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3)
所谓移动媒体,就是以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为信息传播主要载体的信息传播渠道。由于其突破了传统媒体对基础条件和设施的限制,更为灵活、方便,因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与推崇,尤其是在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下面笔者将就移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从发生到传播发展需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应观望期。突发事件由于事先没有任何征兆,一旦发生人们很难对其进行快速反应,往往表现为震惊加观望。具体来说,“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处于事发现场的人们有些会拿出手机或者IPAD等设备拍照或者拍摄视频,然后通过微博等信息平台将信息发布到网络上”[1]。网页信息浏览者在看到这些信息后起初并不能判断信息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但随着浏览者人数的不断增多,该突发事件已经受到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开始逐渐在网站上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答与讨论。
第二阶段,信息公证、公开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安全管理等部门均要介入调查。各大门户网站开始争相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除了常用的文字描述外,还有与之对应的视频和图片,用不同的视角以最大限度还原事实真相,使人们对突发事件的信息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了解和把握。
第三阶段,决策、处理期。人们在通过各大网站信息了解了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后,就进入了突发事件的决策、处理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各大移动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量仍然比较大,人们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和关注热情不减,但报道内容已经由原来的描述事件过程转变成为责任认定、赔偿补救措施等善后问题的探讨。此时关于突发事件的各种谣言随着真相的揭露也不复存在。
第四阶段,事件沉寂、谣言破灭期。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解决,到了这一阶段,事件已经尘埃落定,各种谣言因无利可图而不复存在,各大门户网站的此类消息报道随之减少,人们对该事件的热衷度和关注度下降,而将视线逐渐转向其他重大新闻事件。
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验,总结出移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四大特征,分别如下:
第一,移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和实时性。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具有滞后性,这主要是由于其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前首先需要相关记者深入一线搜取一手信息资源,然后需要对信息资料进行加工统筹,而后进入节目录制阶段,到此才形成最终的版本以呈现给受众。由此可见,传统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从发生到受众获取信息需要一段相当长的编排时间,再加上受到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和特殊状况的影响,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失去了时效性。而这正是移动媒体的优势所在。面对突发事件,移动媒体记者在深入一线的同时可以将事件现场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广大受众。比如2013年下半年在浙江省所出现的大型水灾,仅城区就有三分之二的区域被淹,导致整个城市的交通、水电均处于瘫痪状态,电视台也因为进水严重不能继续工作。这时移动媒体就担负起了报道灾情的重任,各种网络报、手机报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跟踪报道,体现了移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实时性。
第二,移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公众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移动媒体,人们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查看最新新闻事件,并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社区论坛、视频、短片、图片等多种方式对身边的突发事件进行发布和宣传。另外,各大门户网站开设了相应的论坛供人们自由发表评论,展开交流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第三,移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在移动媒体时代,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身边的信息终端浏览信息、发布信息,使得突发事件信息传播透明度更高。并且由于网站内容的信息充分公开,有助于受众全面、多角度了解事件始末,还原事件真相,满足公众对事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四,移动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有助于主流舆论的引导。移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信息推送的主体可以是官方,亦可以是第三方。“面对突发事件信息,主流网络媒体是最合适的辟谣媒体。相比于网友的言论,它是权威的,相对于政府,它是第三方,更容易被网民接受,相对于电视、广播和纸媒,它的快捷性、互动性为其他媒体所难以企及。”[2]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措施比较到位,包括大量图片、视频的上传,专业记者的跟踪采访,都表现出传统主流媒体的专业性。同时,“正是因为信息公开透明的实现,这一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并未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谣言,也没有在当地公众中造成恐慌,网络舆情与现实中的群体事件均未形成”[3]。
但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的关键阶段,突发事件信息通过第三方移动终端进行推送,片面、极端、具有倾向性的信息被放大,与事件相关的负面情绪凸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更多,同时浏览信息也断章取义,容易产生错误、极端的态度和言行。经过信息传递的蝴蝶效应,更容易形成舆论潮,更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群体事件。
例如大连“中石油”爆炸事件表现出信息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的特征,“在传播的四个阶段,观望期与问责期最容易出现谣言与极端言论,并造成恐慌”[4]。而在此次事件中,“虽然在观望期有网友提出恐怖性爆炸的说法,但几乎无人跟风,问责期同样有各类对事故起因、伤亡人数的猜测性言论,不但无人响应,反而在论坛中受到很多批评,形成交锋型的舆论,有助于推进事件更加公开透明”[5]。
同时,移动媒体与传统媒体直接形成了联动机制:一方面,移动媒体为传统媒体助力,提供更深层次的内幕和深入报道,推进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经移动媒体放大,能够产生强大的舆论合力。
移动媒体凭借其便捷、及时、开放、互动等优点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突发事件的传播范围,并加深了突发事件的传播深度。移动媒体时代正在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模式。本文就移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移动媒体为受众服务。
[1]翟文茜.突发事件的微信传播机制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24).
[2]李文明.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自由与监管并存[J].声屏世界,2010(01).
[3]陶方林.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主体的特性分析[J].情报杂志,2011(06).
[4]王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媒体传播策略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
[5]侯迎忠,刘艳婷.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沟通策略[J].东南传播,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