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综合效益,促进科研基地可持续发展

2015-05-13 13:25:31陈丹乔进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基地科技发展

陈丹 乔进

摘 要:科研基地是高校承担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平台,是学校科技奖励产出的主要阵地。各级科研基地科技人才、科研任务、科技资源相对集中,科学技术成果丰富多样。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兴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优势研究领域竞争力强等优势。科研基地所拥有的科技奖励的质量和数量往往也是衡量科研基地运行状态和研究水平的关键指标。因此,依托科研基地切实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产出,是获得高级别的科技奖励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给科研基地带来的综合效益,可为科研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科技 奖励 基地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c)-0181-02

科研基地是科研人员追求新的发明、新的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转化的最重要的源头和最集中的载体,是新科学思想的发源地。加强高校科研基地建设既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

高校科研基地主要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场站与野外观测试验台站、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在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科研基地具有重要地位。由于科技奖励激励目標与科研基地的战略导向具有一致性,在对科研基地的创新能力培育、运行状态考核、成果产出水平等评估工作中,科技奖励一般成为了一个重要表征指标。科技奖励的质量和数量,尤其是高级别国家科技奖励更成为了对科研基地、科技人才、科研活动进行评估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1 抓成果、促产出,努力实现国家科技奖励学科全覆盖

当前,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科研基地、学校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乃至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关键指标。近年来,武汉大学出台了《武汉大学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科研业绩奖励政策,规范考核办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随着科研基地建设投入的持续加大,创新体系日渐完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产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测绘科学、水利水电、医药卫生、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领域获得了一批国家科技奖励,涌现出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的产生,尤其是国家科技奖励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校的科研实力。

2009年至2013年,武汉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实现了连续突破,这些国家奖全部来自于国家级基地。2009年以来,武汉大学获得的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也稳定增长,共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58项,其中一等奖53项。

2 抓管理、促运行,着力构建“金字塔”结构科学研究基地体系

当前,科技基础条件已逐渐成为学校乃至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其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以国家级科研基地为代表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已经拥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平台,拥有独有的多学科、多人才等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提供着有力的技术支撑,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近年来,高校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改进科技管理,科技产出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依托高校建设的科研基地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2009年以来,武汉大学科研基地布局进一步完善,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14个,分别为: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1个湖北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2个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1个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至此,学校自然科学类省部级以上研究基地达到60个,形成了由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级科研机构构成的“金字塔”结构的科学研究基地体系。重点实验室建设基本实现了学校一级博士点学科全覆盖的目标,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近五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共计到账26430万元。科研条件建设经费为学校科研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3 科研基地成果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孕育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

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3年,武汉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共计15项,大部分来自学校科研基地。获奖项目在科研基地中的具体分布情况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占60%、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占33.3%、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占6.7%。

从表2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3年,武汉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科技奖励的项目近一半来自学校科研基地,共计158项。获奖项目在科研基地中的具体分布情况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占28.5%、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占20.3%、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占2.5%、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3.2%。

上述统计分析表明,科研基地的层次越高,产生科技奖励的数量越多,层次越高。充分体现了科研基地是科技奖励的主要发源地,科技奖励是科研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4 科技奖励综合效益充分发挥,科研基地得到持续发展

近年来,武汉大学各类科研基地运行状态良好。2009年,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2010年,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肿瘤生物学行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岩土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验收评估优秀;2013年,地球物理大地测量、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导航与位置服务三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验收评估优秀。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学校科研基地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及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为学校科技事业、经济社会发展等做出了较大贡献,科研基地也初步实现了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格局。科研基地在学校的科技活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学校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综合效益,整合优化校内的科技资源,把握基地的申报、认证、评估环节,重点组织协调科研奖励的申报;并通过产学研结合和校际间、国际间的科技合作有效地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构筑和拓展国家层面的科技平台规模,促进科研基地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研基地作为优势资源聚集的“科研航空母舰”对于孕育科技成果与获得科技奖励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培育作用。科技奖励所带来的各级科技经费投入的增加、学术地位的提升、学术交流范围的扩大、对产业影响力的增强等等辐射作用,对科研基地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效益提升,对科研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科技奖励与科研基地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二者之间良好的互动有利于优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共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廖建锋.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2004(4):21-24.

[2] 袁通路,李琳,丁昌峰.在创新中推动高校科研基地全面发展[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1):8-10,28.

[3] 付秋荣.浅谈科技奖励的激励和向导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0):22.

[4] 岳增良,马万福.影响科技奖励群体激励作用的因素分析及调整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1996(4):5-7.

[5] 徐顽强,李华君.科技奖励边际激励效用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对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3-98.

猜你喜欢
基地科技发展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我的基地我的连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