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摘 要 本文首先梳理了“行政化”与“官僚化”的区别,明确提出去“去行政化”不同于“去官僚化”,认为大学目前应该是“去行政化”,从体制问题入手,解决行政化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大学是学问之府,学术是大学发展的生命基础,学术自由依赖大学制度的建构,教授是大学治学的主体四个方面论证大学的发展需求。最后从行政化的危害来分析了大学“去行政化”的必要性,从政策的推动、学者的研究热、历史的经验论证了大学“去行政”的可行性。
关键词 去行政化 大学发展需求 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3.002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University De-administration
WANG F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ecutive" and "bureaucratic" distinction, made clear out "de-administration" is different from "go bureaucratic"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now be "to the Chief", starting from the institutional problems, solutions on the harm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n from the university is a seat of learning,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life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ystem dependent on academic freedom, the professor is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university scholarship four main arguments University. Finally, from the harm of administration to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the University "de-administration" from the promotion, research hot scholars, policy historical experience demonstrates the university "de-administration" feasible.
Key words de-administration; college development demand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行政化现象在我国高校是普遍存在的,从我国高校建立开始,高校如何才能真正拥有自主权就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特别是钱学森之问的提出,让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更加关注。近年来,行政化现象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 “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以来,大学“去行政化”已然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1 “行政化”与“官僚化”的概念辨析
关于行政化的定义,目前虽然学界对大学行政化的内涵界定存在不同的定义,但是基本方向是一致的。行政化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定位,一是价值观念上,以行政价值为导向,以为官为本位;二是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上,主要是按照行政部门的属性而进行的;三是大学组织系统的运行方式上,主要以直接命令和控制为主等,四是在利益分配格局中,主要体现以行政为主导的特点。①总之行政化涉及了理念、制度、机制和利益四个方面。
关于什么是“官僚化”,还要从马克斯·韦伯说起,韦伯的主要贡献就是勾画出了官僚制度的主要特征。但韦伯提出的“官僚化”和我国通常所说的“官僚化”有着很大的区别。韦伯“官僚化”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劳动分工,使权利和责任被明确定义;二是管理层级明确,利用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三是正式选拨,员工的雇用晋升都将取决于他们的价值和技能;四是职业定位,员工是专业人员,而非政治家,员工以完成专业工作而获得固定的薪水;五是正式的规定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六是非个性化,避免个人色彩和偏好。即韦伯的“官僚化”主要是组织管理人员在运用官僚模式进行管理,是以“效率”作为“至高的追求”和“最终的目标”。而在我国,组织“官僚化”意味着机构臃肿、低效行事,更意味着托关系的潜规则盛行。管理者在决策和行为时,往往习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而不考虑组织的整体利益和办事的效率,最终导致组织办事效率低下。另外,在我国,“官僚化”也意味着人情化,从而滋生了腐败、贪污、造假等现象。
总之,行政化不同于官僚化,去行政化亦不同于官僚化。“去行政化”主要从体制上找出问题的根源,去除体制中的不合理的行政现象。而“官僚化”只要是指行政人员的作风问题。高校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不断扭曲;腐败的丛生,高校风气的败坏;称职师资的供给不足,科研的量化等这些学术腐败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体制上的问题,解决了体制上的问题,行政化、官僚化的问题就随之解决。
2 大学发展的需求
2.1 大学是学问之府
对于大学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对真理的执着追问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强烈诉求是大学教育的鹄的”。纽曼认为“大学是探索各种知识的场所”。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学问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知识,并在中学之上培养人才”。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蔡元培认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场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②对于大学的涵义表述还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各位学者都表达了相同且类似的观点,即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
2.2 学术是大学的生命
高等教育的生命就是学术,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规的组织,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基础是高深学问的探究、传播与应用活动,这些学术活动与社会需要的结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没有学术的发展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学术的发展无论作为结果还是作为目的都必须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但如果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以失去学术精神与学术理念为代价,那么失去的不仅仅是学术,也包括高等教育自身。③总之,学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是大学发展的生命。
2.3 教授是大学治学的主体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教授无疑在其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大学不在于楼高院深,而在于有大师。蔡元培认为,北大校务,以诸教授为中心。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梅贻琦在就职演说时提出了“大师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始终认为,教授是学校的主体,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发表了《大学教育之重要方针》的重要演说:“一个学校实施教育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设。这三者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北大原校长周培源曾经说过:“一所大学办得好或不好,其水平如何,它的决定因素或根本标志之一乃是这所大学的教师阵容。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古今中外,绝无例外”。
3 中国当代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1 必要性
大学行政化,在当代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大学的行政化使得大学一些行政领导人员权力至上,独断专行。大学的行政权力不仅象征着身份与地位,也决定着对教育资源的占有能力。如:各种福利分配上,行政人员永远能达到全院的平均水平,而对于很多年轻的教师,专业人员却未能达到。福利、待遇制度的制定上,也都是行政人员占到第一手资料。业绩考核上,行政人员的业绩、态度不能量化,而教师则必须通过论文、课堂成绩来考核,从而出现更多的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情况。本该追求自由平等独立思考的大学,结果使得许多教师,被大量的考评等事务缠身,出现科研量化,而真正用于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减少,严重破坏了大学教育与学者的发展环境。因此,《山西晚报》的评论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官本位是大学的毒瘤”。大学行政化程度愈来愈深,逐渐改变了大学的性质,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大学按照教学与科研规律自主办学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使真正追求真理的教师在大学中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在大学行政化的过程中,行政管理活动不仅成为手段,也成为一种目的,取代学术活动成为大学的核心。
高校行政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正在逐渐侵烛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精神丧失,高校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被不断扭曲;腐败丛生,高校风气的败坏;称职师资供给不足,科研量化阻挡学术进步;学生权力化、庸俗化……高校根本就不再是一个培养人才、培育大师的园地,而成为了一个追逐名利、追逐行政职位的领地,归根结底,都是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以及大众的“官本位”观念导致的结果。
3.2 可行性
第一,政策的推动。伴随着行政化危害的愈演愈烈,在 2010年与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对大学去行政化发出强烈的呼声。另外,在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明确地说,“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同年,大学去行政化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入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制度层面。针对社会热议的学校去行政化问题,征求意见稿提出“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正式文本则删去“逐步”二字。此举彰显了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第二,学者的研究热。关于去行政化,我国学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著述。许多大学也在进行相应的改革探索。中山大学的赵俊梅在199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化现象及其改革》的文章,是我国最早以高等教育行政化为标题的学术文献。④林善栋在2008年第 6 期 《教育评论》上发表了 《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一文,这是中国学术期刊发表最早以“去行政化”为题名的论文。⑤有关去行政化的讨论和文章在网络上也越来愈多。
第三,历史的经验。诉诸我国大学历史,我国的现代大学并非是从本土文化和制度中衍生出来的教育机构,而是从外国移植过来的“舶来品”。我国大学在移植进来之初,就融入了本土的“官本位”体系,遵循了“官本位”的活动规则,成为一种官僚统治的机构。当时的大学校长完全是由政府任命的,是作为纯粹的政府代表来管理学校事务。勿庸置疑,这种制度中的大学校长,其权力有着必然的缺失。而这种缺失之所以没有对当时大学的发展形成太大的障碍,是因为在我国现代大学的早期活动中,负责管理大学的政府并不是强政府,他们对大学的管理没有像现在政府这样事无巨细地什么事都管,而是只管大学的基本方向及校长的选拔和任命,并没有对大学的学术自由造成影响。另外,担任大学掌门人的大学校长们,也多是由一些行内人来担任,特别是由一些对教育有贡献及献身精神的社会名流来担任,他们都有着极高的学问、人品和威望。他们在大学内部能够得到师生们的衷心拥护,在校外能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官员的尊敬。他们执掌大学,自然地能够使大学成为社会的文化圣地,也使那些有权向大学发号施令的人有所顾忌。⑥
注释
① 任增元,刘元芳.大学去行政化研究进展、争议与展望[J].现代大学教育,2012(6):71-79.
② 张意忠.论教授治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③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3).
④ 赵俊梅.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化现象及其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2):15-17.
⑤ 林善栋.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J].教育评论,2008(6).
⑥ 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高教探索,200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