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文本;
提问;学生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094—01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深入钻研文本,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没有吃透文本,对编写意图不了解,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详尽,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支撑,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笔者虽执教多年,但每每钻研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理解,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标注在教本上,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只有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了然于胸,教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应多和学生沟通,理解学生,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
2.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应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指导者,鼓励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三、把握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智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产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教师先配乐范读,然后展示幻灯片,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古诗的美。然后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既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诗意,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应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把握学生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使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