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菊红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兴趣;方法;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10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推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课前预习都不够重视。其实,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助推器”,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一、以文会“友”,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给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性格特征,震撼心灵的思想启迪,这一篇篇鲜活的文章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使他们有了想读书、愿读书、爱读书的兴趣,并在读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友人”,发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乐趣无穷。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这些内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在预习中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其在兴趣的引导下理解课文,主动完成预习任务。
二、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特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1. 阅读单元导读,明确预习目标。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了解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开展的,明确单元训练的重点是什么,在预习中都要从哪些方面做起。在指导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 阅读要有层次,培养自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 检查阅读效果,及时总结评价。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者,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地评价,交流预习成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三、尊重学生差异,巧妙把握原则
1. 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原则上,遵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要有目的地围绕单元训练目标,精心设计预习,有效检查评价,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实在的收获。
2. 具体精思的原则。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过程则要“精思化”。所谓“具体化”,是指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3. 因材施教的原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困生的预习要求最好是有所区别。例如,有四项预习要求,优等生可要求全做,而学困生则量力而行,做最基础的前两项,多做给予表扬。这样降低难度,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预习中来,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做到多鼓励,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大力表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