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

2015-05-12 01:49普正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体现语法教学英语专业

普正芳

摘要:批评语言学试图通过对大众语篇和其他非文学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揭示那些常常不易被人们察觉的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维意识以维护自身利益和现存的社会结构。批评语言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语言意识和批评性阅读语篇的能力。而在传统语法教学中,教师对于语篇练习的重视不够。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运用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进教学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首先针对批评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目的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批评语言学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体现形式,最后探讨了批评语言学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希望能够促进语法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优化。

关键词:批评语言学;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体现

中图分类号:H31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163-02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语法教学作为非常关键的分支之一,其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小觑的。作为英语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语法学习的方式,促进自身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提升与优化。在长期的传统语法教学模式作用之下,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的重点偏向于单个的语法项目,教学手段上多以固定的语法模式操练为主,没有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所处的语言应用语境以及应用功能之上。受到以上问题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于英语专业语法学习的主动性较低,学习成效不明显,部分学生甚至对语法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如何对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质量进行改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这一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

1 批评语言学概述

批评语言学首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也称之为批评式语篇分析。在批评语言学的干预下,研究学者通过对文章语言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它们所生成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特点的认知与探究,从而了解整个语篇背后所潜藏的文化形态以及意识形态。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在权利、意识形态、以及语言这三个重要构成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批评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上来说,认为语篇是讲话主体对意识形态意义的选择以及形式结构的选择的具体体现,语篇分析中以韩礼德所提出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与前提,同时也通过接受其他语言学理论的方式对其进行发展与丰富。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对批评语言学进行应用的过程当中,非常关注社会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背景对语篇生成、语篇传播、以及语篇接受的影响程度以及作用机制,同时以批评语言学为工具,最大限度地挖掘日常容易被忽视的思想意识形态与观念。在对批评语言学加以应用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对所处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加以理解,同时深入分析这些形态背后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演变发展进程。当然,这一概念也能够用来指出意义在特定条件下为权利所服务的方式。

2 批评语言学在语法教学中的体现

2.1语态化

在语篇对过程类型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题材以及主题内容的影响。但,即便是对于同一类型的语篇而言,在描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受到语法切入点的影响,所使用的过程组合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决定组合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讲话主体的交际意图以及对其他事件的理解。举例来说:

①The gril broke the cup;②The cup was broken by the gril;③The cup was broken;④The cup is broken.

以上四种语法组合方案中,①-③本质上均属于物质过程,而④则偏向于关系过程。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说,物质过程能够给读者带来明显的动作感,而关系过程则倾向于建立一种真实存在的状态与性质,根据不同的语法构成关系,反映了讲话主体不同的立场与态度。以①为例,“the gril”发出“break”这个动作,导致“the cup broken”的结果。在这一关系下,“the gril”相对“the cup”的损坏有直接性的责任。而在②中,主语为“the cup”,之后才出现动作的发出者,即“the gril”,这种组合下,虽然也陈述了女孩打破杯子的事实,但“the cup”作为主体,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起来,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the gril”的印象,代表讲话主体有谅解女孩行为的意识。在③中,省略了施动者“the gril”,意味着有意识地回避了动作的发出者,淡化了女孩打破杯子的事实。在④中,则重点突出关系过程,侧重表达的是杯子已经被打破的事实,没有涉及到动作的发出者“the gril”,不强调事故的责任人,有责任免除的意味。

而从被动语态的角度上来说,此种结构语态的应用主要隐藏施事者,即动作发出者,整个语句的主语为动作的承受者。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说,这种被动语态所传递的客观性是明显高于主动语态客观性的。举例来说:

The observation was carried out one month less two days.

(本次测试共需要持续一个月差两天的时间)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虽然无法立即看出这个句子的施动者,但显然,施动者是通过被动语态的方式被隐藏的。在阅读中,读者往往可以通过对上下语境的结合,解读出其所对应的施动者,以丰富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因此,在语法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批评语言学下的被动语态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阅读表层意义的方法,同时也能够深入地理解文章深层含义,以达到提高语法学习效率的目的。

2.2名词化

名词化的主要特点是将相应的动词词汇做名物化处理,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所说或所写的信息是非常公正与客观的,这种表现形式在科技英语与新闻英语的语法结构中是比较常见的。主要原因是,科技问题强调以事实说话,而新闻问题则对文本信息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名词化现象在此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举例来说:

The cold fog dispersal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is very suc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63.(美国自1963年以来,冷雾消散在实际操作上一直是非常成功的)

分析该案例认为,从文本翻译的角度上来说,冷雾消散应当使用动词“disperse”,但在实际文本中将动词做了名物化处理,转化为名词“dispersal”并将其作为主语。通过此种方式,使得文章的客观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而增加了文本信息的说服力。

3 批评语言学在语法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文化差异的引入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说,通常认为说话者或作者选择何种过程、何种功能成分都会受到其思想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此同时,人类的思想观念以及意识形态还从某个层面反映了所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特征。有关研究中认为,受到地理与历史环境的差异性影响,人们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乃至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一定差异,因此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表达也会存在非常多的异同之处。例如,从主动、被动句式的角度上来说,汉语语法当中没有虚拟性语气,多关注形式上的配合,而英语语法当中则注重意义的配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关注,导致学生虽然学习理解了语法上的规则,但仍然难以正确地应用英语语言来表达思想观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在语法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差异性,通过学习文化差异的方式了解英语语法的表达特点,从而更加地道地使用英语。

3.2语篇的引入

在语法教学中引入语篇,对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功能的发挥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所学的语法规则来分析语篇的句式语法特征和篇章结构,然后再分析这些结构特征能帮助作者表达何种思想,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意义。例如,在被动语态的学习中,教师引入一篇文章或精读课文,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出现的语言点,在学生理解之后再要求在合适的地方用被动语态改写文章,并再次讨论改写后的文章与原文在表词达意上有何不同。在学习新的语法知识时,可以借此将新语法知识与先前所学有机联系起来,对学生语用能力进行优化。

4 结束语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说,其多是通过对语言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方式来展示社会与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还能够充分揭示意识形态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应用各种文本信息来加深对语法的认识工作,但受到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性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对这些文本信息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尝试将全新的语言学原理作用于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对语言表层结构的深入分析,揭示隐含在语言深层的意识形态,将批评语言学作为重要工具,尝试对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手段与方式进行改进。文章重点就批评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促进语法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体现语法教学英语专业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误区及教学策略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