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
摘 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迅速向外扩张,获取经济剩余。沃勒斯坦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内核。现在世界体系出现过两次霸权转移即18世纪世界霸权从荷兰转移到英国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霸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透过两次霸权的转移的现象,可以发现其内在规律,这对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冲突与矛盾,正确把握当今世界霸权新变化及预测未来趋势至关重要。
关键词:世界体系 霸权国 霸权转移 规律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a)-0016-02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是新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世界体系论的主要创始人。他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1]并指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在世界体系中被称为霸权国的中心国家,不再是单纯依靠政治权利的政治实体,它更是一种经济实体。现代世界体系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迅速向外扩张,获取经济剩余。世界体系论者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现代世界体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表现形式、形成的时间及渊源,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对当代世界体系的规律性分析。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世界体系的两次霸权转移,比较其世界影响力和渗透力,探寻世界体系的内在规律。
1 荷兰到英国的霸权转移
1.1 荷兰的历史与地理优势
海洋之邦的荷兰造船技术卓越且善于海战。拥有对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对海上谷物和军需用品供应进行垄断,获得巨大的利润。其港口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商业、金融重心。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荷兰的主权最终得到确认,此后在欧洲主权国家体系中长时间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1.2 荷兰到英国的霸权转移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海上优势从荷兰转移到英国。为了摧毁荷兰的贸易和海运,英国在1652-1674年间先后发动了三次英荷战争,荷兰被迫迎战,接连失利并受到重创。荷兰先是被迫承认《航海法》,运输和中转贸易受到威胁。接着大西洋贸易的控制受到削弱,部分附属地也落入英国手中。而英国查理二世与法国媾和,直接造成对荷兰主权的严重威胁。英荷海上霸权的争夺意味着谁能拥有制海权,谁就控制着世界的商业资本。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掌控了荷兰原有的海上霸权优势。
(2)1713年《乌得勒支合约》签订,荷兰霸权向英国霸权转移进入第二阶段。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受到英国港口的挑战,失去优势。荷兰难以与之抵抗。荷兰在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大大减弱。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
(3)随着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的爆发,荷兰向英国的转移进入第三阶段。荷兰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中心体系最终崩溃了,商业遭受重创,但对于其资本则不然。荷兰依靠其巨额融资,暂时性地扩充了其经济实力。可好景不长,经过一连串金融危机,荷兰也失去了放贷获利的唯一出路。英国伦敦成为欧洲巨额融资的中心。
(4)荷兰霸权向英国霸权转移的第四阶段也就是结束阶段,是英国与法国间力量的斗争。虽然荷兰的霸权已经只剩下残余,但并不意味着英国的霸权秩序立刻随之建立起来了。经过一个空位期即英法战争,英国才真正确立在世界上的霸权。1793年英国夺回了西印度,法国海上力量受到致命一击。特拉法尔加之战,法国挑战英国海上霸权失败告终。无论是在海洋还是在陆地,英国的商业、军事以及殖民地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了。霸权向英国的转移完成了。
2 英国到美国的霸权转移
(1)英国霸权的工业基础和帝国基础。英国作为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领导者,维持了长达一百年的欧洲和平(即1815-1914年),创造了史上罕见的西方文明。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中心地位,也是工业中心,被称为“世界工场”,形成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同时英注重追求普遍利益,控制和协调着欧洲各力量的均衡,具有比较稳固帝国基础。
(2)英国到美国的霸权转移的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即1873-1896年大萧条冲击下的英国霸权危机。始于英国银行业的金融危机,伴随着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铁路建设债务链的崩溃,使英帝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萧条给英国带来了失业率的上升和工厂的倒闭。1873-1896年,英国的名义物价一路下降至原来的50%,到处都是失业的人群。商品价格暴跌导致资本回报率降低。缺少资本导致英国的工业技术逐渐落后,到90年英国已经不再是“世界工场”了。
随着工业主义的传播,各国都参加到军工业竞赛,力求在资本竞争中获益。英国的军事工业优势受到侵蚀。比英国更加强大的军事-工业综合体竞相涌现,摧毁了英国的贸易基础和帝国基础,英国再也不能用传统的力量进行各国家间的控制、权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标志着霸权转移第二个阶段的开始。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英国的海外资本破产。在20年代后半,英国在海外贷款的份额,从战前的50%强跌至37%~44%,30年代更是跌至非常低的水平。巨额的战争费用使得英国积累的金融基础受到严重破坏,而战争期间世界流动资本逐渐流向并集中在美国手里。这期间美国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其海外资产还翻了好几翻。华尔街股市暴跌,a美国东南的一些银行出现了挤兑现象。而欧洲是国际金融体制最为薄弱的环节,面临货币的危机及严重压力,英被迫放了弃金本位。英国的金融中心地位也丧失了,金融霸权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
③第三阶段即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出现。19世纪前期美国获得领土扩张的动力,不断从东北向西扩张,形成了规模更大的大陆帝国。《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是美国1930年颁布的一项税法,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法,该税法试图以高关税壁垒保护美国市场,使之免于外国竞争。结果导致美国的各国贸易伙伴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使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50%以上,世界贸易额下降了70%,几千万人失业,加剧了大萧条。该法案的签署标志着19世纪的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最终崩溃。endprint
英国被迫放弃了其帝国优先权,经济自主权逐渐消失,为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被迫撤回到自己的民族区域内并寻求与他国联盟。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枚原子弹,显示出其强大军事实力及新暴力手段,这成为其新的国际秩序的军事后盾。美国建立起史上最强大的军事-工业综合体,美国通过战时物资的买卖,获得巨大的利润,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球运输革命和战争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地位中心化了。
3 两次霸权转移的内在规律
3.1 霸权国都具有地缘政治优势
荷兰、英国、美国这三个霸权国都具有地缘政治的优势。荷兰被称为诞生于海洋的国家,长期控制着波罗的海的海上运输,阿姆斯特丹作为贸易、金融的中心港口,重商主义、资本融资保障了荷兰的财政收入,使其能控制和平衡欧洲各国的力量。英国具备海上优势同时因其陆地面积比荷兰大,更具陆地的优势。伦敦是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贸易、金融港口。美国的地缘政治优势相当显著。它是疆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均衡的大陆,有世界两大洋的优先权。只在南部与加拿大一国接壤,不易受外来力量的侵犯,集海洋、陆地优越性于一身。美国的综合体比欧洲产生的任何一个综合体都要强大。
3.2 新生霸权首先获得生产方面的优势,其次是商业方面的优势,再次是金融方面的优势。
由于长期的竞争性扩张,作为新生霸权的国家首先在生产方面同旧的霸权国相竞争,获得发展的有利条件。生产领域的竞争性扩张导向商业的激烈竞争,谋求商业的财富积聚,繁荣发展。然后上升的霸权国会在金融领域不断扩张,占据优势地位,最终形成贸易、商业、金融的全球经济的中心。
3.3 新旧霸权转移存在空位期
霸权得以稳定都经历了长达30年的战争。旧霸权的崩溃,不意味新的霸权的立即形成。新旧霸权的转移存在明显的空位期。三个霸权国的两次霸权转移中都是最终经过30年的“世界战争”才稳固—1618-1648年30年战争,1792-1815拿破仑战争以及1915-1945欧亚战争。通过战争,旧霸权国残存的一点生命力也被摧毁殆尽,新的霸权国的秩序被得到普遍认识。同时战争使获胜者获得巨额战争赔款,贸易优惠政策以及更广泛殖民地范围,更具有经济优势。
3.4 违背领导者意志的领导
两次霸权转移中,体现了现代世界体系国家间的力量斗争,存在着“违背领导者意志的领导”即霸权国追求普遍利益过程中,因被支配国的效仿、技术突破和权力膨胀反而被超越。[2]在荷兰霸权向英国转移中,荷兰最初具有的商业和融资的优势,权衡各欧洲国家的力量。随着发展,各国都效仿荷兰,荷兰重商主义与金融融资的优势受到侵蚀,最终英国又凭借工业成为超越荷兰的新生霸主。英国向美国霸权转移,英国除了金融和商业的繁荣外,早期军事-工业综合体彰显出强大的力量。美国在长时间内对其效仿,最终形成英国难以抵抗新的军事工业综合体,成为国际上新的强大势力。
3.5 霸权时期社会、经济及政治领域呈现良性循环的特征,霸权转移时期社会、经济及政治领域呈现恶性循环的特征
在霸权时期,新的秩序的建立,社会稳定,社会各基层的利益基本得到包容和体现,社会冲突较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由于经济前景可观,人们投入极大的热情,生产、贸易、金融等各产业繁荣发展。政治上,民众对国家的发展充满期待,政局相对稳定而阶级以及政党之间的斗争也相对缓和。中产阶级分享社会的繁荣和财富,同时使霸权阶级的力量得到扩充。
而霸权转移时期,社会冲突不断增长,社会矛盾比较激烈,存在的中间力量会为因自身利益难以保障,由原来支持领导阶级转为反对领导阶级。新旧霸权转移阶段,处于崩溃边缘的旧的保守的势力往往会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奋力与新生阶级做输死博弈。不满现状的各利益群体纷纷选择反抗,革命的浪潮助推下,社会更加动荡,政治不稳定,而缺乏安全保障的社会,经济难以向前发展。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旧秩序就越快走向最终的崩溃。
4 霸权转移规律性探析的现实意义
作为体系变化的霸权转移,比较强国的地理优势,各国竞争性扩张优势,霸权转移存在空位期及其发展特征,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中的。霸权国也会出现衰落,旧霸权失败意味着处于边缘地区的国家力量上升甚至转移到中心位置。“一个国家一旦出现真正的霸权国,它就开始衰落。因为一个国家不再是霸权并不是因为它丧失了力量,而是其他国家取得了胜利。”[3]
从世界体系变化的规律性,我们可推测下一个霸权国应该更具有地缘政治优势,而生产、商业、金融领域的扩张将更加迅速和更具渗透力。新旧霸权转移的空位期,旧的霸权伴随着矛盾出现与不断激化而衰落,新兴霸权将以违背领导者意志的方式逐渐崭露头角。就不难理解当下美国霸权为何呈现出越来越多衰落迹象。美国国内冲突与国家间冲突纠集在一起使其在对全球战略和世界利益更变本加厉。而美国的霸权能够存续多久?霸权转换空位期会有多长以及下一个霸权国会是谁?这些问题仍有太多的未知因素,目前很难对未来世界做明确判断。
参考文献
[1]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罗荣渠,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里·J·西尔弗,著.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和治理[M]. 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 白云真.世界体系论与新葛兰西主义的比较研究[J].国际论坛,2006(5):84-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