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
摘 要:科学教育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它也传递着科学的精神,它为创新精神的成长提供养分,本文首先探讨了何谓创新和创新精神。其次,分析了科学教育是如何促使创新精神得到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 创新精神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c)-0136-02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需要创新精神的信息社会,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国家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创新。而科学教育作为创新精神培育、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1 创新与创新精神
1.1 创新
“创新”(Innovation)是起源于拉丁语中的“Innovare”,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在我国,在《南史.后记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提到过“创新”一词,即“伯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在此书中“创新”一词之意为创立和创造新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创新的解释是:“1.抛开旧的,创造新的。2.指创造性:新意。”也就是说,“创新”是指一种弃旧图新的行为和表现。
创新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是对旧事物的超越。它在原本的基础上吸收积极合理的成分,抛弃陈腐落后的东西,推动事物不断地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应当全面的认识到创新是推成出新的活动,它是活动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所生产出来的某种新思想或新事物。所以,创新不是简单的对过去进行划分、割裂,而是在科学的扬弃、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来追求新的规律、新的学说、新的方法等。
1.2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不同于“创新”,“创新”从词性上来看为动词,它是主体的一种行为、一系列的活动,而“创新精神”为名词,它是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气质或精神素质。在叶澜先生主编的《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认为“创新精神”是主动超越现实条件并以创造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作为追求的个性心理品质。所以“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定是敢想、敢干, 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 敢于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
从上可以看出“创新精神”是指人们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不守成、不断探索,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激励人们打破束缚,不满足于现状,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以积极的、开放的、上进的态度来面对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对真理执着的追求、革新、开拓进取等方面。
创新精神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它是人类自身和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精神就是国家进步的精神源泉。
2 科学教育:创新精神生长的摇篮
创新的科学发展的原动力。而科学教育则为创新提供人才和知识基础。科学教育过程中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科学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创新与好奇心、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好奇心越强、兴趣越浓,那么推动创新的内驱力就越强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的基石。
在科学教育中不仅传播了科学的成果,而且,在科学实验、科学探究等活动中将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在科学的课堂中常常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最新的科技成果,也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在科技活动课上做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亲身的观察、了解自然的奥秘,在亲手做的实验中验证科学成果,在科学教育中学生能够感受发现的快乐,亲自体验到学习中“先知”“先觉”的快感。在科学的课堂上老师和课本不再是真理的代表,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创新的欲望被点燃,因此,科学教育能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力,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的创新激情,让学生不断地探究新问题,寻求新突破,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创新意识。
2.2 科学教育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如果说创新意识是创新的起点,那么创新性思维则是创新得以实现的保障。在发现新问题后,如何正确的解决新的问题、如何运用新颖的、独特的方法?这这些需要正确的思维来得以保障。因此,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所在。创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求异思维,寻求异处,从多维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思考问题。
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不会要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统一化、唯一化、标准化。在其过程中教师常常与学生讨论答案不唯一的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小学科学磁铁磁性大小测试的实验中,教师鼓励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学生可以将磁铁竖立或平放来测验磁铁各部分磁性大小)、选取不同的实验器材(有的选取大头针、有的选取回形针等)、提出对实验结果进行别出心裁的猜测(有学生认为条形磁铁中间磁性最强、有的学生认为是两级强等)。科学教育正是通过这种灵活多变的方式、客服了思维的呆板性,培养学生求异地考虑问题,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独立性和变通性。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3 科学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科学鉴别力,形成创新能力
主体所具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鉴别力对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洞察力和鉴别力越强,主体就能更加迅速的抓主要害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直觉、洞察力和科学的鉴别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而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科学鉴别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科学教育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技能、方法和科学的精神,认识到科学价值观、严谨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做科学实验,而且还懂得如何去分析实情、洞察事物、鉴别正误,从中悟出道理,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事物的鉴别能力,在面对复杂事物时依然能以清晰的、理性的、科学的态度去鉴别事物,并创新性的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
2.4 科学教育能锻炼意志、养成良好品质,树立创新人格
創新人格是一个人进行创新、发明的心理基础,是创造者必备的、良好的、持久的个性品质。美国心理学家推蒙对大批儿童进行长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精神强的人大多是有自信、积极进取、有坚强毅力的人。因此,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人格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信、积极乐观、实事求是、严谨治学、不屈不挠、努力攀登的优秀品质。
科学教育恰恰为学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品质营造了适合的气氛。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有许多的科学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长能有所成就。同样在科学教育中,学生从实验到观察到分析到的出结论的过程中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种种挫折或失败。需要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以理性的头脑去分析,以顽强地意志去坚持。正是在研究中的一次次历练,锻炼出创新所必须的坚强意志,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3 结语
在科学教育中能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树立严谨、理性的科学态度,开拓学生的视野,生成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从而对世界有了更好的了解,逐步形成创新所需的品性和素养。科学教育既为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地土壤和充足的养分,也为创新铺垫不断向前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2] 裴迪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 崔景贵.论心理科学视野下的学校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