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阿瑟·黑利的《讹诈》中的现实主义

2015-05-14 14:09万燕
关键词:讹诈阿瑟现实主义

万燕

摘 要:阿瑟·黑利出生于英国,后定居加拿大。这种辗转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积累了大量的创作题材,还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视角。本文将以他的作品《大饭店》中的《讹诈》片段为例,研究他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即他常常通过自己的笔触来讲述发生在美国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从而展示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些耐人寻味的画面,让读者在生动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逐步理解人性的罪恶面。

关键词:阿瑟·黑利;《讹诈》;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67-02

阿瑟·黑利出生于英国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足,并在二战爆发后参加了英国军队。后来,他又定居加拿大,最终从事剧本写作工作。他较为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还敏锐的捕捉到了独特的写作视角。由于他也侨居过美国一段时间,因此,他以美国社会作为创作背景,讲述了当时美国社会上一些行业内部的事情,从而让读者对于美国社会生活有一个更为全面且直观的了解。他的作品还有《最后诊断》、《大饭店》等,主要揭示了美国社会中一些行业内部的矛盾与危机。阿瑟?黑利被冠以“社会问题小说家”,他的作品不仅题材逼真,而且有着严谨的创作文风,他可以使用看似轻描淡写的笔触将平凡的人或事表现的扣人心弦,从而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一、阿瑟·黑利的作品《讹诈》

在阿瑟·黑利著名的小说《旅馆》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系列性故事,即《讹诈》。这个故事发生在旅馆的侦探长奥格尔维和一对公爵夫妇之间。一天,当公爵夫人发现了公爵的隐情之后,随后在与喝醉酒的公爵一起回家的途中不幸撞死了一对路上的行人。为了逃避交通肇事的责任,他们偷偷把汽车藏在旅馆的车库中。但是,他们的行为引起了旅馆侦探长的好奇心,最终他得知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并以此真相作为讹诈公爵夫妇的筹码。在讹诈的过程中,公爵夫人比公爵表现的勇敢机智,她以一定数量的金钱说服了侦探长把肇事车辆销毁。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但其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股机智与严谨,是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之一。

二、《讹诈》中的现实主义

所谓现实主义就是指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一种与浪漫主义相对的文学创作风格,它主要侧重于对那些客观存在的现实进行较为真实的描述与反映。现实主义作家应该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来观察现实社会,并根据事务的客观事实进行细腻且到位的描述,力争让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得以逼真的再现。正如恩格斯所言,现实主义就是要真实地再现生活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及一些相关细节。据此定义,我们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就是指对细节、典型人物形象以及客观真实的一种描写方式。

在阿瑟·黑利的系列故事之一《讹诈》中,其故事发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并在故事的开始部分就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及相互关系,并指出了一些矛盾冲突的点。在这些人物与事件交错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可以透过一些矛盾冲突来更好的理解故事情节,对于该部作品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接下来我们将从作家睿智与严谨的字里行间来解析其中的现实主义。

(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实际上就是他身份、教育以及涵养等的外化。在《讹诈》中,阿瑟·黑利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描述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即侦探长和公爵夫人的。

首先,侦探长作为《讹诈》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作家对他的外在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在描述他的外在形体时,作家使用了诸如肥笨、满脸赘肉等词汇,从而让读者对这样一个侦探长的外在形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作家还对侦探长的眼睛与眼神进行了细节描写,比如“贪婪的双眼”等,从而让读者对其贪婪的个性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作家也对侦探长的声音进行了描述,比如说他有一个不协调的尖嗓音,总让人听起来不够舒服,其中充满了矫揉造作的虚伪。作家还对侦探长的行为举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比如说咋舌和吐烟圈等,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无比粗俗的人物形象。一个人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人的涵养与身份,当侦探长在与公爵夫人进行语言交锋时,他更多使用的是不上档次的俚语,很多情况下他的语言是不合乎英语习惯和语法的,这说明侦探长实际上是一个缺乏涵养的人。读者通过作家对侦探长外在形体、眼睛、声音、举止、语言等方面的描述,了解到一个贪婪、粗俗且缺乏涵养的负面人物形象。

其次,与侦探长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爵夫人。作家对她的描述也是细致入微。从气质方面来说,公爵夫人有着天然的高傲本性,对于事情的发展有着自己冷静的判断,从而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高贵且精明的公爵夫人形象。她的眼神也是美丽深邃的,不仅充满了智慧,而且还带有一丝威严。她的声音则如同皮鞭可以让听到的人感到害怕,这是外表温柔的公爵夫人在面对讹诈时表现。作家描述了她知道事情真相而试图隐瞒真相时的表现:“她的双手在颤抖,但是她在极力掩饰。”这说明了公爵夫人虽然紧张,但并没有失去理智。而在语言表达上,公爵夫人作为一个身份高贵的夫人,她的语言表达较为正式讲究,有时还会用一些法语词汇,从而说明了她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形象。总之,作家主要是通过对她的气质、眼睛、声音、举止、语言等来表现她的高贵优雅和精明强悍的,并让人看到了一位具有良好教养的女性人物形象。作家正是用这些来揭示罪恶的人性的。

(二)“烟”的意象符号

如果说阿瑟·黑利通过对比描写侦探长与公爵夫人让读者看到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作家还通过“烟”这个意象符号来展示侦探长与公爵夫人之间的较量。作家并没有对二人之间惊心动魄的较量进行直接描写,而是借助“烟”这个意象符号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双方较量的程度及进展,从而让读者了解到隐藏在事情表面下的的罪恶的人性。当侦探长第一次到达公爵夫人家的时候,他的烟不离手让他粗俗卑鄙的形态清晰的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也通过他弹烟灰、掷烟头等动作来传达他内心里的行动轨迹。公爵夫人不耐烦地警告他“不要吸烟”,侦探长毫不理睬,继续抽他的烟,甚至肆无忌惮地把烟移到公爵夫人的鼻子下,暴露了一幅丑陋嘴脸。但是,在故事的结尾处,侦探长却主动把烟掐灭了,这实际上说明故事是以公爵夫人的胜利而告终。

(三)精湛的细节描写

阿瑟·黑利在《讹诈》中不仅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烟”意象符号的巧妙地来推进故事,还在一些细节之处表现出独到之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首先,作家运用疑问式命令句描写公爵夫人在出车祸之后畏罪潜逃后接到了神秘电话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神情。当电话中的预约人故意迟到一个小时姗姗来迟时,她开始时表现出上层社会人士对小人物的不屑之情。尤其是当公爵夫人看到了一个身形肥胖、外表丑陋、满嘴俚语的侦探长时,骨子里的一股清高之气油然而升。但是,由于自己的罪证掌握在对方手中,也只能隐忍,表现出妥协的一面。因此,这时候公爵夫妇高贵的社会角色褪去,在面对这样一个粗鄙的小人时,他们并没有使用惯常的语气来命令对方,而是忍气吞声地给予了一些请求式的命令:“我丈夫和我都讨厌烟味,请你把它灭了吧。”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一个疑问语序,但是却故意没有使用问号,这实际上充分说明了公爵夫人在面对这样一个外表粗俗丑陋的旅馆侦探长时,她暂时撇下高贵的社会身份,而是选择了一种折中的说话方式。她是用一种近似礼貌请求的语气来传达出自己的命令话语,内心里的不满与厌恶不言而喻。由于侦探长手中握有公爵夫妇的把柄,必要时可以对公爵夫妇进行威胁与恐吓,因此他才敢对尊贵的公爵夫妇采取了一些无礼的行为,并在言语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挑衅意味。

其次,作家还在称呼语方面下足了功夫。公爵对自己的夫人称呼总的来说几乎没有出现多少变化,一般都是称呼公爵夫人为老太婆。这种称呼语一方面表现出公爵对于自己夫人的亲昵之情,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害怕与讨好心理。这是因为他在外面地位显赫,但由于自己的好逸恶劳而经常在生活中出错,有不少把柄握在夫人手里,在家庭里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侦探长称呼公爵夫人却使用了几次变化的称呼语,当侦探长手握车祸罪证第一次见到公爵夫妇的时候,他不顾身份把公爵夫妇称之为“你们”、“你两个”以及“你俩”,这充分表明了他小人嘴脸,因为他知道虽然公爵夫妇身份高贵,但是却有见不得人的私密,因此,他才敢于这么称呼公爵夫妇。在整个小说中,公爵夫人与侦探长是一对主要矛盾人物,公爵只是一个旁观者。当他在处于交锋占据优势时就称公爵夫人为“女士”,而转为交锋弱势时就称她为“公爵夫人”。这些称呼的变化让读者明显感觉到侦探长与公爵夫人之间较量情势的变化,显示作家用对话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匠心之处。

再次,小说中还通过点头与摇头等身体语言来表达人物的个性特征,同时表明了权力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在小说中,作家主要描述了侦探长三次点头与一次摇头的动作。第一次点头是侦探长在公爵对酒驾的解释时所做出点头动作,表明了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内心里的疑虑。第一次则摇头是当他听到公爵夫人要求他修好车时而表现出的否认心理,作家使用了用力的摇头这个动作表达他内心里恐惧之情。第二次点头是公爵夫人询问车子上掉落下来的东西是否能提供给警察一些破案线索时,他肯定的点了点头。这实际上为他最终决定讹诈公爵夫妇做好了心理准备。第三次点头是当他听到公爵夫人说愿意用大价钱来换取他开走汽车时,他贪婪的本性表露无遗,面对公爵夫人严厉且不容质疑的眼光,还是下意识点了下头。

最后,作家还通过打断话语的方式向读者表明故事进展。小说中人物话语被打断的情况很多,在不同的语境下,我们清楚的看到,能够打断对方话语的人都是矛盾冲突中占据优势的那一个。比如,即使侦探长手握公爵夫人的罪证,但由于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强势公爵夫人仍不免落于下风。这让读者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等级制度仍然具有一定地位,美国社会的权力分配很不均,上层人物滥用权力随处可见,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畸形状态中。

阿瑟·黑利的小说《讹诈》以不动声色的犀利笔锋刻画了美国社会上特定场景中的特定人物,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揭示了美国交错复杂的社会矛盾,引发读者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康响英.论模糊限制语在《讹诈》中所反映的人际关系[J].外语学刊,2008,(1).

〔2〕黎清群,曹志希.比照与逆转:型式化在《讹诈》主题解读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8,(2).

〔3〕林六辰.阿瑟?黑利小说中的改革创新意识[J].江汉论坛,2003,(8).

〔4〕尚铁英.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过程及特点[J].学术交流,2007,(3).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讹诈阿瑟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新法律现实主义
没有秘密的树洞
从《讹诈》中的语用策略透视权势博弈
美国死刑犯:七次躲过行刑,续命33年
阿瑟·黑利《讹诈》的多角度叙事策略
从违反合作原则角度分析小说《讹诈》的对白
以盗窃机动车牌讹诈车主钱财的行为应定何罪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