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中探寻出路和破解之道。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下,中国通过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在区域和全球布局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创造新的机遇和出路。国外有媒体分析指出,中国经济以拔得头筹之势进入2015年,并很可能长时间执此牛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能否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是全世界所关注的一大悬念。本刊综合整理众多相关材料观点,为2015年经济发展前景做一个特别的注脚。
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发展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的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1月1日,2014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同时出炉。数据显示,1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1%,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投入品价格指数、销售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分类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的非制造业综合PMI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收缩。
针对我国2014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有关专家表示,两个指数“一落一升”,反映当前我国各产业增速此消彼长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态势。2015年,我国经济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虽然下行压力有加大可能,但将保持平稳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与跟踪课题组近日发布《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报告指出,2015年尚无重大因素出现改变经济平缓下滑的局面,预计2015年全年经济将可保持在7.0%以上,略低于2014年的增长水平;全年CPI涨幅将在2.2%左右,远低于调控目标。
日前,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CUSCR)”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2015预测”研讨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举办。会上,世界银行前副总裁、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虽然中国过去一年的经济增长不如外界预期,但未来15至20年仍有可能维持每年7%至8%的增长。在“新常态”下仍有中国8%的经济增长实力,实际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应可达7%到7.5%。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是2014年中国经济领域的最大热词。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含义,核心是三个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新常态是一种新趋势,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即经济运行的新常态。国际经验和一般规律是,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后,经济增长率将出现30-40%的递减,世界各国和地区无一例外。由“高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一种内在趋势,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将全面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进入到“提质增效”、“结构优化”的新时期。因此,在“中国经济:2015预测”研讨会上,林毅夫指出,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只是表象,转型升级才是实质。
改革红利逐步显现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在第三届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常态,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国经济GDP增速进入下行通道,转入中高速或者中速增长,2015年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他同时指出,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改革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制度和政策。因此,当前中国经济需要在保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推进改革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上。中国企业要积极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变革,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谋求发展。
在“中国经济:2015预测”研讨会上,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正在深化,改革的红利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动力。endprint
中国能在新常态下继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有赖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2014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允许民间资本创办金融机构,放宽市场主体准入,以及以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核心的价格改革等,2015年还将实施一批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对经济增长潜力的提高作用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逐步显现出来。
目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15个领域330条改革措施,正在逐一推进落实。12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2014年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会议称,“经济体制改革领先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协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标本兼治,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慎探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立行立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力度加大。”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呈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态势。从简政放权到金融改革,从自贸区推广到新型城镇化,从收入分配到户籍改革,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再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外媒评价,中国改革的幅度和力度“都超预期”。
2015年经济运行环境与条件
要判断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分析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环境总体趋好,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国外政策调整、地缘政治冲突等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各机构普遍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增速较2014年有所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8%,较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同时也要看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较为疲软,短期内难以真正走出低谷,一些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供给方面的制约因素和金融条件的收紧对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持续更长时间,因而2015年世界经济仍只是边际上的改善。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中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首先,全球经济总体未恢复到危机前增长水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以及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上升造成我国出口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这些因素仍持续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分化和转换带来的冲击。第三,地缘政治形势更加动荡。
国内基本面和改革因素仍可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但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将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和制约,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仍面临很多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依然较好,内需增长具备有利条件;改革红利在逐步显现。另外,政策效应也逐步释放,一方面为应对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措施,内容涵盖定向降准、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稳定外贸、扩大信息体育消费,以及在近期实施的全面降息和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PPP)等。这些政策多需跨年度操作,政策效应将在明年继续释放。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的财政状况和通胀形势下,201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政府可能继续围绕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力度更大的新政策,政策效应也将会集中体现为通过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仍有众多不利因素将会制约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一是,房地产市场短期难以出现强劲回升。房地产行业前后向产业关联度高,与钢铁、建材、家电、装饰材料等多个行业紧密相关,且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四分之一,房地产市场低迷将严重掣肘投资及相关行业的增长。二是环保指标造成的强约束。为了确保节能环保指标在“十二五”后两年达标,国家将“实施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有些地方为完成环保指标,可能会采取强制措施。另外,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供给因素进一步趋紧,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在不断加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