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枫,曲凡
(解放军第202医院门诊部,沈阳市110812)
随着医疗服务深入变革,病人就医理念与方式愈发理性和成熟,追求服务最优、效果最好、费用最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面对医学现状的某些局限和无奈,患者就医过程中一旦服务欠缺、诊治不好、费用过高、沟通不畅,就会形成心理落差,抱怨投诉在所难免。医护人员关键是要面对现实、认真对待、加强沟通、正确处置,做好防范,促进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尊重和友善[1-3]。
对医院门诊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发生并有详细记录的投诉案例进行调查研究,从引发投诉的主要因素、投诉科系及对象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门诊部办公室统一组织,指派1名具有管理经验的高职人员具体负责,采用阅读案例,汇总资料,审核认定后列表统计,进行结构相对数记录不同因素所占的百分比例。
82例中,医方因素64例,占78.05%,主要表现在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够、责任心不强和医疗服务失误;患方因素18例,占21.95%,表现为认知差异,期望值过高和利益驱动(见表1)。
内科、外科居多,分别占23.17%和19.51%。内科系统中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所占比例较大,外科以普通外科、骨科为主。其他科室有妇科、儿科、医技科室及挂号收款处等(见表2)。
表1 门诊患者投诉的主要因素
表2 门诊患者投诉科室及人员分布表
从表2可以看出,被投诉人员涉及到医生、护士、医技检查、药剂人员以及分诊导医、挂号收费、保洁保安人员。可见,任何一个岗位人员的服务水平都能影响门诊整体服务品质。
3.1.1 沟通方面。分析本组案例,因医护人员不会沟通、不愿沟通、与就诊人员没时间沟通或沟通不到位而引起的医患矛盾比例较大,表现在回答病人询问不耐烦、解释病情不细心、告知义务未履行、忽视病人参与诊疗决策的权力。如医院作息时间更改,专家出诊时间变动,患者重要诊疗信息没有告诉本人或其家属。
3.1.2 责任心方面。门诊工作人员未经请假上班迟到、早退、缺诊、替诊或擅离岗位让病人久等。就诊高峰期,由于病人多、工作紧张,接诊不热情,语言简单生硬。诊疗处置时注意力不集中,致使操作失误,抽错血、打错针、配错药、拔错牙,换药遗漏物品等。
3.1.3 诊疗技术方面。由于门诊专业划分较细,医生医学知识单一,临床经验不足,缺乏辩证思维,对某些疾病的复杂程度、潜在变化及预后估计不足,出现漏诊、误诊、误治。有些年轻医生忽略触诊、听诊、量血压等基础诊查手段,问过病情就开单,引起辅诊检查或用药偏差。
3.1.4 制度落实方面。首诊负责制度未履行,敷衍推诿病人,延误诊治时机。会诊制度未落实,对疑难复杂病人未请有关科室或上级医师会诊,或会诊人员未在规定时间到位,延误诊疗。知情同意不到位,大型设备检查、贵重药品应用未向病人家属交待清楚。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空白、简单、缺项、字迹潦草或忘签医生名字等。
3.1.5 职业倦怠方面。门诊各窗口工作人员,每天面对大量的性情各异且需求多元、要求高的病人,常需要加班加点工作,双休日也只能休息1天。他们不仅要付出大量的脑力、体力劳动和超强的细心及耐心。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补充医学知识,应对任职考核及家庭生活压力,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疲劳状态。对此,容易造成职业淡漠、精力不足或疲惫、工作效率下降或疏忽、分错诊、挂错号、收错费、输错编码等。
3.2.1 认知差异。虽然医患双方在看好病、治好病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专业特性、文化素养、角色定位不同,加之患者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对医疗行业的高科技、高风险、高责任认识不足,所以医患之间在医疗服务认知上存在明显差异。患方认为,自己是疾病的主体,是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是维护自身健康的主宰者,有权了解和知道诊疗服务的全部信息,并参与决策;医生认为,自己是医疗服务的组织、实施和决策者,承担着诊疗转归与责任,有权采取必要的检查、治疗手段和开具药品。由于双方过于强调自己的权益和地位,而忽略对方的感受,一旦沟通不畅、解释不到位,诊疗就会有分歧,引发争执和投诉。
3.2.2 期望值过高。患者就医普遍存在着择优心理,慕名来到大医院,想看最好的医生,享受最好的诊疗服务,获得理想的诊治效果,这是人之常情。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医学经历、临床经验、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加上患者疾病存在着复杂性、多样性、类同性和演变性,还有目前诊疗技术的局限性,诊治效果不可能令所有患者接受或满意,进而与高期望值形成落差,认为医生没有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心生不满,引发投诉。
3.2.3 利益驱动。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医疗服务难免受商品化冲击和影响,有些患者把看病治病作为一种利益交换。有的高收入人员或第三方结账者,如医保、工伤及交通肇事受害者,提出一些不适合病情的检查、用药及诊断要求,或开具假诊断书。如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意见、挑毛病、甚至无理取闹。有的低收入患者,追求廉价服务,即使医生合理检查和用药,也怀疑有过度医疗,做了不该做的检查,吃了不该吃的药,花了冤枉钱,找医务人员理论、争吵甚至投诉[4]。
对待病人投诉,不仅是态度问题,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如果重视不够、反应迟缓或处理不当,会使病人抱怨升级,产生抵触心理或过激行为,引起医疗纠纷,增加化解矛盾的难度与成本。为此,医院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稳妥处置,指定门诊办公室为接待主要场所,办公室工作人员为处理投诉事件的主要负责人。首先,要尊重投诉者。接待中,热情相迎,端上一杯水,请病人消消气,坐下来慢慢谈,讲出心里话,宣泄自己的怨气,平复不满情绪,为商谈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对方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表情专注,全神贯注,注重投诉问题的每一个细节并详细记录,如投诉时间、科室及对象;投诉理由、要求及建议;投诉人姓名及联系方式。不论对方情绪如何激动,语言如何尖刻,不随意打断对方的陈述,不作盲目的辩解,不可武断地下结论。其次,要公平公正。从维护医患双方共同利益角度出发,既不能偏袒工作人员,又不能迁就投诉者的无理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按章办事,不推诿过失,不息事宁人,充分取得对方的信任,以公正公平的人格魅力引导医患相互协商、相互谅解,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对个别无理取闹的投诉者要保持克制与大度,以宽容忍让之心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同时,要搞好服务补救[5]。对患者投诉的问题,应尽快找有关科室或当事人调查核实,一旦发现存在工作失误,要敢于认错,要勇于承担,或退号退款,或组织专家会诊,或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并真心实意地向病人致歉和致谢。对自己解决不了的投诉问题,及时报告有关领导或相关部门协商处理,并跟踪回复投诉者。
一是建立畅通、便捷的投诉渠道。如导医台、值班主任、热线投诉电话和门诊部办公室,并赋予门诊部办公室管理职能、权限和所承担的责任,纳入门诊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讲评。二是确立投诉管理的基本原则并严格遵守:认同患者的感受,尊重投诉者的权益;创造平和氛围,努力使投诉者轻松地抱怨和投诉;充分表达院方的诚意,赢得对方的信赖;发现并勇于承担服务失误是医务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公平公正处置;被投诉人或科室领导,必须参与行政调解,以示警戒;对服务失误给予患者相应的补偿,并迅速执行;深表歉意是必不可少的,服务改进是必须的,防患于未然。三是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如门诊医疗服务安全工作制度、门诊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制度、门诊医疗服务投诉报告制度、门诊医疗服务失误补救工作流程等。按照制度体系抓检查落实,使投诉管理步入制度化、程序化和责任化的运行轨道。
医院结合新门诊大楼的建成及投入使用,依托信息化建设和流程改造,构筑便捷高效的服务流程。一是建立窗口服务支持系统,由护理部统一调配人员,安排在门诊大厅各楼层,为患者提供导诊、分诊和陪诊服务,分散疏导病人就医挂号,引导帮助残疾人交款取药,护送急危重病人到急诊救治或入院治疗;二是实行挂号、收款双岗融合,收款员兼任挂号员,设置挂号收款窗口40多个,遍布各楼层,病人挂号交款就近选择、自动分流,不必在上下楼间往返,大大缩短了在某一窗口的停留时间;三是设立军人就医绿色通道,实行军事与地方病员分开医疗,各窗口不必为军人优先而与地方患者矛盾频发,同时也提升了军人伤病员就医效率和质量;四是开办便民门诊,选派高年资、医药知识面较丰富的医生坐诊,为不看病只开药或咨询的病人提供直接开药、合理用药、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指导服务,既方便了病人,又减轻了专科医生工作压力;五是提高医技、辅诊科室工作效率,减少患者接诊时间,如缩短核磁共振、CT、MRI、胃肠镜等检查报告时间,并把好质量关、避免误报漏报阳性结果。
患者把健康和生命托付给医院,是对医务人员的最大信任,所以,医院没有理由不为患者着想,没有权力重复医疗服务上的失误。首先,要树立高度负责精神,信守医患约定承诺。严格遵守上下班时间,不擅离岗位耽误病人诊疗。按约定时间进行出诊、会诊、检查、手术及换药,遇有特殊情况(如开会、抢救、出差、生病)失约,应提前向病人通报,解释缘由,并采取相应的补诊措施,不影响病人诊治。其次,重视门诊医师队伍的合理配置,选派专业水平较高、临床经验丰富、高年资医生出诊,目前出门诊医师副高职以上占70%。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减少漏诊误诊率,提升首诊确诊率。同时,注重发挥老专家的技术优势,选派离退休和在职专科技术带头人70多人定期出专家门诊,周一至周五无空白,32个科系全覆盖,并坚持专家出诊请假替诊制度,保证出诊率在98%以上,较好地保证了疑难重症病人的诊断、治疗和抢救的需要。另外,为了解除广大患者疑虑的过度医疗、重复检查、违规用药等实际问题,医院从培养严谨的医疗作风入手,要求端正“四风”:即端正检查之风,检查项目的选择与确定根据诊断需要和患者认可,该做的检查一定要做,不该做的检查坚决不做;端正治疗之风,治疗方案要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选择疗效最好、伤害最小、恢复最快、花钱最少的治疗手段;端正用药之风,坚持最优化用药原则,依病用药、辩证施药、合理开药;端正收费之风,纠正不规范收费行为,避免漏收费、乱收费、错收费和重复收费。
医患沟通问题是引起患者投诉乃至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信息沟通不畅,情感交流障碍,医患共同决策不够。为此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5.4.1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知情告知是法律赋予患者的合法权利,医方必须遵守,不仅要形式上遵守,更应强调知情告知的内涵。通过告知,一方面,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现代医学的历史、现状、困境和局限性,感受到医疗服务的某些有限和不可能,医生不是神仙,不可能包治百病,“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对某些疾病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另一方面,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及时明确地讲清楚诊断情况、治疗方案、重要检查目的和结果、病情转归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手术方式、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药费用和用药不良反应等,听取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并回答所关心的问题[6]。
5.4.2 提升医患共情能力。学会共情,善于用语言和心理的力量来叩开医患沟通之门。共情作为人本主义和现代精神分析的基本技术之一,是医患之间一种积极、正面的感觉与互动,是对彼此内心世界的体验。在医疗服务中,医护人员不仅要提供技术服务,还要体察患者的就医感受,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达到情感交融、心理契合。如在接诊病人时,多用些礼貌性语言,让患者感到亲切和自然;在检查用药时多用些解释性语言,让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治疗处置时多用些鼓励性语言,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和勇气;在医患之间出现矛盾和摩擦时多用些自我批评性语言,让患者体会到诚意和宽容。共情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述,用手心焐热冰凉的听诊器,搀扶一把行走不便的老人,给吃药的病人送上一杯水,陪伴盲人就医取药等,这一切使共情变得如此简单,让医患沟通更加富有成效。
5.4.3 关注医患共同决策。伴随医疗服务社会化、人本化程度不断提高,医生在医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和家长式地位发生动摇,医患关系需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医患之间平等协作地位正在建立。医生将由全能式的组织、实施与决策者,变为沟通的主导者、信息的提供者和决策的制定者。为病人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并进行解释;提供可供选择的诊疗服务,并协助病人进行选择和决策[7]。作为疾病的主体和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患者将成为医务人员的伙伴,在充分享有医疗资源和信息的前提下,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医患共同决策成为现实,使医患分离甚至对立成为过去,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高度和谐、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1] 杨位轩.医疗纠纷现状及防范对策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2,10(5):41 -42.
[2] 高清,王晓燕,梁立智,等.医患关系认知差异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8):619 -621.
[3] 宿小满,万兵华,薛赤.医患纠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30(10):56 -58.
[4] 王丽,袁钟,李红英,等.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诱因与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4):10 -13.
[5] 张丹,王英,刘薇,等.谈门诊医疗工作的服务补救[J].现代医院管理,2010,8(2):55 -56.
[6] 王其琳,候冷晨,郑军华,等.志愿者体验式医患关系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5):64 -66.
[7] 何权瀛.伙伴医学: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J].中国医学论坛报,2015,41(19):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