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玲(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浅谈“文化观”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李红玲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载体。本文通过解析“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与中国古典舞形态特征、运动方式、审美理想的关系,探讨古典舞的身体形态所反映的是何种哲学思维意识,受何种哲学思维的影响,进而弄清楚“形”为何是“拧、倾、圆、曲”,又为什么要“三节六合”,运动方式为何要是意领轴动、节节传导等。
古典舞;教学;文化观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不是作为一门技艺的传授存在,因此,给予学生精神上美的感受与认知,进而培养其对这种美的永恒的追求才是最首要与最重要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培养的是中国古典舞的接班人,应通过这门课使她在已有的舞蹈基础上,加强对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舞肢体表现、运动规律关系的认识,了解中国古典舞是如何运用肢体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解读的,进而去调动起她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欲,对传统文化建立起感情,这种感情与认知会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具象的形象指引她在具体的实践中朝着这个美的方面努力。这是一种用文化的角度看待形体动作,以审美带动作,将内容与形式、审美与技法合二为一,同步进入,最后致内外相合、形神兼备的一种教学理念。
本文即是要通过解析“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与中国古典舞形态特征、运动方式、审美理想的关系,以明白古典舞的身体形态所反映是是何种哲学思维意识,受何种哲学思维的影响,以至明白“形”为何是“拧、倾、圆、曲”,又为什么要“三节六合”,运动方式为何要是意领轴动、节节传导等。因了解传统文化与形体动作的关系,而明白规矩之所在,明规矩,而知方圆。有限定才有风格的产生。
中国传统文化以《周易》为代表,而关于“阴阳”的概念是其要义。如古人认为宇宙原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混沌初开之时,清阳之气上升而成天,浊阴之气下沉而成地,天地由此而成。就人而言,男为阳女为阴,有了男女,生命就开始了延续。这种思想观点的直接影响就是古人认为任何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均可以“阴阳属性”进行划分,因为“阴阳”是构成天地万物、宇宙生命的基本元素。比如,昼为阳,夜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就空间而言,上为阳、下为阴,面日为阳,背日为阴;从运动形态来说,动为阳,静为阴;以物质属性进行划分,硬的、热的、明亮的为阳,软的、寒的,黑暗的为阴等依次类推。由此可见“阴阳”之含义,大可以是无边无际的宇宙天地,小可以是这无边无际宇宙天地中的一个“人”。《皇帝内经·素问》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自然,古人对身体的这种认识也影响着“以肢体作为工具”的中国舞蹈艺术。
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又是阴阳的变化,“阴阳”以“对立”而后“消长”的方式进行转化,如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所以,世间万物以阴阳进行属性划分,又进行阴阳变化,衍化出万事万物,生命活动得以进行。
这种阴阳关系的渗透与影响在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中处处可见,以上身静态舞姿,手臂最常用的舞姿形态“山膀”为例,常听到有人说与芭蕾的不同只是胳膊肘里旋与外翻的区别,里旋则为古典舞的山膀位,外翻则是芭蕾的七位手。这种看法就是只看到了动作的外在形态,而不了解动作内在蕴含的意义。山膀这一造型区别与芭蕾的七位手正是由于这一条臂膀中显现着“阴阳”。从正面看,肩部至手肘处为手臂内侧是阴,由于肘部内旋,至手臂从手肘处逐渐由阴转阳,即由内侧朝观众变为外侧手背显现在观众面前,从此不难看出,“山膀”这一古典舞手臂的基本形态为观众呈现着太极图阴阳鱼的意象。芭蕾的七位手虽然也是讲究圆,但是古典舞的山膀位的圆,是曲中圆,是阴阳渐变配合出的圆。古典舞常用的基础手位还有按掌、托掌、提襟,它们蕴含着同样的意义,不同的只是依次是手在身体的前、上、下的位置变化。知道这一层含义,在基础训练中,虽是简单的一个手位,却是必须去捍卫的,而不是轻易的认为是翻来翻去的问题。
在中国古典舞的基本体态中,我们用“上虚下实”来对待上下身的关系,人之一身从丹田处气分两股而行,浊气下沉致下实,清气上升致上虚,而清轻之气又沿着人体后背虚领至头顶,使得后背提拔向上,前胸松沉,是谓背为阳而实,腹为阴而虚。身体中
的阴阳二气似太极图中的阴阳二鱼互生互对,塑造出一个上虚下实,前虚后实之身体立于天地之间。当这阴阳二气在体内进行转化时便促成人体的运动。
中国古典舞的第二个基本体态,子午相也体现着这种阴阳变化。子午相以“拧”为技法,“拧”普遍并且大量的存在于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姿态中,如斜探海、姿态斜腰、大射雁、卧鱼等等,构成了中国古典舞丰富的富于民族特色的舞姿造型与动态特征。拧是通过身体两轴(腰、颈)的转动,使身体的三个面(头眼、上身、下身)依次错开,使上身与下身的关系处于一种交错、扭拧的状态中,体现出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美感,相对手臂的局部而言,子午相是用身的整体配合将平面的太极图以立体的形式在三维空间中的呈现。
第三个基本体态,静态的旁提舞姿,由于融合了拧,使身体在弧线上呈现出阴阳交叉之感。更美妙的是,其形呈现出倾斜的半月形态,因头颈与腰胯的运动方向相反,将视线留在远方的斜下角,与向斜上进行旁提的身体趋势形成反向对拉的态势,看的见的形态为阳,用眼神造出来的看不见的另半个圆为阴,营造出了一个阴阳互动,虚实相生的空间。
这种阴阳属性还体现在动态舞姿之中,以手臂动态舞姿,转指为例。转指是手指末梢神经的一种意识训练,采用单指在胸前进行立圆的转、绕等练习,转指练习可做单一的,如食指以人体中轴为界进行向里或向外立圆的环绕。以从中轴向外进行“转指”为例,从提腕起法儿,这时是手背向上,手心向下,对观众而言是阴阳对半,当手指逐渐从里至外转指绕腕时,就是手部由手心的藏至渐展到全展,再由全展至渐藏直至全藏,这样一个由阳转至阴的过程,从外向内“转指”亦同。“转指”作为中国古典舞手部动作“晃手系列”的基础,在单一的基础上复合上小臂、大臂可衍化出分手、合手、中晃手、大晃手;两手配合同时做变化出中晃收、大双晃手,双分手、双合手,分别做衍化出交错分手、交错合手、分合手等无穷尽的手臂动作,再与身法配合,更可衍化出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舞姿动作,但此中手臂的阴阳变化却是一致而相同的,变化的只是幅度、路线而已。
上述例证都反映了哲学思维对审美的影响在肢体表现中的渗透。因此,用一种文化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沉静在文化熏陶带来的刺激中,自觉地用这种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有的情感与想象带出形体动作,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教学目的与审美理想。
李红玲,女,硕士,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
J722.4
A
1007-0125(2015)03-01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