年12月3日,英伦三岛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英国警方出动了500名警探,带上警犬,配上飞机,进行大规模的搜索。

出了什么事?著名的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失踪了!

12天的地毯式搜索,引得全世界都在热议阿加莎的生死。她的同行,福尔摩斯形象的创造者柯南·道尔爵士也参与了调查,不过柯南·道尔预言:“克里斯蒂绝不可能自杀,我相信她在一个月内会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果然,12天之后,悄然隐身在约克郡一家酒店里的阿加莎被发现了。令所有人吃惊的是,她此时化名为“蒂莎·尼尔”。这个名字的主人不是旁人,就是她丈夫的情人。阿尔奇为了她,和声誉正隆的阿加莎离了婚。

这是一生顺遂的阿加莎一辈子的耻辱。

在晚年的回忆录上,阿加莎回忆这一段时,写得相当含糊,给人的感觉是由于母亲突然因病离世,向来厌恶生老病死的丈夫阿尔奇因讨厌妻子那种深陷哀愁的状态,所以才做出了一个突然的、任性的举动。不过,出于教养和自尊心,她对他下笔始终甚为谨慎,最多也就说他“太冷酷无情”。对她自己,更是几乎不作评判。

压倒阿尔奇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猜是男性的自尊心,他受不了她比他强大这个现实。

阿加莎感觉自己莫名其妙地做了弃妇。她的哭泣、哀求、悲痛、绝望,都没能挽回这个男人的心。

在那个时代,离婚是丑闻。她在悲痛、羞辱中躲到了酒店里疗伤,而公众因为她的失踪,竟满心巴望着能找到一具遗骸,好完成阿加莎·克里斯蒂真人版的谋杀案。现在,见她居然还好端端地在喘气,便自以为受骗,掘地三尺挖出了所有的细节,添油加醋地将这桩家庭丑闻闹了个尽人皆知!

梅开二度,幸福到老

1930年,阿加莎在中东旅行时邂逅马克斯·马洛温。她当然想不到这个小她14岁、与她外甥是同学的小伙子会成为她的第二任丈夫。年轻的考古工作者马克斯开始也肯定想不到会娶这个声名显赫的“姨妈”为妻。

是那场辛苦而又浪漫的中东之旅促成了他们。

其实,男人爱上阿加莎是很容易的。这一年的阿加莎刚刚40岁。她生来就面容姣好,举止端庄,气质娴雅。她不大爱说话,却习惯于倾听。她拥有全套上流社会高雅女士的教养,还有令人倾倒的渊博学识。如果你昼夜陪伴这样一位女士行走在异域,看着这朵温室之花时而露出笑靥,时而轻蹙蛾眉,时而在十字军东征时留下的城堡中怀古,时而对着一堆古老陶瓷碎片发出孩子般的欢笑声,你怎能无动于衷?不由自主,你会精心照顾她,想方设法要她舒适满意。

是在外旅行的艰苦条件使她习惯了有他在身旁,更是马克斯这个男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美好品质让这个女人习惯了他的陪伴。他的文雅、宁静、宽容、学识以及朝夕相处中对她自然生出的仰慕、疼惜与怜爱,这一切,让这个大他那么多的单身女人怦然心动。

不是没有过犹豫、挣扎,不是没有对“忘年恋”心怀不安,不是没有顾忌过社会上对这场婚姻的说三道四,然而,最终阿加莎做出了一个最正确的决定:1930年9月11日,她嫁给了他。

这是一段完美的婚姻,琴瑟和谐,一直持续到1976年阿加莎去世。她写道:“第二次婚姻是相当美满的,不仅让我鼓起了生活的信心,也使我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

马克斯婚后在伊拉克尼姆鲁德开始了意义非凡的挖掘工作,这使他在多年后获封爵士。

后来,有人问她为什么嫁了一位考古学家,她幽默地回答:“对于女人来说,考古学家是最好的丈夫。因为妻子越老,他就越爱。”

1973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写完《命运之门》后便搁笔了。在一个传媒还不甚发达的年代,在连续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几乎每年都有数部作品推出,而且其中的相当一部分都逐渐成为世界级畅销书,并长销不衰——这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梦幻般的惊人成就。

猜你喜欢
杀手阿加莎克里斯蒂
好好活着
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获荣誉
放弃苦练十年的钢琴
用一支笔歌唱
小儿心病成幼儿“杀手”
幸福的十大“杀手”
不动产登记不是房价“杀手”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魔幻时刻
克里斯蒂遇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