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来
【关键词】 语文教学;乡土文化;实景作
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062—0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1. 体验式语文教学
到底什么才能叫做乡土,是房屋周围的满地黄沙,还是黄沙边上的排排绿树?是田间的片片黄河蜜瓜,还是波澜荡漾的红崖山水库?这些所见所闻,又是如何来到我们的心灵、占据我们的记忆,影响我们的人生?语文教学,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要老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通过课内教学,学生能系统地学到专门的书本知识,通过课外教学,学生可以自己体验到更为真实的社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外活动侧重于用,偏重于做。语文课外活动与乡土文化的整合,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活动中亲近乡土文化,领略乡土文化特有的气息,从而明白生活是语文不可分割的主题。
体验式语文教学,可以有意识地把乡土文化资源作为素材或背景。例如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做宣传”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家乡的各类旅游资源。如反映苏武牧羊的苏武山、瑞安堡等历史文化积淀浓重的庄园等等,然后用宣传旅游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则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感情。
2. 情景式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是我国相对古老的教育。从四书五经开始,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对此做着不断探索。当社会各界要求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各方面全面提高时,课堂教育方式还是不能与时俱进,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理念的改变,已是势在必行的,目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因此,要通过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来使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得到提升。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新型传媒的出现与普及,就要求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在人文性、时代性、能力性和自主性等方面还要不断地思考与改进。这些任务的实施和完成,就要让我们的老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情感活动的艺术体验、实体环境的真切感知、乡土特色的自然传播等。
俗话说:“教学相长”,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可以获得知识。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互动也能感知学生的需要与实际,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交流中是平等的。都有其自己的想法与价值,都有其独特性和自由性。教师、学生、教材可以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能有效地减少交流障碍和认知阻隔。科学家普遍认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话,那么,在新的技术与新的社会背景下,尤其是进入信息多元化、丰足化、开放化的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是不可能的。在这种语文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即老师与学生双方)可以不断地得到文学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思想情操的启迪。因此,语文教学更应注重主体体验式教学法,它不仅仅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本应具有的实实在在的属性,而且是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艺术技巧与互动环节。
体验式语文教育有其重要意义及不可替代的实际价值。我们就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它。第一,通过认知来体验。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初步感知、研读、创读等形式来提高对书本阅读的能力,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融;同时要鼓励学生走入生活与社会,不只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去读“无字之书”,在体验中认识生活与社会。第二,通过情感来体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情感是人行动的精神指南。情感在语文中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存。这些情感内涵是丰富的,既有个人的私情,又有关乎民族、国家、人类等的大爱。作为语文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爱自己、爱父母、爱家乡,先做人,后作文,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在语文学习中,体验者可以为文章反映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也正是在这些情感的起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潜移默化地、积极地变化、发展着。第三,通过动作技能来体验。“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体验式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模拟现场、实地游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把语文学习更好地用于生活中的意识,也可以在生活中提高语文能力。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