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
近期,俄罗斯不少机构和团体动用重金,采用各种形式重现斯大林格勒战役场面,以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及其盟国为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今为伏尔加格勒)实施的一场侵略战争,战争始于1942年6月28日,止于1943年2月2日,前后跨度近200天,最终以苏联红军获胜而告终。这场战争历来被视为是二战中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无论从战争规模,时间跨度和死伤人数上来看,都称得上是近代世界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争。据估计,在这场浩劫中,参战双方死伤人数达到了200万,其中还有大量的苏联民众,足以想象这场战争空前绝后的惨烈。
谈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更多为世人所接受的观点是希特勒在此役指挥中的一意孤行,德军统帅保卢斯的犹豫、懦弱,斯大林与时任苏联红军统帅朱可夫的所向披靡以及苏联冬天恶劣的天气给德军带来的沉重打击。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大众对这场战争的基本价值判断。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许多对战争的解读受到了战争结果以及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对当时的事实做出了倾向性的曲解。
朱可夫光环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是二战时期苏联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从保卫列宁格勒到守卫莫斯科,再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直至最后的柏林战役,朱可夫都是战争的统帅,直接参与战争指挥和作战方针的制定,所参之战,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被称为“二战中第一军事天才”。1942年夏,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并对这座城市进行狂轰滥炸,斯大林格勒瞬时陷入一片火海。在紧急关头,朱可夫被斯大林任命为最高副统帅,全面负责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朱可夫通过对敌我双方的作战特点的准确判断以及对斯大林格勒地形的正确分析,制定出了“鼠战”的作战策略,跟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展开激烈的巷战,并采取“拥抱敌人”的战略,尽可能靠近敌人,使敌人的巨大炮火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限制了德军的制胜利器。另一方面,朱可夫亲临战场,奔赴前线与苏联士兵一同作战,不仅更加真切地了解战争实情,也在军中树立起很高的威望。在朱可夫的带领下,苏联红军成功抵抗住了德国的猛烈进攻,并随后进行战略大反攻,一举围剿德军近30万人,迫使德国9万人投降。因此,后来也有人将斯大林格勒的大反攻计划称为“朱可夫计划”。毫无疑问,朱可夫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朱可夫也并非圣人,后人的描述将朱可夫视为常胜将军,实际上,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后来撰书称,朱可夫私下曾对他感叹道:“我们是在战争进程中学习并学会了战争,于是开始打击德军,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们不好意思写我军在战争初期的表现。而部队当时是不稳定的,不仅仅是退却,而且是逃跑,是张皇失措……具体地说,战争初期我们不仅上边打得不好,下边也打得不好。”但是在整体胜利的光环下,这些错误和失败都被正面的宣传所掩盖了。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初期,斯大林及朱可夫等苏联红军决策层就曾对德军的意图做出过错误的判断。希特勒在1942年夏主要进攻方向在苏联南部,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地区,目的是为了夺取苏联的工业重镇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这一计划代号为“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而为了掩盖其真正的进攻目的,希特勒还编造了一个代号为“克里姆林”的作战计划,佯装要进攻莫斯科。苏联人中招了。斯大林等人认为德军要进攻莫斯科,因此将大部分军队聚集在莫斯科附近。而德军此时正大举进攻顿河地区,由于重兵远在数百千米外的莫斯科,因此德军经过激战还是如愿拿下了苏联最富饶的顿河、顿巴斯地区,并一路直指斯大林格勒,这才有了后来的双方决战。虽然史学家大部分都将这次误判归咎于斯大林,但事实上朱可夫和当时其他高层领导都是同意这个判断的。朱可夫自己后来也承认:“我基本上同意最高统帅的战役战略设想。”因此,包括朱可夫在内的最高统帅部都应对这次误判负有责任。
朱可夫再次吃败仗则是在随后9月苏联进行的两次重大战略反攻中。两次反攻同时进行,目标分别是斯大林格勒和勒热夫突出部,代号依次为“天王星行动”和“火星行动”。后者主攻莫斯科方向,由朱可夫指挥。朱可夫原计划从勒热夫突出部腰斩德军防线,围歼第九集团军。然而朱可夫的战役部署显然低估了德军防守的坚韧和反击能力,因为第九集团军据守勒热夫突出部已将近1年,对这块战场了如指掌。“火星行动”开始后,苏军以装甲部队突前,发动正面强攻,但德军此时早已严阵以待。多日激战,苏军依然寸步难行,损失惨重,并被德军围困。而此时朱可夫仍不放弃,孤注一掷将战略预备队投入进攻,但也遭到了德军猛烈轰击,溃不成军,最终付出惨重代价而向西突围,返回苏军战线。至此,“火星行动”以失败告终。苏军阵亡和被俘26万余人,伤残50万人,而德军伤亡仅在4万人左右。“火星行动”是朱可夫亲自制订和指挥的,对于战役的最后失败,朱可夫应负有最大的责任。
当然,这一败仗被斯大林格勒的巨大胜利所掩盖,朱可夫的元帅之路也丝毫没有受到败绩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火星行动”的失利也给朱可夫以惨痛的教训。虽然朱可夫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还不能将这场战役简单地称为“朱可夫战役”。
千夫所指保卢斯?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军著名的军事家,曾任纳粹国防军副总参谋长。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由于在对波兰和法国的战争中表现突出,受到了希特勒的重视。1941年12月,保卢斯被希特勒任命为第六集团军指挥官。随后也正是这一支集团军担负起了拿下斯大林格勒的艰巨任务。在担任集团军指挥官之前,保卢斯从未亲自实地指挥过作战。实战中初出茅庐的保卢斯秉持着德军一贯的强压式打法,将坦克装甲部队挺进到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之中。在相对平坦的地势中,坦克部队可以势如破竹;但在满是废墟的街道和巷子中,坦克的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坦克的威力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再加上苏联红军正确的战略和宁死守卫的决心,战争形势很快由德军狂攻转变为双方相持。1942年11月,在抵抗住德军强大的火力后,苏军重振旗鼓,向斯大林格勒发起了战略大反攻,即代号为“天王星行动”的军事计划。苏军3个方面军从不同方向将德军27万余人包围在了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此时的保卢斯心里明白,自己的集团军很可能被苏军围歼。在最开始发现苏军意图时,保卢斯本有机会率领军队安全撤退,但保卢斯此时的谨慎和犹豫不决体现了出来。他只是把情况上报给希特勒,自己则原地待命,因此错失了撤退的最佳时机。在被苏军围困后,保卢斯仍有机会率众突围,但保卢斯依然原地待命,毫无作为,致使最终被苏军攻入司令部,9万余人被俘。斯大林格勒战役也以纳粹德国惨败收场。
保卢斯的无所作为自然是导致第六集团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但纵观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始终,对当时的历史经过进行深入梳理会发现,希特勒更应对斯大林格勒败绩负主要责任。首先,安排毫无实战指挥经验的保卢斯来率领第六集团军的精兵进攻斯大林格勒,本身就是个冒险的决定,而鉴于希特勒在纳粹集团中绝对的领袖地位,每一个决定都更应该三思而行。希特勒过于自大,更被战役伊始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从而严重低估了苏联红军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意志。在进攻斯大林格勒之前,好大喜功的希特勒决定将军队分流,最后只剩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这使得保卢斯最后孤立无援,被围困在城内。再者,当德军四面楚歌之时,保卢斯绝望地请命希特勒,希望可以下令撤军或突围,但都遭到了希特勒坚决的反对,希特勒的回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六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生性谨慎小心的保卢斯不敢违背希特勒的命令,更不想因为违抗军令造成不必要的军队内部混乱,所以他还是选择了等待。等待的结果就是越来越绝望。在大局已无法挽回之际,希特勒打出自己最后一张牌,他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节杖。保卢斯内心很明白希特勒的意图,因为在德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元帅投降或被俘,希特勒此意无非是要保卢斯战斗到底,直至自杀殉国。可怜的保卢斯内心进行着痛苦的抉择,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困境,另一方面更是内心无尽的愧疚和悔恨。最终他平生第一次抗命,选择了投降。
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意孤行最终葬送了第六集团军,也为之后德军的溃败埋下伏笔。最终投降的保卢斯饱受德国言论唾弃,成了这场败仗中希特勒的替罪羔羊。
寒冬击败了德国?
在希特勒最初的设想中,斯大林格勒战役应该是手到擒来,因此德军选择在盛夏进攻这座城市。然而希特勒的调兵失误以及对苏联严重的低估使得本计划几个星期攻下的城池在几个月后仍然屹立不倒。战争相持出乎了德军的预料,炎炎夏日很快过去,漫长的拉锯战中双方迎来了11月,而这也就意味着苏联寒冬的到来。很多后来的战争解读都认为苏联-40℃的寒冬是德国兵败斯大林格勒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根本原因。寒冬是否起到了如此大的作用?
答案是否定的。毋庸置疑,寒冬确实对德军的影响很大,但还不是决定性的,客观地说,恶劣的天气对双方的影响是一致的,苏联红军也同样受到了严寒的侵袭,但最终德军战败,更多的还是战略上的失误。首先,由于对敌军实力严重低估,希特勒原以为在夏季就能攻下斯大林格勒,因此士兵的整体着装仍是以夏服为主。即使后来冬季来临,德军配备了御寒衣物,但之前疏于这方面的准备,还是让德军吃了很大的苦头。其次,就是德国的补给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弹药和给养的不足上。在这一点上,朱可夫就要高明得多。即使是在德军优势最为明显的时期,占领了超过80%的城市地区,但朱可夫仍然死守着最后的据点。苏军将最后的据点当作桥头堡,而背后就是伏尔加河的码头。尽管失去了绝大部分城市面积,但背靠河运,苏军仍然能从水路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苏军也因此有了继续作战的物质基础。反观德军,由于物资全靠空投,而空运能力有限,且受天气影响很大,因此德军的补给长期得不到满足。在随后战略大反攻时,保卢斯的军队被围困在了城内,补给线被全部切断。此时撤退应是明智之举。希特勒固执的坚持使得德军弹尽粮绝,食不果腹。寒冬在这时无异于让情况更糟。很多德军士兵因此饿死。饥饿与弹药不足,加上极度的严寒,这些因素不断地摧残着德军的意志,使德军作战能力迅速下降,于是战争的优势转到苏联一方。
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堪称史诗级的大战。传统观点认为,正是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苏德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之前处于绝对优势的纳粹德国在战争中元气大伤,而苏联则是乘势而上,不断取得随后重大战役的胜利,为最终打败纳粹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从世界意义上看,斯大林格勒战役让世人看到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惨败,从而极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坚定地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然而,虽然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整个二战而言意义重大,但自此役被定义为二战的转折点起,不同的声音也开始此起彼伏地出现。
斯大林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就与传统的观点有所不同。斯大林同意1943年是二战进入根本转折的一年,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斯大林更强调此役前后一系列战役所产生的转折性作用,而不是把这场战役单独凸显出来。另外,在斯大林看来,斯大林格勒战役更确切地说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并未明确上升到二战转折点的高度。英国人似乎也不太同意这一论断,对他们而言,阿曼战役的作用更大。因为在阿曼战役之前,英国人还未尝胜果,而在那之后,英国则战无不胜。英国著名史学家查尔斯·富勒就曾指出:“阿曼战役是为保卫盟国利益最决定意义的一场陆战。”这无疑是把阿曼战役视为二战的转折。另一位英国学者H·鲍德温在《胜败之战》中,更是列举出了十几个二战的转折点,涵盖了二战的各大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其中之一。西方学者的观点可能加上了意识形态的影响,但近几年,苏联和现俄罗斯的学者也开始对这一观点表达不同看法。历史学家安·尼·梅尔察洛夫就认为二战的转折不可能在某一次战争中完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表示,之前的莫斯科保卫战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过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转折的继续。他认为,在实现转折的斗争进程中,既包括胜利也包括失败。这又是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性给出了全新的解读。
本文配图见中插
【责任编辑】林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